APP下载

“红岩房东”的诗歌情怀

2017-06-06龚燕杰

红岩春秋 2017年5期
关键词:南方局红岩重庆

龚燕杰

她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既是旧民主革命风潮中成长的知识女性,又是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农场主。在抗战时期,因缘际会,她创办的“大有农场”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驻地。

是的,她是饶国模,曾被誉为“红岩房东”。

大家或许不知道,饶国模还是一位诗人。1943年,她撰写完成了自己的诗集——《他山之助》。诗集封面为牛皮纸,写有“他山之助民国卅二年十一月国模”字样;内页为宣纸,共有诗文106首。字里行间,可见饶国模的品格与操行之一斑。

追寻兄长,踏上革命路

饶国模,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云露乡(今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家中三子一女,饶国模排行第三。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给儿子们分别取名国栋、国梁和国材,寓意“国之栋梁”;对于惟一的女儿,则希望她成为“国人之楷模”。饶家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不负父母期望,先后投身革命,为救国救民事业奔走呼号。

为了革命,饶国模的二哥饶国梁婚后仅3天便只身离家。后来,他参加黄花岗起义,被捕后壮烈牺牲,年仅20岁。二哥英年早逝,对当时只有16岁的饶国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着她的成长,她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悲痛亲人离世到领悟国家兴亡之道。

饶氏兄妹手足情深。饶国模常在黄花岗起义纪念日祭奠哥哥,也时常写诗文抒发自己长久的思念与缅怀。1945年,她写下《黄花岗纪念日哭兄饶国梁》:“当时民族国家严重危机,而挽救危机之道,端在政治革命。二家兄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兄妹之比手足,这是个最悲痛的日子,但于推翻民贼独夫之专制,一死拼之,虽死犹生,浩气长流天壤间,夫复何悲?”其中况味,包含了饶国模对哥哥选择道路的认可,明白其兄牺牲的价值与意义,也表露出自己愿跟哥哥一样走上追求进步的革命道路。

1912年,饶国模考入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参加了刚刚由同盟会改组建立的国民党。1913年反袁运动失败后,四川国民党解体,她也与之脱离关系。

1915年饶国模毕业后,与同学刘国华结婚,此后到威远县任小学教员。1922年,她随夫携子到重庆。因不愿在家当官太太,又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曾经在江北县(今渝北区)二岩经营一家合作社性質的小煤窑。大革命时期,饶国模热心女权运动,参与组织国民党左派省党部领导的“重庆各界妇女联合会”,并担任组织部成员。

1931年,饶国模靠办了两年女子工业社的积蓄,又变卖了位于曾家岩的“知还山庄”,在重庆郊区红岩嘴(今红岩村)买下300余亩荒坡,创办“大有农场”,逐渐成为重庆著名的女实业家。抗战爆发后,她参加重庆救国会领导的“重庆妇女慰劳会”,并担任执委。1939年,饶国模接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设于内)迁入自己的农场,并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抗战期间,饶国模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南方局领导交往甚密。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亦下榻红岩,并设宴感谢饶国模对中共的支持。1948年初,她被中共重庆地下党批准为秘密党员(后失去关系)。1949年重庆解放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1954年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迁居北京。1960年因脑溢血去世。

在抗战历史上,重庆“红岩村”名扬天下,作为“红岩房东”,饶国模功不可没。1985年,邓颖超重返红岩,回顾往事,她说:“没有刘太太,哪来的我们红岩哟!”并在饶国模的墓前亲手献上一束鲜花。可见饶国模在邓颖超心中的分量。

寄情于诗,“诗”“史”互映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身为女实业家的饶国模肩扛道义,对共产党人提供无私帮助。闲暇之余,她还喜欢写诗。南方局的老同志都知道“刘太太”喜欢诗,爱写诗,寄情于诗。诗集《他山之助》中,有60余首系饶国模所撰,一部分是友人唱和以及赠与她的诗歌。或许是对友情看得特别重,加之为人谦恭,饶国模把诗集取名为《他山之助》。

俗话说,“悲愤出诗人”。饶国模生于动荡的清末,少年丧兄,中年夫妻失和,晚年子女因投身革命而远离膝下,更兼经历日寇铁蹄入侵,眼见国家民族遭遇生死存亡。因此,她的诗歌多因抒发心中悲愤、有感时局动荡而创作,从不无病呻吟。《他山之助》开山之篇《中秋偶成》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窗外枝连楼外楼,风送桂香又中秋。

半空一轮月皎皎,满天无际云悠悠。

堂前暌违因国事,客中相逢为寇仇。

战鼓频催雁来迟,娇儿爱女系心头。

这首诗对仗工整,颇有唐人遗风。诗中所表露出的国仇离恨是她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饶国模作为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心忧国家命运的爱国人士,诗歌里不仅抒发出对日寇入侵的愤慨与忧虑,也有反映当下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可谓“诗”“史”互映。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面对这样的时局,饶国模在《感时》中写道:

抗战风云几度春,凯旋歌声不曾闻。

窗前遥望西边月,可恨遮蔽有乌云。

桃花林前须问津,捍卫首都无干城。

红岩有幸留英杰,中流砥柱尚有人。

从诗中可以看出,饶国模以“乌云蔽月”隐喻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并表示为之失望与痛心。另一方面,饶国模对刚搬入红岩村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则寄予厚望,视其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饶国模当时正在成都游览少城公园,当即赋诗响应。以诗歌抨击国民党反共高潮,表达个人愤慨:

江南冤骨未收藏,明月高照倍凄凉。

为国忘家存壮烈,匈奴不灭恨难忘。

1946年,时逢叶挺、王若飞等人遭遇“四八”空难,饶国模写下长诗《哭吊叶挺诸烈士》:

奋斗廿余年,肝胆俱尽费。

所求在民主,荆棘无所畏。

舌战法西斯,国策多考虑。

中流为砥柱,破舟赖不溃。

痛恨暴风雨,大雾竟作祟。

神鹰遭回禄,文武星下坠。

伤哉诸领袖,胡为罹此晦。

痛悼诸烈士,功亏仅一篑

怀抱未畅达,临死心灵碎。

往日见英姿,握手多教诲。

今睹北边日,音容遥相对。

造物何忌才?痛心洒热泪。

这首诗,尽显饶国模对于叶挺等人遭遇空难的悲痛,字字句句,皆真情流露。

以诗会友,友谊长存

国难当头,山河变色。诗歌除了让饶国模直抒胸臆,排遣满腔悲愤,也给她的抗战生活带来不少欢乐。

正如饶国模在《客宴》小序中写道:“宴客为平生最愉快之时,因座中皆吾辈所崇敬者。”客人是谁呢?当然是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他们中不乏旧体诗爱好者。每逢农场瓜果成熟,主人总要请客人“尝新”。有时还炖一只老母鸡,弄几样小菜,给日子清苦的客人改善伙食。饶国模是个有心人。一年四季中,春日观花,夏日纳凉,秋日赏月,冬日围炉……主人总是找题目请客。主客浅斟细饮,大家以诗会友,你唱我和,直至尽欢而散。

与饶国模唱和最多的是董必武和龙潜(南方局组织部秘书)。董老有诗形容这一情景:“居停敬爱客,我辈屡为宾。”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东迁前夕,董老特地为饶国模题写“大有农场”几个字,并赠诗志谢:

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恓惶。居停雅有园林兴,款客栽花种树忙。

董老写罢,又在后面附跋曰:

倭寇侵逼,国府西迁,重庆襟江背岭,成为战时首都,远地来人云集潮涌,吾辈初至邦,几难措足。铜梁饶国模女士,豪爽好客,渝郊红岩经营农场,欣然延纳,结庐期间,匆匆八年矣。当胜利还都,赠一绝志谢。

这一段文字,刻画出饶国模为人慷慨豪爽的品性,也折射出董老与之深厚的交情。

龙潜与饶国模是诗中挚友,他们不仅有唱和,有了诗歌新作还抄给对方,交流诗情。饶国模对他赠诗道:“人生难得是知音,喜听园中有行吟。”龙潜回复道:“我亦有幸获知音,有诗犹向会人吟。”《他山之助》共收录龙潜的诗约20余首。1960年龙潜在昆明休养,得知饶国模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写下一首60韵长诗,深情悼念这位诗友。

饶国模对红岩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充满敬意和饱含深情。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陆续离开红岩,行将东去。饶国模为他们饯行,并赋诗一首《除夕送友人》:

春宵炉边笑语哗,共策灌溉自由花。

相祝咎春今朝日,同饮一杯胜利茶。

他年凯旋高歌時,红岩即是众人家。

何须投笔从戎去,教育也可救中华。

饶国模以诗歌给同志们送行,送去的是对共产党人美好的祝愿。“他年凯旋高歌时,红岩即是众人家”,更是对共产党未来的预言,表达她对共产党光明政治前途的坚信。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辑/韩西芹

猜你喜欢

南方局红岩重庆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与苏联交往合作探究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