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7-06-06胡笳

商情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西部一带一带一路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央适应全球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发展与沿线国家共建共享的互利合作关系,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一带一路”不仅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之路,也是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之路。

(一)

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加强互联互通,能够助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互利合作前景广阔。“一带一路”实施三年多来,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取得了初期收获。

政策沟通获得广泛共识。我国同 56 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與沿线国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国—东盟海运协定》等130多个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涉及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和邮政等多个方面。与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取得新进展。

设施联通打下坚实基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我国通过73个公路和水路口岸,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简化国际铁路联运办理手续,自2011年开行以来,已开通39 条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700多列班次;中老铁路已开工建设,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在顺利推进。海上运输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每周约4200个航班。我国的国际海缆已联通北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澳洲、中东、北非和欧洲地区;多条电缆直通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老挝等国家。

贸易畅通取得显著成就。对外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在沿线18个国家建设52个经贸合作区;与 104 个沿线国家签署双边投资协定,贸易额 3.1 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26%。2016年,同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达6.3万亿人民币,增长0.6%,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9%。对沿线国家累计投资511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12%;对沿线53个国家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与61个国家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0%多;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我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电站、输电和输油输气等重大能源项目40 多项,涉及19个沿线国家。

资金融通形成合作网络。我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亚投行批准了首批四个项目总计5.09 亿美元的贷款,丝路基金宣布了三单项目投资。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专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央行货币合作深化,与35 个国家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21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总额度超过3.12 万亿元人民币。

民心相通实现稳步推进。三年多来,我国积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旅游合作、卫生医疗合作、科技合作、青年合作、政党合作及民间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之所以取得初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倡议很好地贯彻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包容理念,适应了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的愿望。尤其是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沿线各国的共同愿景,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普惠、包容方向实现“再平衡”,也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二)

在“一带一路”战略全局中,中西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承东启西、连通南北,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和依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1.85万公里,面积占国土的80%,人口占全国的23%,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后发优势。由于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在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板块中,一直处于最弱的一块。

从经济总量看,西部地区GDP仅为全国的13%。2016年我国经济规模后10位省份分别为吉林、云南、山西、贵州、新疆、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除吉林、海南外,其余均为中西部省份。GDP总量第一的广东省达7.95万亿元,超过世界第16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最低的西藏仅为1150亿元。

从人均水平看,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全国的62%。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3817元,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内蒙、广东、山东等9省份人均GDP达1万多美元,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均GDP后10位省份中,除黑龙江外均为中西部省份。最低的甘肃人均GDP只有27508元,成为我国唯一的人均GDP低于3万元的省份;云南、贵州紧随其后,分列倒数第二、三位。居民人均收入后10位省份,全部为中西部省份。

从对外开放程度看,2016年西部地区进出口额只占全国总量的6%,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额占比不足10%。我国85%以上的对外贸易额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5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80%以上的进口原料都是通过海路进行的。

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发展潜力巨大。尽管中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总量不是很大,但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区域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与中亚、北非及东欧各国处于同一共振经济带上的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开放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吸引周边发展要素、影响周边发展环境,与区域乃至世界共创新的繁荣,实现共享性、包容性增长的能力。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的,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最大的潜力在西部,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主攻方向在西部。

(三)

“一带一路”致力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推动下,中西部地区顶住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逆势而上,亮点纷呈,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都展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西部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整体上处于领跑位置,中部省份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GDP增速,中西部地区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2016年GDP增速前10名分别是:西藏、重庆、贵州、江西、天津、安徽、云南、福建、湖北、河南、宁夏(后3省并列第9),除天津、福建外,均为中西部省份。西藏、重庆、贵州包揽了GDP增速前三名,成为全国仅有的三个GDP增速超过10%的省份。

以GDP总量相对靠后的贵州省为例:他们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 2016年全省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贫困人口减少120万。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成一批标志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竣工,贵阳至昆明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为贵州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西部大开发18年来,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大幅跃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自2007年以来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以来,西部地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东部地区的两倍。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仅到四川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260多家。受惠于“一带一路”政策,西部地区不仅扩大了西西合作、东中西合作、中外合作的范围和内涵,也极大增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回旋余地。

目前,欧亚地区很多国家已经在资源和产业优势方面同我国中西部地区形成互补局面,不仅推动了中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也助力中西部地区引资、引技、引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与相关国家在机械、钢铁、汽车、化工、制药、生物、能源、航空航天、物流、金融等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态势良好,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更是值得期待。

(四)

中西部地区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依托,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带一路”的成功实施,使中西部地区从原来的对外开放大后方,一下子变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最前沿。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对外开放任务与目标也有了质的提升。

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变内陆地区为开放前沿。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发点,并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而是为了促进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区开放合作的总体战略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空间上形成了串联中外的轴线,成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互惠互利交流合作的纽带,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是保持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大利好。这一战略将西部的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等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推到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中西部地区要根据这些重大任务变化,制定和构建面向欧亚地区国家的区域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

适应国际国内迅速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要走出一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結合的区域经济国际化道路。一方面,要坚持“引进来”战略不动摇。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多考虑外资外溢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多研究外资项目对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力,让外资的进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提质增效作用。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放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强对外投资,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中西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优化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找准推进深化开放的着力点。要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健全对外开放的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水平。一是推动交通、通信、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促进经济贸易转型升级,在能源资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共同规划建设一批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产业园区,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区域合作;三是与各国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人文交流。

(五)

中西部地区要肩负起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使命,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发挥特有优势,练好内功,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致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在人均GDP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差距意味着压力,也意味着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善于利用好这个落差的势能,可以一举形成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全新格局。为此,中西部地区在坚持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本地区区位、资源,以及国家支持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面向东部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实现与东部地区的资源互补、产业对接,互利多赢。

加强群区耦合。大力推进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高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提升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顺应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城市群为核心,培育若干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区。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既能发挥各区域自组织、自协调、自调整的能动性,加强相邻各省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也能发挥统筹协调能力,消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缩小区域差距。

严守生态文明底线。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西部生态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务必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务实推进生态西部、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胡笳,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系国民经济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西部一带一带一路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