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真人秀节目生命力的价值点
2017-06-06韩连启杨军录李继
韩连启 杨军录 李继
[摘要]本文从公众真实参与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节目互动传播让受众体验增强、真人秀节目具有巨大市场价值3个真人秀节目特征,面临追求娱乐至上、虚假的情感秀、助推消费主义文化泛滥3个方面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困境与挑战分析,并从文化的回顾与文化的展示、 发掘文化符号传递文化内容、文化的交流与文化的共享、《年代秀》追求认同的建构4个方面对《年代秀》进行文化解析。
[关键词]文化交流 真人秀 价值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承是大众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大众媒体面向大众传播的内容和手段,是大众媒体实现成风化人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深圳卫视年代秀节目,是电视真人秀节目中注重文化交流与传承的一个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真人秀节目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一、真人秀节目的特征与《年代秀》概述
自从2000年6月18日,广东卫视推出《生存大挑战》以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飞速发展,其后,《非常6+l》,《星光大道》、《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以其极其迅猛的姿态席卷了我国的电视荧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大态势的同时,也出现以冲突、刺激、雷人雷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以低俗、媚俗、庸俗的倾向迎合受众的需要,使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同质化、垃圾化等各种消极现象。全面认识真人秀,就得先了解其特征。
(一)真人秀节目的特征
由于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播出受到观众的喜爱,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效率,我国的部分媒体嗅到“商机”,开始模仿该类节目。例如2000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是我国电视节目真人秀发展的雏形;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震撼;2005年推出的《超级女声》把真人秀节目推向了巅峰。此后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接踵而至,加快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步伐。那么,真人秀节目影响如此之大,受到那么多的观众喜爱追捧的原因是什么呢?
1.公众真实参与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真人秀节目特征和优点首先体现在“人”,尤其是社会普通公众的参与,这是基于普通民眾的生活状态现实对象的显示。它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媒介受众心理接近的需求,观众看到这样的项目,可以获得一些生活的经验,从而运用在生活中。例如早期的节目《实话实说》,最基本的起点实现尊重人,尊重人的表现是让人说话。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就是独特的以人为本的真实性,是电视节目在社会化进程中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真人秀还包含了“秀”,这种秀,因为普通公众的身份也具有“真实”的一面,因此它具有纪实性和真实性。虽然它的真实性不及纪录片的,但远高于其他录制类型的节目,对公众的吸引力大增,认同感强。
2.节目互动传播让受众体验增强。
随着社会发展与自身素质的提升,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信息的获取,不再满足于信息的单向传播,更注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与体验。互动是真人秀节目的另外一个亮点,真人秀突破以前单纯的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增加了与普通人互动的环节,让观众也可以参与到节目当中,直接在现场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如《我是歌手》的比赛机制就是由现场500名观众进行现场投票,而不是以前由专家评委来决定谁的胜负。在以前的电视节目传播中,一直是单向传播模式,观众就只是观众,缺乏参与感。而电视真人秀节目恰好弥补了一般电视节目的不足,让观众也成为了节目的主角,变成了节目与观众是双向传播的模式。
3.真人秀节目具有巨大市场价值。
大众传播媒介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本身也具有市场经济的基因——追求利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后,媒体都开始走向市场,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真人秀节目不断对观众投其所好,吸引他们的眼球,满足其好奇心理,备受观众的热捧,这样其收视率自然而然会提高。在媒体竞争激烈时代,真人秀节目借助媒介所创造出的特有经营模式给电视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把潜在的市场价值激发了出来。因为这种模式对普通人来说,它能让人们更容易、更快的实现梦想;对电视业来说,则是名利双收的利器。
(二)《年代秀》概述
1.《年代秀》概述。
《年代秀》原版引进自比利时收视冠军节目《Generation show》,2011年5月27日,深圳卫视开播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主持人为赵屹鸥,首播时间为每星期五晚21:10。在2013年3月15日,《年代秀》通过全新改版,有时还会把常驻嘉宾换掉,选择一位同年代的嘉宾作为搭档,来进行争夺最后的冠军,他们与搭档嘉宾共同为观众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瞬间。
2014年3月29日《年代秀》再次改版,也由此确定了接下来的演出形式,《年代秀》把常驻嘉宾和搭档嘉宾换成主场队与客场队,由两个场队来争夺冠军。2014年12月27日,《年代秀》的最后一期(第188期)顺利完播。2016年5月6日《年代秀》又一次改版,重新回归五个年代,确定了“60、70、80、90、00”五个年代竞争的演出形式。
2.《年代秀》价值。
《年代秀》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颇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年代秀》节目分七个环节,其中五个环节分别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另外还有《老歌新唱》、《卡拉永远OK》两个环节。《年代秀》从各个年代的历史生活和记忆中设计题目,运用多种手段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传承,有文化气质,却不会曲高和寡;有历史厚重感,又不会枯燥乏味。《年代秀》自2011年5月27日开播以来,受到了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阶层观众的喜爱,首度亮相即令深圳卫视同时段收视率跃居全国卫视第四,《年代秀》第一季播出后,节目的收视排名从全国第四上升到第二的位置,此后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连创新高,促进了深圳卫视在全国排名的前移,打破了“低俗高收视”的怪圈,成为“限娱令”颁布后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叫好又叫座”的娱乐节目之一。
二、真人秀节目中文化交流与传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中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传承千年,但是与之矛盾的是,中國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较晚。古老的文明更需要新的、现代的传媒技术来发扬,现代传媒一方面要从技术上完善自我,一方面又要承载起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至今起步晚,起点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像一个先天不足但成长飞快的孩子,由于成长的需要汲取各类营养,难免五谷杂粮照搬全收。像真人秀这样源自国外、学自国外,一经兴起便面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困境与挑战。
1.追求娱乐至上。
娱乐是媒体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功能的体现,工业化、市场化等社会公众普遍都处于焦虑之中,媒体娱乐的价值就更加凸显。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既为电视节目的繁荣 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也对广播电视传播尤其是电视节目的文化功能提出了诸多挑战。一些真人秀节目以明星以及明星子女的参与为卖点,通过展示明星及其家人隐私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以往,明星对自己的婚姻、子女大多遮遮掩掩,害怕被媒体曝光,如今却主动把隐私公布于众,大大满足了观众猎奇的心理。除挖掘明星隐私外,有些节目还以捉弄明星,令其出丑获取较高的收视率。如在节目中设置“间谍”,令其互相残杀,有时让嘉宾在泥水中完成艰巨任务。当大牌明星浑身污泥、痛苦不堪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观众审视小丑的优越感油然而生。部分媒体追求娱乐至上、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忽视思想内涵、淡化审美价值、排斥社会责任的不良倾向已经成为当下电视文化生态中的一大顽疾,不仅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反响,也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
2.虚假的情感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等集聚着大量的单身青年男女,他们为生活、工作奔波,几乎没时间谈情说爱,因此针对“剩男”、“剩女”的相亲节目应运而生,如《玫瑰之约》、《非诚勿扰》等不仅吸引了大批单身青年,还取得了骄人的收视率。为达到较好的效果,一些节目中常设计戏剧化的情节,甚至违背真人秀“真实”的重要原则。节目越来越远离相亲宗旨,沦为无厘头的情感表演,一些节目参与者不是真诚征婚而是为自己企业做广告或为名利等参加节目,从一开始就以欺骗观众的面目出现,言不由衷,以闪婚、恋爱不问结果等价值观误导无数急需建设性婚恋经验的年轻人,遭到人们的批判。
另外,有些节目直接采取游戏方式,让陌生男女嘉宾速配成功,营造一种找到真爱的虚幻情景。如某节目就采用游戏的方法,让5对男女嘉宾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亲密接触,相互吸引,展示个人魅力,最后决定牵手。这种视情感为游戏的节目不仅在感情上欺骗观众,还会误导单身青年,导致生活中闪婚又闪离,更让青年人不相信爱情,不懂怎样经营爱情。中国近些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家庭悲剧不计其数,与这些婚恋节目传达的戏剧化、虚假化的恋爱观密切相关。
3.助推消费主义文化泛滥。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的商品化,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价值观遇到极大挑战,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开始兴起。包括真人秀节目在内的媒介平台给消费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如一些婚恋类真人秀节目并没有引导青年男女正确择偶,也没有宣扬积极健康的两情相悦的爱情观,反而是女嘉宾公开的以房子、汽车、存款等物质条件为择偶条件引发争议。如某真人秀节目女嘉宾马某公开宣扬:“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畸形的价值观通过大众媒介广泛传播,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尤其对青少年带来恶劣影响。一些中学生、大学生因为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其认知和价值取向大多是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介获得的。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差,对电视节目呈现的金钱崇拜、炫富等扭曲的金钱观不加思考地认同,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致于酿成悲剧。如中学生为买苹果手机卖肾造成三级残废,同样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较高的物质消费,卷入校园贷款背负几十万元的高利贷,偿还无望而自杀。更有甚者一些女大学生为买化妆品、名牌衣服不惜“裸贷”。这些青少年单纯,爱慕虚荣,极易受电视节目的影响,难以抵制物质的诱惑,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年代秀》的文化解析
1.文化的回顾,文化的展示。
《年代秀》在每期节目中邀请各个年龄层的10位明星嘉宾,嘉宾包括运动员、政治家、艺术家、歌手、演员、时尚界人士等等,按照他们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年代分别代表五个不同时期的年代小组,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对不同的时代文化的问答以及游戏、歌舞、时尚表演、讲述趣闻轶事等环节,回顾各个时代的文化特性,反映60多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历程。节目结合当今社会的代际话题,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呈现给现场来宾和广大观众。
节目设置的问题也并不高深莫测,其实都是那个年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缩影,辅以影像、实物、音乐和时尚秀的展示,反映出了我国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的变迁,既是对中国60多年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温情回顾,展示了我国60年来社会风尚和流行文化的变迁, 尤其透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特征的流变——从60年代理想主义的纯净、70年代勤劳奋斗的质朴,到80年代自我意识的觉醒、90年代个性表达的率真,再到00年代人人都可成为明星偶像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年代秀》,表面上秀出的是风尚,是乐趣,实际上秀出的是价值观,是文化,以文化自觉精神和蓬勃的文化创造活力,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先进文化。
2.发掘文化符号,传递文化内容。
文化是借助符号进行传播,《年代秀》注重文化符号的发掘,能够反映提示一定背景的物件、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成为节目的文化符号,因为观众对节目中出现的物件、事件和人物可能会很熟悉,但是对其中关键的某些有趣或感动的细节可能未曾关注,因此节目对“年代”的内容进行了最大的延展,力图使观众保持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而且,明星嘉宾虽然是节目的表演主体,但他们有别于在其他娱乐节目中的“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不同时代的“群像”符号,对观众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认知。不同年代的明星嘉宾成为各自时代大众流行文化的最有感召力的符号,凝成了整体的合力,给《年代秀》增添了厚重的内生力量。
20世纪80年代在南极建科考站是一个新闻事件,有一期节目讲到80年代南極科考站,题目是“一封家书从长城站内寄出要多久才能收到回信?是三个月、六个月还是一年呢?”信件是20世纪80年代人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沟通方式,是20世纪80年代很普遍、很流行的一个文化符号,放在南极那么遥远和神秘的地方,作为一个给五个年代的题目,节目就有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有了不一样的情怀。通过一封家书往来的时间,体现了80年代南极科考的艰难和孤独。出题的方式是由现在南极科考队队员从南极给《年代秀》拍摄的VCR来呈现。最后,节目最后通过时任第一任南极中山站的站长坐着轮椅出来揭晓答案,而且还带来了当时在南极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讲诉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山站建站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嘉宾和观众。《年代秀》就以这种既巧妙又简洁的方式,发掘文化符号,传承传统文化内容。
3.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共享。
《年代秀》明确以代际沟通和交流为节目定位,进行代际交流。在《年代秀》之前,我国尚没有一档综艺节目体现出这一内容。代际文化凸现出来,这又成为《年代秀》的主打,它既结合了所有时尚的元素,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又有极强的时代跨越感,包含各个时代的关键元素,不会和任何一个年代脱钩。
《年代秀》的素材截取自我们国家60多年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正面的曾经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艺术作品、人物和事件。《年代秀》以现在时的视角,放眼历史回望青春,用充满激情和热爱的方式向我们时代致敬。《年代秀》将各个时代的文化相结合。增强时代性还可以将各个时代的文化相结合,既是不同时代人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所有年代最美好事物和情怀的交汇与共享。
4.《年代秀》追求认同的建构。
认同是文化交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媒体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年代秀》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囊括了几代中国人的时代记忆,以时代气息浓厚的节目内容和极具参与度的节目形式,激发了分属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经历和个性的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使之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情感共鸣。可以说,《年代秀》的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创新,更是一种价值创新。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取向不再仅仅限于“娱乐大众”,而是更进一步地蕴含了其他综艺节目极少能够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
当我们在《年代秀》为丹妮奶奶感人的跨50年的爱情落泪并大声叫好的时候,当《年代秀》的嘉宾重新打开尘封已久的诗歌读本的时候,当新一代的合唱少年在《年代秀》现场唱响天籁之音的时候,《年代秀》中不同时代人的沟通和交流,所有年代最美好事物和情怀的交汇与共享。在节目现场,不同年代的嘉宾在比赛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到代与代之间的沟通,在共同的话题中流露的不同体验使受众感受到不同年代的观念与思想。对增强代际交流,填补代沟,消除隔阂起到推动作用。明星嘉宾虽然是节目的表演主体,但他们有别于在其他娱乐节目中的“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不同时代的“群像”符号,对观众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认知,有助于不同时代人们对快乐记忆的共同追寻,凝聚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易骅:《“年代秀”:娱乐节目人文时代》,《视听》2013年第7期
[2]魏蒙:《媒介融合视角下中国文化纪录片对中国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
[3]周思辰:《<年代秀>的创新意识》,《新闻前哨》2016年第12期
[4]王梦笛:《提升电视娱乐节目文化内涵的策略》,《声屏世界》2014年第8期
[5]赵曙薇:《从<年代秀>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功能构建》,《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10期
[6]李毓琪:《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模式》,《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韩连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汉语广播中心主任;杨军录:西藏商报总编辑;李继:西藏日报社网络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