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灾难新闻的媒介伦理探讨
2017-06-06胡瑞宁
胡瑞宁
[摘要]作为新闻故事中的重要一环,新闻摄影作品往往能增强报道的完整性和生动性。灾难新闻作为一种突发新闻,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具有其两面性。在很多情况下,灾难新闻背后都蕴含着悲惨的情绪,因此生动展现灾难现场的新闻摄影作品很容易引起大众的争议,并引发人们对于媒介伦理与道德的讨论。“9·11”事件是人类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以此为主题的新闻摄影作品在人文关怀、隐私保护、宗教信仰等方面引发了大众反感。本文以“9·11”事件新闻摄影作品《坠落的人》为案例,讨论媒体平台刊登此类照片的负面影响,并思考西方媒体灾难新闻的伦理道德。
[关键词]灾难新闻 新闻摄影 媒介伦理
灾难新闻作为突发新闻的一种,往往最能考验媒体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了避免由于观众对事件“不知情”造成的公众恐慌,保证知情权成为了突发新闻报道的一条重要准则。对于突发新闻的报道,新闻摄影有着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说服力,通过强烈而直观的画面能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直观的感受。新闻摄影最高奖项——普利策摄影奖中,战争、灾难、疾病占据了主题,大多数具有消极的传播效果。在传递真相的同时,新闻摄影作品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大众对于新闻伦理的讨论。因此,面对灾难新闻,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成为了新闻摄影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考虑新闻价值的同时,媒体平台对新闻摄影作品的选取和使用也应更慎重。
一、灾难新闻报道的两面性
如今社交媒體的蓬勃发展驱动了大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意识,对媒体报道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强。美国传播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在1974年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当有重大变化发生时,大众迫切需要从媒体获取各种信息,了解周围环境从而进行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因此表现出对媒体的极度依赖。” [1]特别是在灾难之后,人们往往陷入恐慌, 因而对灾难事件的及时报道往往能够安抚大众的情绪,引导舆论构建稳定社会景观。
灾难新闻摄影会让人们会对事件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因此一旦引发媒介伦理的争议,大众情绪也更容易被煽动,而起到反作用引发集体焦虑,这种例子不在少数。“9·11”事件发生时,摄影师理查德(Richard Drew)抓拍到从双子塔跳下的人,引发民众反感,认为其侵犯了遇难者隐私;越南战争中摄影师黄功吾(Nick Ut)拍下被战火烧伤而赤裸奔跑的小女孩,被指责毫无人道;凯文·卡特因为《饥饿的苏丹》一幅照片而饱受争议,被质疑为何不去救挨饿的小女孩。新闻摄影的最终目的是还原真相,但背后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
二、案例分析:“9·11”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根据美国新闻学会发布的新闻价值准则,新闻的第一要义是遵循真理与客观性。新闻摄影是新闻的完整性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新闻媒体中显示出过于生动的现场照片往往会引发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特别是在灾难或事故报道中。本节将以“9·11”事件中新闻摄影作品《坠落的人》为例,探讨西方媒体灾难新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中,有一个专门纪念“9·11”事件的展厅,一面墙上展示着2001年9月12日世界各国报纸的头版,还有一面墙上刻着“有三种人在灾难来临时不会离开,警察,消防员和记者。”“9·11”事件震惊全球,对于记者来说,这更是必须报道的历史性事件。很多摄影师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惜前往双子塔前抢下房屋倒塌的最后瞬间。在这种紧急时刻,记者往往很难在职业准则和道德伦理之间快速抉择。“9·11”最震撼人心的照片之一——《坠落的人》中,一名男子头朝下,从遭受袭击的双子塔坠落。照片的摄影师理查德·德鲁(Richard Drew)表示:“我并没有拍摄这个人的死亡。我拍摄的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大众却普遍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无礼。
(1)被摄者的隐私保护。
美国新闻摄影界已普遍承认这样一种观点:当摄影记者拍下他人的照片时,也拍下了他人匿名的权利。[2]也许照片中的遇难者只占画面很小的篇幅,难以辨认具体身份,但在新闻媒体上传播《坠落的人》这张图片,本身就是侵犯遇难者隐私的行为,剥夺了他最后的尊严。很多美国民众认为这张抓拍照片侵犯了隐私并且不尊重遇难者,他们用尽方法向杂志社投诉,想让这张最受争议的照片离开公众视线。的确,这张照片展现了“9·11”事件中最真实的一面,然而这样的展现形式无疑会让一些观众感到尴尬或者恼怒。这张照片也侵入了遇难者最私密的时刻——死亡。正如美国评论家汤姆·朱诺(Tom Junod)所说:“(这张照片)消费了死亡,剥夺了遇难者最后的尊严。把悲剧变成了赤裸的色情片。” [3]
(2)对遇难者家属的二次伤害。
若未经遇难者家属的同意,媒体平台擅自刊登涉及遇难者的新闻摄影作品,狰狞的面孔、血腥的尸体照片的流传很可能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让受众感受到媒体缺少同情与悲悯。没人愿意看到自己亲人的尸体出现在在媒体平台上,更别提像“9·11”事件这种举国悲痛的恐怖袭击。一旦照片出现在媒体上,家属们就不得不承受舆论的压力并且反复回想到这一悲剧,这无疑是一种煎熬。同情心在新闻报道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新闻摄影,因为摄影能够记录死亡与暴力,并以最直接的形式呈现出来。美国传统民意调查公司——洛普公司的一份(Roper Poll)民调发现,82%的美国民众认为记者在报道灾难和事故时变得情感麻木和迟钝,不会顾及到人们的伤痛。[4]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肯尼斯·杰瑞克(Kenneth Jarecke)因在海湾战争中拍摄一名伊拉克男子被活生生烧死的画面而出名,他曾说:“一个没有同情心的摄影师只是空占版面,而这个版面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用途。”[5]
(3)媒介伦理的文化差异。
《坠落的人》这一充满争议的照片最终被撤掉,宗教信仰成为另一个重要原因。起初,照片里的人被误认为是“9·11”事件中一名遇难者诺博托·赫南多(Norberto Hernandez),但他的家庭否认,并坚称他的宗教信仰不认同自杀这种放弃生命的行为,他绝不会背叛他的宗教信仰。最后,当照片确认不是赫南多时,他的女儿长舒一口气说:“我父亲终于清白了。” [6]由于大众所无法控制的媒体力量,死者家属必须共同分担失去亲人的痛苦,死者甚至还要在承受媒体给他冠上莫须有的罪名。媒体未加核实的猜测对这个视自杀为耻辱的家庭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理,这张照片也会让与诺博托·赫南多(Norberto Hernandez)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感到不适。在传播全球化的时代,某一地域媒体的新闻报道涉及世界性宗教问题时,往往会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媒体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性、简单化,盲目给“坠落的人”冠名,在对待媒介伦理的文化差异时,应该更谨慎。
(4)大众心理。
《坠落的人》这幅照片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考虑到死亡与个人选择的关系,这无疑会让大众感到困扰。在“9·11”事件之后,很多媒体轮番报道从双子塔跳下的人,甚至以猎奇的心态完成报道。在这种媒体环境下,观者不得不考虑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他们是塔里被困的人,他们的选择会是怎样的。跳楼的决定不论是从宗教还是从人性的角度本身就是充满争议的。“看到这张照片的人不得不考虑在相同处境下他们会怎么做,这本身就让人不适。”美国领先的新闻研究所——波因特传媒研究院表示,展示这种新闻素材的目的应该是告知而不是恐吓。[7]反复滚动播出这种照片会引起公众恐慌。完整性和原创性无疑可以通过摄影的魅力来全面地呈现新闻故事,但这种毫不避讳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必需的。
三、灾难新闻摄影的伦理思考
新闻摄影是讲好一个新闻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舆论,然而并不能起到改变灾难和事故后果的作用。因此如《坠落的人》灾难新闻摄影作品其实可以被一些更加隐晦的照片所替代,从而减少公众的恐慌感。美国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刊登的《无人发表的戰争照片》(The War Photo No One Would Publish)一文的作者托里·德赫特(Torie Deghett)说:“不是每张照片都展现了关于冲突与对抗的重要的事实。”尽管《坠落的人》展现了“9·11”恐怖袭击真实的一面,但它并不是体现新闻完整性的必需品,人们不需要仔细观察遇难者来得知事件的严重性。在报道马航MH17客机在乌克兰坠毁时,《纽约时报》编辑部决定用机体的残骸来取代遇难者的遗体,这并不会影响新闻价值。靠拍摄海湾战争中交战画面赢得美国青铜奖章荣誉(Bronze Star)的李·柯肯(Lee Corkan)说;“如果图片能够讲述故事的话,那个故事应该有它的意义。” [8]仅仅为了展现所谓“有冲击力”却无实质意义的影像不仅浪费版面,而且容易引起民众不必要的恐慌。新闻摄影的一大作用是它能够通过给观者以视觉冲击来引导公众舆论,从而对照片背后的主导者进行反省。例如,越南战争时期,越南战地摄影师黄功吾(Nick Ut)拍下了越南女童潘金淑遭到凝固汽油烧伤,光着身子在公路上奔跑的画面,而她身后的越南士兵则神情冷漠。这张照片让他获得了1973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奖,照片展现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性,将美国军队的行为推上风口浪尖,很多人认为是这张照片让越南战争提前八年结束。
英国传播领域的学者得出一个理论:“一个事情的负面因素越多,它构成新闻的可能性就越大。”[9]灾难新闻最容易成为社会焦点,媒体人总能从多角度挖掘灾难新闻的价值。拍或不拍,体现新闻摄影师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与道德准则,登与不登,则考验了媒体平台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与取舍。美国全球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德斯曾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好新闻应该有情怀,有温度。如果站在被摄者与大众的角度审阅,有人情味儿的摄影作品往往更引起共鸣。灾难题材的新闻摄影需要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保证大众知情权,事件之后仍能起到警示作用。新闻摄影对新闻报道有着重要影响,它的道德缺失一定会影响新闻行业整体景观,因此在遵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进行图片影像的传播才能充分达到新闻传播的意义。
注释:
[1] 徐赟:《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解困”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刘东倩:《战争中的新闻摄影亦应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3] Junod, Tom. “The Falling Man.” Esquire, 9 Sept. 2016,www.esquire.com/news-politics/a48031/the-falling-man-tom-junod/
[4]The News Media's Coverage of Crime and Victimization, Office for Victims of Crime Archive, www.ncjrs.gov/ovc_archives/nvaa99/chap17.htm
[5][8] Deghett, Torie R. “The War Photo No One Would Publish.” The Atlantic, Aug 8, 2014, 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4/08/the-war-photo-no-one-would-publish/375762/
[6][7] “Case: Ten Years of Watching ‘Falling Man.” Media Ethics, vol. 24, no. 1, 2012, www.mediaethicsmagazine.com/index.php/browse-back-issues/144-fall-2012/3998654-case-ten-years-of-watching-falling-man
[9] 母家亮:《小议灾难性题材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新闻知识》2016年第8期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