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视域下网络思潮应对策略
2017-06-06
刘东超在《红旗文稿》撰文认为,近年来网络迅速成为 苗艳、陈佳钰在《新闻界》撰文认为,以网民群为基本样态的新意见阶层产生,表明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新的话语言说方式,这种新的言说方式将对中国新闻话语产生深远的影响。更进一步地说,它标志着大众话语权力的产生。
1.中国新闻话语在宏观体制不变的情形下进一步走向分化。
目前中国社会媒介话语分化为以下四种力量:(1)官方指令;(2)媒介自主;(3)利益群体操纵(多表现为媒介与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具有商业或其他交易性质的各种“新闻策划”);(4)民众自主(主要发生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中。话语多元化将有助于人们逼近现实世界的真相,同时也有利于文化保持生动、活泼与开放的基本态势。
2.以网民群为基本样态的新意见阶层产生,使网络“民意”具有非比尋常的力量。
这种力量甚至强大到官方指令也不得不予以重视的层面,甚至可能改写中国政治、民主议程。2003年孙志刚事件改写中国收容制度,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使中国物权法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面系列拆迁事件都有着某种模板效应。
3.新媒体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对话与交流。
忽视对话与交流,单纯的灌输式的宣传话语将被忽略。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媒介取得社会影响力的方式是必须注意网络民意。它迫使任何言说包括官方指令、媒介自主、利益操纵者甚至网络意见领袖都必须关注网络民意、尊重网络民意,否则就会被逐出话语舞台,从根本上失去话语权。这一点,也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对于中国媒介话语空间重构的影响可能是根本性的。 关涉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因为它已成为整个社会起伏盛衰的晴雨表,另一方面是由于它作为网络大众的重要引导力量而在舆论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立足于国家总体安全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应对设计和安排。
1.加强对网络思潮深层次系统研究。
应该对一些典型思潮分派别、分专题进行研究,要研究其代表人物、骨干力量和跟随者的基本构成和发展变化,研究其政治诉求的语言表达和内在实质,研究其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危害点,研究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处置后的长、短期效果。这些研究一定要做到宏观和微观结合、思想和实例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状况和趋势结合、人物测控和理论批评结合、思想本质定性和处理措施结合。
2.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能力和理论深度。
当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问题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挖掘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与广度,要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深刻影响着内容的传播和对受众的感染。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在网络时代具有更大的必要性。
3.积极进行法治建设。
一方面要对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予以健全和完善,对现行法律进行适用于网络空间的修订和解释,使之更具系统性和现实功能;另一方面,要提升网络思潮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强化他们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法律责任意识。还要对网络执法者进行理论培训,让他们具备辨识多种思潮及其本质和社会影响的工作能力。
4.完善迅捷强大的反应机制,提升灵活有效的反应能力。
提升这一能力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的工作。关键之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目前,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思潮变化的细微观察、趋势研判、本质分析、应急处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平时这一系统的运行只是常规的观测和预警。一旦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情况则要及时行动,应出击时及时出击,应阻止时及时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