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中需厘清的几个问题
2017-06-06安岩王梅陈胜开王界升
安岩 王梅 陈胜开 王界升
[提要]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河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河北也面临着对传统工业的取舍,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压力。为此,河北应该对自身产业发展厘清定位,是继续走老路,在此基础上转型升级?还是彻底进行颠覆,重新构造产业构成?这些都是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中河北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转移;转型升级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YJ09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3日
随着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已开始两年有余,京津冀三地在交通协同、产业协同、行政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产业协同发展是三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尤其在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对于三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又多了一份肯定,涉及到很多产业的转移与承接问题。在京津冀中产业发展较弱的河北,必须厘清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中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承接到优势产业,助力河北进一步发展。
一、三地的角色定位
中央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也给出了三地的基本定位。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區、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地的定位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北京要着重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同时进行产业转移,使产业发展具有持续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应紧紧围绕国家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提升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
北京地区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北京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向金融、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转型,原有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产业需要转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对河北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紧邻北京的河北区县比如沧州、燕郊等受益会比较大,特别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带给了河北更多的机会与空间。就河北的三区一基地定位来说,其方向性也非常明显,一是借助区位优势成为商贸物流的中转站和大仓库;二是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提升河北产业的结构与档次;三是推进河北的城镇化进程,带动河北地市向大城市靠拢;四是限制“三高”企业的发展,做好生态保障。坦白说,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协同进行的当下,河北面临着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的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压力。
二、产业转移的方向
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转移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可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转移位势是指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产业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成本的差距或者是市场需求改变促进了产业转移的梯度与动力。河北和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上存在差距,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河北省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北京地区呈现“三二一”的结构。河北与北京的差距就为这种转移提供了动力,再加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就更增加了砝码,使得不符合北京定位要求的产业要进一步走出去,而其中不乏优秀的产业与企业,很多是河北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的产业转移并非闭环。首先,河北与天津对北京流出的产业面临着竞争,天津的高端制造战略对于来自北京的高端工业产业有着强大的吸引,甚至会进一步虹吸河北已有的制造业,如汽车产业与光伏产业。这对河北来说有些进退两难,一方面竞争力不足,在产业承接时天津更有优先选择权;另一方面主导产业选择的失误,可能会导致已有优势产业的流失。所以,补位北京缺乏产业,避开天津锋芒产业,可能会是河北更好的选择。其次,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也不一定完全由天津与河北承接,还面临着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一些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更愿意去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深广等地发展,而一些工业企业也可能选择去河北的周边省份立足。这对于河北来说,应做好三个把握,一是把握住行政性转移的企业,也就是国企,因为国企的迁移受行政命令影响要大于市场选择,在京津冀发展中,中央给予河北的政策性红利很多,要积极争取;二是河北要提升自身的产业发展环境与配套,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与成本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产业与企业在河北扎根;三是把握住承接的底线,从北京来的也不全都是好产业、好企业,河北不能一股脑收进来,必须按照自己的产业定位进行筛选,将符合河北未来发展定位的优秀产业留下来,其他的要舍得拒之门外,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业,一定不能浑水摸鱼一并迎接进来。
三、河北产业定位与发展
虽然近年来河北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落后于京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联动力不强,没有形成有效协作的产业链。主要表现如下:(1)河北省工业发展具有优势,钢铁行业是其主导产业,其次是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2)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的服务业存在着 “吞噬效应”,服务业发展落后,信息、技术、卫生、金融、教育、法律等相关的咨询、产销中介服务等不配套,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3)辅助产业发展不完善,如零部件、原材料的供应等产业,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产业,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不完善制约着自身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吸引力下降。
总体而言,河北在与京津重叠产业的发展中不具备竞争优势。所以河北产业的定位可以考虑两个方向:一是定位差别与互补;二是尝试颠覆性变革。
(一)与京津产业的错位发展与互补。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发展,就意味着河北应将重点产业的发展与京津区别开来。利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纾解,择优承接其转移产业,能与现有主要产业形成递进联系,梯度转移。河北的整体发展环境略逊于京津,所以独立发展某些产业可能根基较弱,最好选择与京津两地可以互为补充或支撑的相关产业,作为下一步发展的战略布局,河北可以一方面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还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使河北成为京津农产品供应大后方。
(二)借雄安新区之势,完成颠覆性产业变革。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雄安新区之前,河北省本来是专注于自身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并积极承接京津,但是雄安新区的设立给了河北另一种遐想的可能性,那就是借雄安新区之势重新布局河北的产业发展,更大胆一点甚至说可以颠覆性地转变河北现有的产业构成,将已有的传统重工业完全转变为高精尖创新科技产业,让雄安新区成为新兴与创新的代名词,以此辐射河北,做河北产业的研发中心,成为河北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器。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岩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3.
[2]祝尔娟等.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研究:重化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趋势与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