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探析
2017-06-06蔡玲玲
蔡玲玲
【摘 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政策,尤其是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的扶贫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习近平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现,当下扶贫工作基本原则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分析的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根本原则具有深层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主要基于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及其扶贫思想的认识来解读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对二者在扶贫原则上的一致性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习近平;脱贫攻坚战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06-03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是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總理时谈话的一部分。文章篇幅不长,却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重要原则,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对外开放;第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设定适当的发展目标;第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错误倾向的干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在决定中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3]这些原则从其本质上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一、 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
邓小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张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摆脱贫穷的原则和方法,他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习近平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开展任何工作的根本,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领导的全局性两个方面。
(一) 坚持社会主义,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时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20世纪末,因为改革开放的门户大开,给国内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思想界也掀起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左”的声音,也有“右”的倾向,“右”的干扰主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殊不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贫穷本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P.222)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设想,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使得生产力获得更快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富裕。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符合社会主义要求。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2](P.172)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提到,“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P.225)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P.26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有凝聚力,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必须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必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摆脱贫穷。
(二) 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构建扶贫大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到过渡时期的社会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也完美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为人民带来福利,过去坚持了党的领导,我们胜利了,如今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邓小平说过,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口,应当帮助贫穷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现在正是先富者带动后富者的最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2](P.327)习近平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十分重视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作用,要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助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3]扶贫脱贫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而党和政府就是这个工程的总负责人,人民群众是扶贫工程的践行者,在扶贫工作中要实行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党中央、国务院要担负起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重任,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真正在五年之内完成脱贫任务,就必须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紧紧跟随在政府的扶持下完成。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搞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方面都刚刚起步,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困难重重。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邓小平指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因此当时确定的发展目标是: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翻,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翻。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P.224)显然,20世纪末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这正是因为发展目标是根据中国发展实际来制定的。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这是邓小平的扶贫理论,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重要成果。
为了到2020年保质保量完成扶贫工作,中共中央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作了详细的指示: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些目标都是根据中国现行实际和未来发展潜力制定的,都是提高人们生活要求的民生指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
(二)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扶贫工作是一项精细工作,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不能全国上下一刀切。因地制宜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也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各地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发展、不同的社会建设等,导致贫困的成因不尽相同,要不断悉心研究和深刻把握不同的区情、不同的致贫因素,形成精准扶贫策略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精准扶贫要坚决消除扶贫的“灯下黑”,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努力推进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根本转变。精准扶贫要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就离不开“扶贫瞄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具体来说就是将过去的区域性瞄准转向贫困村与个体等特殊对象的瞄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制定相应的扶贫对策。总之,精准扶贫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引领下、在法治框架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 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力量
(一)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入脱贫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党也一贯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邓小平认为,我们党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群众路线,心系人民、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党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能否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但是在他的脱贫致富和共同富裕思想中无不闪烁着群众的光芒,他说过,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因为没有谁比人民群众更了解自己地区的发展情况,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都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局面,只是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孤掌难鸣,很难具体实施,这一方面需要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就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不仅仅是调动该地区人民的积极性,更是希望能够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希望更多的企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能够为脱贫出力,使之成为“第三种力量”,建立一个定点帮扶的体系,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二)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单向行为,扶贫受众对象的主体性与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唤起,相关利益主体缺乏相互间的协商、沟通、合作与分享,因此,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致力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包括其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脱贫的决心和毅力。另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也应该致力于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必须从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育和毕业支持等方面实施教育扶贫计划。当前,我国的贫困状况呈现出由面积大、范围广、程度重逐步向碎片化、分散化、细小化的“贫困孤岛”状转变,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强调精准扶贫应该由单一的政府主导转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进而构建起一种由地方政府、生产企业、民间团体以及扶贫受众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贫困地区的特点一般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人才的极度匮乏,如果能够引用一批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做好情况调查和对策研究,根据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如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等特色优势,规划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其次,很多贫困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常年在外务工,这也给当地发展建设带来劳动力方面的缺失,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整体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也要特别重视贫困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把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乡村地多做宣传和引导,逐渐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同时也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积极性。再次,扶贫受众应转换和适应自己的角色,积极由“局外人”转变为“当事者”,通过观念的更新、诉求的表达、行动的参与,真正成为反贫困的主体。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这是邓小平的信念,也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提高上,体现在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保障上,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扶贫工作才是关键,让我们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朝着发达的社会主义道路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5-12-08.
[4]甘路有,王洪树.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
[5]何腊生.邓小平的群众观述略[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研究,2011,(3).
[6]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