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中的过渡

2017-06-06向明康

同学少年·作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钱锺书佳作书香

向明康

议论文的写作重在推论说理,所以逻辑思路要清楚,思想脉络要分明。想要让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一定要恰当安排过渡衔接。过渡,是文中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过渡自然,会使文章思路清晰,转换自然,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从过渡所衔接的内容来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由文题材料到观点的过渡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需要对文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做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解读,进而提炼出既切合文章主题又符合材料意旨的观点。从材料的引述到观点的陈述,中间需要巧妙的过渡,才能使材料与论点的结合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如佳作《投身社会生活,提升语文素养》的开篇:

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万确、无可厚非,但仔细思考、认真体味,我倒觉得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

文章以一个问句开篇,自然引出对文题材料内容的复述,然后用“这似乎……但仔细思考、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这样一个过渡句,从三条途径中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提出行文的观点——“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过渡自然,思路顺畅。

二、由理论论证到事实论证的过渡

一般来说,理论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使论述走向深刻,事实论证的作用则是使论证更为充实具体,避免泛泛而谈。从理论论证到事实论证,也要注意由此及彼的过渡衔接。

1.从理论到事实的过渡

如佳作《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中的片段: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浩渺的海洋不会如一潭湖水般恬静,清浅的水面容易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想要上岸,并不是挣扎着爬上去,而是先扎进深水。然后凭着一股冲劲儿猛地跃出水面,“华丽”上岸。

前一段文字是对“长江后浪推前浪”内涵的形象阐释,后一段文字用“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承上启下,联系主题展开生动的事实论证,过渡自然巧妙。

2.从事实到理论的过渡

如佳作《让教育如春风拂面》中的片段:

让每个孩子生活在教育的春风中,享受“风乎舞雩”般温暖的教育,是我们的共同心愿。父母也不应紧盯孩子的分数高低、成绩排名,而应睁大眼睛找找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进步有奖励,犯错有劝诫,尽父母之德,行仁义之事。

三毛有诗言:“种桃种李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之下,破土而出,抽枝发叶,茁壮成树。

这两段文字,前一段贴近生活、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看法,后一段引用三毛的诗句,自然过渡到对全文的总结,提出美好的愿景,衔接过渡自然而有意蕴。

三、由正面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

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有正反两面。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便于是非对比,能使说理更全面、更透彻。行文中,由正面分析自然巧妙过渡到反面分析,能使文章的表达更为顺畅,文思更为贯通。

如佳作《标準,你为何如此重要》中的片段:

对学生有一个科学的评判,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奋进。钱锺书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导师,是他最敬佩的人之一,因为这位导师不止用标准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也很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

反观当下,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所谓求学不过是为求得一纸文凭。为何不把标准看淡些?试想一下,倘若这位导师也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钱锺书还会成为今天的钱锺书吗?危害如此,痛心也在此。

前一段举钱锺书导师的正面事例,后一段则以“反观当下”四字将话题转入反面论证,批判现实,引发思考,承转自然,过渡顺畅。

四、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

写议论文时,分析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分层说理,条分缕析,逐步深入,以使论述的思路更为明晰,论证更为具体。论述层次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和递进两种。

1.并列关系的过渡

如佳作《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中的片段: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月,是以明心净气。朱熹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赏秋叶瑟瑟、闻春蜂嗡嗡之时不自觉得以提升。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品味人情冷暖、岁月沧桑。是谁在沙洲“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高歌“大江东去”?苏轼于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一词一句震撼世人的心灵?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蕴一缕万古情长!诗圣自己虽然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却仍然满怀悲悯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万古豪情?

三段论述文字呈并列关系,每段都以“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为首句引出分论点,条理分明,点明了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2.递进关系的过渡

如佳作《巴掌之吻,教育之痛》中的片段: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

将分数进退当做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对孩子的成长缺少一个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吗?古有“为己之学”,以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而非只为谋得一官半职。而今,我们的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

这两段文字的论证逐层深入,前一段针对“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的现象提出“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的问题,后一段用一个反问句开头,不仅回答了上文的问题,也顺势将话题带入更深一层的探讨,过渡自然顺畅。

(责任编辑 张毓春)

猜你喜欢

钱锺书佳作书香
钱锺书的幽默
墨韵书香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墨韵书香
佳作欣赏
佳作展示
佳作精赏
书香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