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比较和想象:生长空间观念的土壤
——以“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
2017-06-06◇吴贤
◇吴 贤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中,我以一组平面图形为观察素材,提出了不同的观察要求,在层层递进的比较中,在一次次富有挑战的想象中,尝试丰富儿童对几何图形的感受,突破儿童对高这一概念理解的难点,建立更为立体和丰厚的高的认识,沟通图形学习中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儿童的空间观念得到真正有生命力的生长。
一、在观察中唤醒已有认知
师:(出示图1)这些图形中,哪几个是你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
图1
生1:②号、③号和⑤号。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的确,通过二年级的学习,我们凭感觉就能很容易从这些图形中正确挑选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过,在对长方形、平行线等内容有了进一步认识之后,相信同学们再来观察平行四边形,一定会有更深入的发现。
思考: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但那时候,他们对图形的区分基本还是凭借整体的感知和把握,或者说,凭借直觉和模糊的理解。如何将这种尚不能宣之于口的认识调取出来呢?在6个看似接近实则各有用意的多边形中遴选出平行四边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①号虽然是四边形,但没有平行的对边;④号尽管有两组平行的对边,却不是四边形;⑥号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虽然学生还不能明确地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但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整体把握,却能够让其顺利地进行判断和选择,而这种数学观察、思考、判断的过程,正是学生将内部认识表征的过程,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唤醒过程。
二、在操作中验证内部认识
师:为什么说②、③、⑤号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和其他图形比较,你觉得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点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再借助手边的工具,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看看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借助上面6个图形开展小组研究)
生1:我们把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分别延长,发现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所以说平行四边形上下、左右的边分别平行。
生2:我们也有同样的发现,用证明平行的方法,推移尺子也能看出相对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学生操作演示)
生3:我们是在上下两条边之间画了很多条垂直线段,测量后可以看出,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都是2厘米。我们知道,只有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才能处处相等,所以这两条边一定互相平行。
师:大家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它们分别平行。
生4:我们还测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和四个角的度数。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不仅平行,长度也相等。另外,对角也相等。
生5:平行四边形虽然能被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但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觉得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
(学生从边、角等方面总结)
师:有了今天的认识,回头再看这几个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相信你们现在不仅仅是凭感觉,而是有了新的依据,对吗?
生:①号对边不平行,④号不是四边形,⑥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体会一下,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最喜欢用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特点?
生:是不是平行,是不是四边形。
师:是的,再来读一读这个图形的名称,(和学生一起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名字就表示出它的特点了。
生:这个名字真是特别形象,一下子就告诉我们,对边平行、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可能更关注边的位置关系,有的对边的长度、角的大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着自己的判断。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操作、验证,可以将他们对平行四边形模糊的猜测、认识变得更加具体、真实,相互的交流和补充又能让这些认识更为清晰和准确。
不过,对图形的认识,只有正例,还不足以凸显基本质特点。借助反例的辨析,从不同的角度再次体会,可以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点有更为清楚的体验。学生原有的空间感受,通过有价值的猜测、操作、验证活动得到了确认,在反例的再次审视中得到了提升,这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内在特点,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比较中感知新的概念
师:继续观察②号和③号平行四边形,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分别相等,可是它们的形状却不一样。
师:的确,不仅如此,再观察一下,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不同。
生:图形中的角变了。
生:这两个图形的高也不相同。
师:真的吗?能用手势比画一下,你们所说的高到底在哪儿吗?
(学生有的用两手比画一组平行线,有的用手描画出一条垂直线段)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后,能用合适的工具画出这条高,量出它的长度吗?每人选一个平行四边形,画一画,量一量。
(学生用三角尺画出上下对边之间的一条垂直线段)
师:和他画的方法差不多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能画对,个别学生虽然画得不够标准,但都希望画出的是高)
师:这一条是高吗?(展示学生画出的不同位置的高)谁来说明一下?
生:是高,它和这一条高只是位置移动了一下,但依然是这里的一条垂直线段,长度也一样。
师:回忆我们画高的过程,什么样的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只要是在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之间画出的垂直线段,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说得对,在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之间画出的垂直线段都是它的高,而这组对边就是这条高所对应的底。在画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就是一条高。一般来说,高要用虚线来画,因为是垂直线段,还要加上直角符号。
思考:我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在教材中,是借助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定义这条图形内部的特殊线段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这个定义当作是数学上的一个规定,让学生按照文字的表述去理解和操作。但实际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生活中的高与数学上的高之间有没有联系?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始6个图形中两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知高的变化,模糊地找到高的位置。尝试画高后方法的比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实际上就是它一组对边间的垂直线段,且由于对边平行的特点,学生更容易理解高有无数条,处处相等。而建立在对边之间垂直线段这一理解上的高,也容易让学生对底的认识有所突破。
四、在想象中体会图形性质
让学生观察②号和③号这两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长度不变,高却会发生变化。利用教具,让学生演示高的变化,体会在这一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说明平行四边形还很容易变形。
提问:当高最大的时候,平行四边形会变成什么图形?这个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什么?
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思考:这是一次对平行四边形的重新观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学生在静态的图和动态的框架的多次感知中,体会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而观察中,对高的体会,还能巧妙地沟通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让学生在初步观察时产生的疑惑得到解答。
五、在矛盾中加深概念理解
师:(指②号和③号图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不仅高不相等,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还有没有这样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四条边和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分别相等,形状却不相同?
(生比画交流)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框架)这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借助它说明你的想法吗?
生:这样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很多,大家看,我只要推一点儿,这个图形的高就变了,但它的四条边的长度是不会变化的。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很容易变形。继续想象一下,这个图形的高如果不断变高,变到最高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生:高最高时,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一个长方形了。这时候,高就跑到长方形的边上来了。
(学生边说边用框架演示)
生:我觉得长方形就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这一次想象之旅,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和它的高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请你在⑤号图形中,画出并量出它的底和高。
(学生画完后展示不同的画法)
师:观察②号和⑤号平行四边形,它们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图形。(剪出一个图形与另一个重合)可是,同样的平行四边形,量出的底和高怎么会不相同呢?
生:一个是较长的边上的高,一个是较短的边上的高。
生:它们是画在不同的对边里的,对边不同,高的长度也不同。
生:我发现,底边比较短,高就比较长;底边要是比较长,高就比较短。
师: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底就不同,对应的高也不同,较长的边做底,对应的高就比较短;较短的边做底,对应的高就比较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思考:再次画高,既是一次对底和高的巩固练习,也为之后的比较提供了素材。在发现②号和⑤号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后,学生自然地产生这样的疑问:怎么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却不同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学生会基于各自的经验发现:同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够画出两组不同的底和高,底和高必须对应存在,且长度之间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灵活解决问题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