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深深松竹茂,天穹高高鸿雁飞
2017-06-05邵长思
邵长思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学校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全员 协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05-02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校园育人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主阵地,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实施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育人环境,有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决定的。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学校既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决定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辨析能力不强,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办学现状决定的。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仅仅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
上述种种,无不在提醒我们,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必须尽全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师生素质的提升,是孕育校园文化的前提;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营造精神文化建设新时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完善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物质文化建设
荀子曾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强调环境的作用,人要择善而从,在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下,才能逐渐形成美德。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名,大多得益于健康的环境。孟母三迁,千古美谈。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中,外在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内在的精神思想建设的实现和深度制度条例建设的落实必须依托于外在的物质设施;物质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源头和发展基石。校园物质设施建设的每一份成果和努力,都会引起连锁的理论反应和思想兴起。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要把握环境教育的渗透性,注意物质环境建设的知识化。环境育人,环境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内隐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因此,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应该力求标准化、规范化、知识化。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有助于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思想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刻不容缓的。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师生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前提,教风建设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干部职工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可以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師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三)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条例作为校园文化深层次管理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不仅仅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发展建设,更要在深层次的制度条例上予以正规化、系统化、书面化。必须要将各项规章制度条例予以落实的组织机构和执行队伍进行协调与配合,确保相应的规章制度得以妥善运行。只有将“人”与“法”(制度)更好的结合,让校园各成员可以更便捷地互相监督与协助,使制度条例建设起到真正决定性的维系和保障作用,才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制度条例建设,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强制力保障和书面依据。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校精神,培养优良校风,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着手:
(一)美化育人环境,力促物质文化、多元化。
一个优化的校园物质环境总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青少年学生潜在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从而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长。
校园文化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有特色、最明显、最有典型意义的学校风气和氛围。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美化校园环境。思想理念意识的产生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流、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在一起的。学校要坚持五育结合,全面育人原则,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育人环境。
(二)完善制度文化,搭建情感管理框架。
制度文化的建立可以带动行为的规范化。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1.人性化的制度管理認知。制度管理是方法是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人文关怀,制度管理应该努力搭建情感沟通框架。
2.教师的管理制度文化的认知。制度文化能规范教师行为,优化教育功能。学校要建立健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缓冲教师心理压力,关心教师生活情况,提供优厚的福利代遇是教师管理文化认识的前提条件。
3.学生的管理制度文化的认知。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之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学生展开。
(三)培育精神文化,孕育学校主体教育主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营造的最高目标。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上。
1.培育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包括团结,朝气蓬勃、核心民主、实事求是。培养良好的校风道德要端正教育思想;培养母校意识;创设情景条件;注意养成教育。校风、教风、学风,领导工作作风是形成学校精神的基础。
2.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精神文明建设中文体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创造能力,确立以“体艺辅德”、“体艺促学”为主线,培养青少年健康体魂为宗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激发青少年潜能,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物质文化的研究改变教育教学环境,进行制度文化的研究推动学校的自主管理;进行精神文化的研究体现团队凝聚力。
四、小结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大卫·里斯曼(美).孤独的人群[M].朱虹,等,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2-83.
[2]吕剑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