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的具体策略初探
2017-06-05姚曼丽
姚曼丽
【摘要】导学案教学模式因其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效率的特点而被许多教师采纳。如何快速设计出优质导学案是很多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的研究为一线教师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78-02
导学案是在经典教育心理学与现代教育新思想的指导下,老师为实现优质高效完成教学教育任务的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课时学习内容,以教师个人设计为主、集体讨论研究为辅并在精研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案[1]。本文从设计流程、设计技巧和应避免的问题这几方面探索出高中物理导学案的具体设计策略。
1.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的流程
1.1精研课程
好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建立在精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设计导学案前一定要精心研究课程内容,每学期初阅读本学期课本目录,按照知识相关性将知识点划分成几个模块,再将每个模块划分为几个主要的知识点,建立本学期主要知识框架。在设计某一章导学案时,从已经建立好的框架中找出本章内容,按照逻辑推导排序。将有序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研究思想方法及模型案例等进行适当的扩充,扩充时尽量做到调理清楚,精准完备。
1.2熟悉学生
打仗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因为知道对方强项和弱点,才能直击目标弱点,一击即中。设计导学案也应对使用导学案的学生了如指掌[2]。对学生的熟悉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知识水平:弄清学生已知与未知,捋顺逻辑推导关系,有时需要注意数学工具的准备。②接受能力:难度适宜,容量适宜。③学习环境:将理论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结合,利用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④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心理好恶,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
1.3设计初稿
根据扩充好的知识框架与对学生的了解初步确定导学案各项主要框架内容:学习目标(学生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预习导学(学习前知识方法及工具准备,学习过程简单引导);自主学习(知识点框架与简单扩充);合作探究(知识点理论推导与简单应用,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规律总结);自我测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测试,难度适中);拓展延伸(较复杂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测试,有一定思维难度)。
1.4讨论修改
将初稿给备课组的老师相互审阅,在教研活动或者集体备课时进行讨论,注意用笔准确速记其他各老师对初稿提出的修改建议,仔细分析并针对建议内容修改初稿,有时需要反复讨论与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1.5定稿印制
导学案最后的定稿一般都需要用word软件编辑成电子版,反复检测无误后再联系打印室印制成发给学生使用的导学案。物理学科的图、表和公式较多,电子版的编辑并不容易。初稿和修改时,有的老师喜欢用手写,另外的老师则选择直接进行电子版的。
2.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技巧
2.1知识总结
知识总结正如前面精研课程中提到的按照知识相关性划分模块分级分类进行。知识点连成线,知识线交成网,再将主要理论规律、思想方法、物理模型及典型案例进行适当扩充,触类旁通,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和一般步骤方法等[3]。高中物理主要知识点主要可分为动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5大模块。完备精准的知识体系是设计高中物理导学案的基础。
2.2实验整理
实验整理应结合本校实验室配备进行,实验整理主要涉及仪器整理、重点实验整理与实验方法总结这3方面。仪器整理可从仪器功能、结构和使用步骤与注意事项这些方面着手整理。重点实验按照知识模块分类,明确各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方案设计、仪器准备、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实验方法是设计实验和处理数据时用到的研究方法,可以弥补仪器和装备的不足,转不能为可能、化繁为简以及减少误差等。
2.3建立题库
老师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题库:日常积累常见题、典型题目同时关注高考,研究较新与较复杂的题目,并将自己积累的题库与知识点相对应,为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案例材料。
2.4设计反思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导学案的设计也在不断优化。与教学反思类似,常对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从知识安排、案例分析、学生活动设置、学习检测与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去伪存真,取精华去糟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本文对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的具体策略做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这些研究所得规律对帮助一线教师进行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參考文献:
[1]雷宇.高一物理导学式学案的设计与实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谭后洪.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分析[J].教海探航,2013,(739):35.
[3]郑春和.有效教学始于知识梳理[J].生物学通报,2013,48(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