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儿童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2017-06-05范爱金
范爱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9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发现:小学生手头上的书籍不少,但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目,阅读面不够广;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阅读随心所欲,缺乏目标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重,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等。如何改变上述症状,引领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享受读书的乐趣呢?笔者尝试着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点燃阅读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直接动力,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而这需要教师当好“引路人”,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阅读。
1.设制悬念激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只有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文章的精彩片断,讲述作家的奇闻轶事,介绍故事梗概,或是讲述故事的开头,调足学生的味口,让内需成为阅读的动力,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比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入课伊始,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季羡林的生平后,便向学生讲述了作为北大德高望重的教授,为初入校园的学生看守行李一事,激起了学生的强烈阅读兴趣之后,成功推荐《季羡林散文集》,让学生真正品味到大师级文章的魅力;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学生对文中的“我”是如何拥有百万英镑颇感兴趣,于是我便向学生介绍原著《百万英镑》。只有当学生产生强大的求知欲时,学生便会由“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
2.树立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争强好胜,模仿性强,教师可在班上树立平时喜欢看课外读物,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同学的形象,让这些学生介绍阅读经验,讲主动阅读的好处;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向同学讲述老师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趣事,以激起大多数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走进原著,亲近大师,与文本近距离地对话,真正领略到文字带来的魅力。
二、教给方法,掌握阅读钥匙
黑德斯说过“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航员”,需传授一定的方法,才不会使学生在书海里迷失方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在书海里畅游,如鱼得水,轻松自在。
1.学会筛选读物。小学生好奇心强,鉴别能力较弱,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选择图书随意性强,有时还会迷失方向。如果阅读了不健康的书籍,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去筛选读物。可引导学生挑选思想健康、内容向上的课外读物,或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如教《蟋蟀的住宅》,让学生去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上完《冬阳·童年·骆驼队》,让学生去读一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上完《景阳冈》,向学生推荐《水浒传》……还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2.掌握恰当方法。当学生明确了“读什么”后,还得掌握恰当的读书方法,解决“怎么读”,以提高阅读效率。
①精读法。精读即是对自己喜欢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而熟读成诵,以达到积累内化,为己所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语言清新。如《和时间赛跑》《匆匆》等作品都需要学生用心揣摩,咬文嚼字。教师可让学生在经过初读、细读、反复读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地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②浏览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全部采用逐字逐句地读,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打击其自信心,收效甚微。教师可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所读书籍进行快速浏览,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于文中的生僻词、句,在不影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采用跳过去的办法去读,这样既可节省时间,还可提高阅读效率。
③做读书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我让学生摘抄文章优美的词句、片断,写故事梗概,写读后感。若是自己的书籍,还让学生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圈圈点点”,用“!”表示赞同,“?”表示心中的疑问,或是用支言片语,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搭建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为提高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热情,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以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1.开展读书交流会。师生同读一本书后,教师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感受人物的命运,赏析精彩片断,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互动中交流心得,在聊书中碰撞观念。
2.做阅读心得卡。学生在阅读完课外读物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设计阅读心得卡。写上日期、书名、作者、内容简介、心得体会等,用精美的图案加以装饰,而后集中班上同学的心得卡,装订成册,以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3.创办班刊。利用班刊及时刊出学生的观后感、读后感等优秀习作,让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年段、全校范围内交流,扩大影响面,激发兴趣。
4.设计手抄报。学生阅读完课外读物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主题,如“诗海拾贝”“趣味语文”“走近名人”等做手抄报,让学生着手摘抄,设计美观、大方的手抄报。在动手中品味劳动的乐趣,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5.以“书香校园”活动为契机,利用班会课、活动课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课本剧、诗歌朗读、作文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经典,亲近母语。
6.开展评比活动。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评选,促进学生自觉阅读,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学期评选出两名“阅读之星”,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家校联系,促进阅读延伸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在家中完成,课外阅读计划的成功实施与落实,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首先,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动员家长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孩子添置书柜,购买图书,并配合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其次,提倡“亲子阅读”,家长可在家中起表率作用,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同读一本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阅读时间上给予保证,监督孩子每天可利用睡前阅读15-25分钟,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证明:在家中喜欢阅读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阅读兴趣广泛的孩子;再次,利用寒暑假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课外阅读的延伸性,推荐阅读书目,建议家长购买相关书籍,督促孩子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并让孩子做好读书笔记。开学初时家长如实地填写阅读反馈表,以督促孩子真正做到潜心閱读;最后,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并把被评先上的家庭照片贴在班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被评上书香家庭的孩子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阅读习惯与质量在班上遥遥领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在课外阅读之路上,教师、家长和孩子应该携手并进,共同营造这块书香栖息地,让孩子在书香的熏陶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