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道悟文

2017-06-05王娇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魅力

王娇健

【摘要】刘国正先生说过“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因文解道,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讲解思想内容。因道悟文,就是反过来又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仔细品析,回味无穷。我们只有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把钥匙,才能破解作者的情感密码,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关键词】因道悟文 语言文字 抒情效果 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71-01

语文课要教成語文课,就是要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在初为语文老师时,我很喜欢在语文课上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总是单纯地、架空地、抽象地搞思想内容分析,举一大堆例子来论证自己心中已有的观点。但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篇理解得越清楚,对文本的思想内容理解地就越深刻。刘国正先生说过“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因文解道,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讲解思想内容。因道悟文,就是反过来又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的?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例如,我们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通过课文的阅读,我们大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儿时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以及融入其中的生活情趣。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去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魅力,或许又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我们分析一下第一段,除了关于风俗的基本信息,还有其它内容。比如“系百索子”这个风俗,课文写道“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写到这里,系百索子的风俗就已经介绍完了。但课文紧接着还有一句话,“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这句话可以删去吗?写上去有什么效果呢?那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汪曾褀在介绍风俗时,是将自己也置身其中的,这里面有他自己的经历,他是想把自己身处其中的情绪也一并传递给读者。作者的意图不在于风俗本身,而是要告诉我们,自己童年时在节日的风俗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充满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所以,你看,说到“贴符”的时候,会说“这是城隍庙送来的,这里有干爹送来的一种祝福”。类似的语句,细细读来,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传递的那种细腻的情感。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感受到汪曾褀的语言魅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竟能蕴含如此强烈,如此细腻的情感,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情感弥散在介绍风俗时的每一个语句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体会这种语言方式所传递出的意蕴。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在文字上表现出来,这也是一个作家的功底。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去品味他的文字,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如:《端午的鸭蛋》中的这句话“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句子很短,句子很多。但这种独特的表述,恰恰把他那种闲适的,如话家常的,平淡含蓄的语言风格显露出来了。我们这样反过来去品析,反而更能感受语言文字以及语言形式的魅力。

又如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很显然是自己的愁绪和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语言仿佛很浅显,但仔细琢磨却很有意味。例如:前三句“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都选用女性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整首诗表达的是愁绪,曲线感明显,女性的形象和愁的形象感觉更搭配,另最后一句是“大陆在那头”, 大陆和母亲的形象也很自然能联想到一起,因为我们平时经常讲祖国母亲。所以好的语言是讲究搭配的,搭配好的语言也更能抒发感情。还有第二句中的“新娘”能换成妻子吗?读起来又有什么不同?我想新娘应该是刚结婚,那种情感应该更强烈,更纯正。而在意象选择上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我们能感受到情感基调的转变,从甜蜜温暖转向了伤感。情感一层层加深,很自然得到了升华。所以好的语言形式能把作者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作家在写作时,对语言的运用是极其讲究的,我们应细细品味,不可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字。

如:《乡愁》中的修饰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共同点都是叠词,音调都是第三声,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去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换成“小,窄,浅,矮”,把“小小”换成“细细”,读一下有什么感觉?可能我们就感觉不到那种绵长的抒情感,抒情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诗歌的意境和感觉也改变了。

还有诗中的数量词和代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数词都是一,量词由小到大,小时候如此细小的要求却无法达到,直到后来变成无法跨越的鸿沟,怎能不愁绪满天呢?又如“这头,那头”,距离到底有多远,似乎近,似乎远,仿佛近在咫尺,又好像远在天边,写出了那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情感也很自然地得到抒发?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仔细品味,回味无穷。

语文教学,工具性应放第一位。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的过渡。否则,语文素养极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沉浸于作品语言之中细细品味,反复体悟,决不能得“意”却忘“言”。解读文本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对文本中典范语言的揣摩、赏析,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之所在,从而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通过字斟句酌的品味、沉淀,提升对文字的敏感性,获得语言的智慧。

汪曾祺说过: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每一种思想感情,都会在他的语言文字和言语形式中得以抒发。所以我们应该“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把钥匙,我们才能破解作者的情感密码,我们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阅读教学教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通讯》2017 1B 主办:山西师范大学

[3]《修辞学习》2000年 3期

[4]《汪曾祺谈语言》 百度文库

[5]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魅力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语言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训练思维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提升魅力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