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城镇化两种观点的质疑及积极应对策略

2017-06-05

福建建筑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观点城镇化

李 兵

对城镇化两种观点的质疑及积极应对策略

李 兵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当前我国城镇化认识中存在两种观点——“推动论”观点与“任其自然”观点。文章运用全球城镇化比较和典型国家分析的方法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质疑,继而提出了正确认识城镇化的作用,加强农民工培训,防止贫富分化加剧等积极应对策略。

城镇化;质疑;应对策略

0 引言

2015年,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为53.86%,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81.12%,中高等收入国家63.65%,中低等收入国家38.96%,低收入国家30.74%[1]。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1978~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6亿人,城镇化率从17.90%提升到55.61%,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人口基数庞大,城镇化规模世界上前所未有,城镇化进程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

我国城镇化目前处于关键阶段,当前对城镇化的作用、如何对待城镇化等认识方面主要存在“推动论”与“任其自然”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对中国城镇化的影响深远,有必要加以辨析。

1 城镇化认识的“推动论”观点

“推动论”观点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阶段(低于50%),城镇化却能给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例如英国圈地运动时期的城镇化,100多年前的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时期的城镇化。基于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廉价人力资本(人口红利)和增加消费需求的作用,必然得出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的结论。正因为如此,蔡昉[2],马建堂[3],迟福林[4]认为推进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但是,也有学者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提出了质疑。蔺雪芹[5]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即使有这种效果也不明显。黄婷[6]通过对19 个国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后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中往往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化并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依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对比城镇化与人均国民收入(GNI)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较直观地看出:全球主要国家分化为三大集团,第一集团的高收入国家为美、日、英、法、德、意、韩等,第二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为俄罗斯、阿根廷、巴西等(俄罗斯曾是高收入国家,经济高度依赖油气资源出口,因2014年~2015年石油价格暴跌,收入水平大幅降低),第三集团的低收入国家为印尼、尼日利亚、印度等。城镇化水平相当的第二集团与第三集团,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很早就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也很高,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高城镇化率并未对应高收入水平,城镇化过高反而拖累了经济发展,通常被认为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城镇化结果来看,推动和提高城镇化率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提高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则是夸大了城镇化的作用。

图1 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NI的关系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组织网站

2 城镇化的 “任其自然”观点

“任其自然”观点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表象,因此无须人为干预,应顺其自然[7-8]。“任其自然”观点虽论述相对较少,但作为与“推动论”观点相对应的观点,随着对“推动论”观点的质疑与纠正,转向“任其自然”观点的可能性会加大,且“任其自然”的做法投入,着力变革有很强的惯性,易于“随波逐流”造成危害,“任其自然”观点的倾向还是需要重视和预防。

“任其自然”观点虽然摒弃了“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城镇化无须人为干预、主张任其自然的态度实际上忽视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忽视了城镇化过程中不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的危险性(社会矛盾累积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拖累经济发展)。“任其自然”观点同样可能导致南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

阿根廷、巴西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初期,城镇化率超过60%,由于重工轻农、过度集中的土地产权和农业集约化生产政策,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阿根廷1950年城镇化率超过65%,1960年城镇化率已超过70%;巴西1964年城镇化率超过50.1%,1986年城镇化率超过70%)。但城市工业并未达到吸收所有劳动力的能力,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许多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城市周边贫民窟蔓延,国内贫富分化加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对城镇化未采取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而使国家陷入城市危机之中。

中国的城镇化是流动人口(农民工)占1/3以上的城镇化,近几年城镇人口中农民工总量年均都在2.5亿人以上,2015年为2.77亿人,如表1所示。农民工这一部分城镇人口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庞大、在城乡之间钟摆式流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等。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市民化”“农民工”问题又严重制约着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按照“任其自然”的观点显然会忽视和回避“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也必然会产生“农民工”阶层固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累计等严重问题,“任其自然”观点的缺陷亦不容忽视。

表1 中国近六年农民工数量 单位:万人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出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应对策略

城镇化率过半之后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推动论”的观点是本末倒置的;城镇化也不能坐视不管、任其自然,而是需要积极应对其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社会矛盾,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3.1 正确认识城镇化的作用,工业化才是根本

城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将城镇化水平作为发展目标,将城镇化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显然是认识错误,将推动城镇化作为政策工具很难实现其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城镇化的“焦点”必须回到关注“工业化”(或者产业发展)这一本源上来。从城镇化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综合判断,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工业化仍然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后期阶段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只有继续抓好工业化的本源、及时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工业化的转型升级要求,才能带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才能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城镇“品质”的提升,减少“城市病”危害,才能最终带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2 积极解决农民工问题,提高劳动力素质

中国城镇人口中有2.77亿人是农民工,农民工劳动力约占城镇劳动力的45%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其收入水平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他们的技能水平决定着中国制造业、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如果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国家的现代化、高收入的目标、民族的复兴将无从谈起。

城镇化以人为本,农民工正是需要关注、引导、扶持的群体,随着城镇户籍吸引力的降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逐步改善、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农民工问题的重点已集中在住房和培训两个方面。

城镇房价突飞猛进,城镇户籍人口尚且望房兴叹,农民工却还要面对低收入、贷款难、为子女购房输送血汗钱等更大难题,这些难题直接导致农民工在大中型城市基本购房无望(农民工约80%集中在大中城市,2015年在务工地自购住房的农民工比例仅占1.3%)。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城镇拥房一代与农民工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建议尽快单独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遏制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且限于文化水平始终难以成为中等收入的群体。农民工低收入的直接原因就是文化程度低、培训不足、缺乏与高收入相称的技能,因此农民工通过培训获取、提升技能是促进其“市民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仅占三成左右,培训比例较低,培训投入过少,培训时间偏短。

建议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建立农民工培训信息系统,加强农民工培训力度。培训信息全国联网,防止过度培训、无效或低效培训。建立培训认证与评估体系,使培训真正成为收入提高的途径。

培训时间:针对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进行一项可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培训,该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

培训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职业学校、企业、政府机构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培训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如网络培训、夜间培训、周末培训、订单式培训、岗位培训等。

培训费用:农民工群体的低收入特征决定了培训资金不能由个人承担,建议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培训,同时对农民工发放初次培训的基本生活保障补助金和家庭补助金,解除农民工在培训期间的后顾之忧。

3.3 遏制与缩小贫富分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阿根廷(2014年基尼系数为0.427),巴西(2014年基尼系数为0.515)等南美国家长期停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富分化过大[9]。

中国的基尼系数2005年是0.485,2010年是0.481,2015年是0.462,虽呈逐渐略微下降趋势,但仍远高于0.4,收入差距较大。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1/3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对上述数据虽有不少争议,但中国收入差距较大的事实毋庸置疑。

贫富分化是不可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它是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而且贫富分化还具有自我强化作用,即可能出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恶性循环。在中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最大的风险就是贫富分化加剧,从而导致社会矛盾风险升级。

遏制与缩小贫富分化必须慎重处理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应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增长,提高该群体劳动所得的比重,而非任由贫富分化加剧。

4 结语

城镇化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城镇化也不能任其自然不加干涉。城镇化的“推动论”观点与“任其自然”观点看似相反非此即彼,其实都有其误导性。城镇化必须回归工业化为本源的认识,需要积极干预及时解决农民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

[1] 世界银行组织数据库[EB/DL].http://datacatalog.worldbank.org/.

[2] 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01).

[3] 马建堂.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13(01).

[4] 迟福林.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3-07-17.

[5] 蔺雪芹,王岱,任旺兵,等.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4(04).

[6] 黄婷.论城镇化是否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基于19国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4(02).

[7] 胡存智.大城市97%人口增长都是外来人口迁入造成[Z].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

[8] 周其仁.让城镇化自然生长[EB/D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31/c_125089792.htm.

[9] 朱志伟.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跨越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The query of the two opinions about urbanization and the 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

LIBing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Fuzhou 350001)

There are two opinions about urbaniz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The idea of pushing forward” and “ The idea of letting things slide”.This paper queried the two opinions by the method of global urbanization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countries, Then proposed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etc.

Urbanization;Query; Coping styles

李兵(1968.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387864395@qq.com

2016-12-30

TU984

A

1004-6135(2017)04-0001-04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观点城镇化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观点
家乡的城镇化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