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传播模式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17-06-05陈秀香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渠道,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政治为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常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以讲授为主、形式刻板,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并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以文化传播模式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播有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体系、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教育效果。

【关键词】文化;传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渠道,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一转型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文化领域的迅速变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各种思想的交锋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政治为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常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以讲授为主、形式刻板,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并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怎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呢?笔者及课题团队经过调研,确定了以文化传播模式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一、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具有一致性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传播过程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即信息传达、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美国政治学家哈德罗·斯韦尔把信息传播过程简明地分解为回答五个问题(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引申出一个基本的信息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五个最基本要素,即传者、媒介、信息、受者、反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和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①。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与文化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一一对应如下:

1.传播者(教育者)。高校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和兼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等)德育队伍。

2.传播信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因此它所传播的信息一定是符合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3.传播媒介(语言、课堂、校内报刊、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与其他传播不同,其传播对象限于特定范围,通过一定有序的管理和引导,既能便于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里各传播媒介自身的特性和优势,又能在整合中共同产生聚集效应,在交叉互补、立体传播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传播合力。

4.受传者(在校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校园教育传播场域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5. 反馈。指受教育者对接收的教育信息的反应或回应。获得反馈信息是教育者的意图和目的,教育者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并据以调整教育信息的输出。反馈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采用文化传播模式的意义

1.文化传播有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体系。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这种开放式的文化传播使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文化传播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文化作为象征符号不仅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社会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界定文化环境,确定其行为规范。按照约瑟夫·本斯曼和伯纳德·罗森勃格的理解,各种文化模式———规则、价值、思想和实践——代代相传的方式,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传播的方式。这个传播传送的过程就叫做社会化。②(P109)实质上是指人接受或认同社会文化的过程。按文化人类学家的见解,人的社会化是一种“内化”过程,即个体接受所属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并把这种文化作为自己行为价值准则的过程。

文化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通过众多个体的社会化,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从此意义上讲,文化塑造了人,在每个人身上刻下文化的印记,形成了人与文化的主客体双向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社会发展高度说就是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即“通过个人政治学习过程,形成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價值观,以及他对政治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③(P453)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文化传播的功能,更为有效地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达到思想的整合。现实中文化因素如何形成人们的心理感觉,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中人们如何体认文化,这都贯穿于文化传播过程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传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文化传播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3.文化传播模式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它所传播的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和观念,即狭义上的意识形态。实际教学中,因片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目的的目标定位,片面采取单向性、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较多地使用领导讲话,统编教材等政治资源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枯燥的政治说教,丧失了文化化人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加拿大传播哲学家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的“作者引言”中开宗明义地断言:“我认为,一切文字的著作,包括鄙人这一本,都对口头传统的活力和文明的健康构成威胁。如果它挫伤了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其危害会更加严重。” ④也就是说,空洞的说教,无论宣传机器如何强大、宣传攻势多么全面,其效果可能微乎其微。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本身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是因为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能够根据受众的喜好及时做出形式上的调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二是文化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润物无声,影响深远,感染力强。

三、利用文化传播模式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一)教育理念上:转变理念,树立开放的文化教育观念

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大众文化传播充满了一切时间和空间。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给必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带来并将继续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为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为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挑战。在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进一步增多的情况下,怎样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站稳立场、準确发声;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同时存在并且交互作用,西方各种思潮观点也乘“网”而入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用真理战胜谬误,用科学战胜愚味,用先进战胜落后,用健康战胜腐朽;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指示式、讲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再受大学生喜爱的情况下,如何扬弃更新,依托新媒体的优势,创造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成了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变防范为引导,提高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析力与选择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二)教育主客体上: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换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和功能是可以互换的。教育者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受教育者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图 1)

这种双向互动型过程模式,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直接接触过程中,既能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也可以获得各种非语言传播的信息,如学生对老师授课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必要的指导等等。这些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育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者通过书信、网络等媒介和受教育者进行间接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面对面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和真实感受,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来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包袱和内心忧虑。

(三)教育内容上:挖掘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丰富课程内容。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文化进行吸收、整合等,,使社会思想观念风俗习惯、道德、知识等文化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这实际上是文化的选择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思想包容”与“文化扬弃”之间的关系⑤,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比如,一些大众文化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娱乐至上”,本质上则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 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对非理性的狂热追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于这种与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完全对立的文化形态,我们应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引导学生自觉与其划清界限。与之相反的是,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加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提炼与改造。

在多元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应对西方文化传播中所产生的文化变异。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于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变异也带来消极影响。正如汤因比指出的:“一个文化因素,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是无害或有利的。但是在所闯进的另一个社会体中,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民主自由观念、倡导个性自由的个人主义等思想在它自身的社会体中是“无害或有利的”,但是如果对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环境及实质内涵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系统的把握而全盘照搬,就必然会产生极大破坏作用,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西方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汲取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抵御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制约、消除文化变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统摄能力。

(四)教育方式上:借鉴文化传播的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利用文化传播方式,采用情景设置、游戏体验、角色互换、噪音控制、主客体互换、演讲比赛等,寓传播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有效性。例如,学习爱国主义章节时,教师可首先创设好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伴随雄浑激昂的爱国主义歌曲,漫步于爱国主义影视长廊,聆听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之后,教师再投入激情来讲解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情景体验中进入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有序特征时,可以设计有序竞争、合力夹球、同心环托球等系列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领悟 “有序则共赢,无序则同败;分则两立,合作双赢”的道理。

(五)教育媒介上:挖掘文化傳播介质,有效利用实践活动、互联网、微信等沟通渠道,同时积极开发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载体。

载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积极传播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当前,网络和多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离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化。 例如,可以在学校和学院网页上开设相关的栏目,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网络阵地;在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经典影视文化作品,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影视文化使信息突破文本的束缚,借声、光、色以及图像、声音和文字,从视觉、听觉方面触及人的认知系统, 克服了文本教学情景化不强、与学生生活状态脱节的弊病,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实现教学情境的动态化、生活化、社会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学习中得到启迪。”⑥当然,除了网络和多媒体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其他大众传媒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纪念馆、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技馆等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引导青年大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亲近历史,开展探究性考察。

(六)教育环境上:净化校园环境,注重主导文化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环境,吸纳了氛围的作用,永远大于教育者的力量。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精心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实现环境育人功能。一是现实环境,要积极利用校园内的建筑景观、宣传栏和雕塑等文化设施使校园彰显大学精神、充满人文气息,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育人功能。二是舆论环境,建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校园网、校内报刊、广播站和社团沙龙等媒介大力宣传历届优秀校友的杰出表现和突出业绩,以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在修身养性方面自觉规范言行、弘扬美德,在干事创业方面奋发有为、敢于担当。三是交际环境,要注意发挥学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学生依赖学习、住宿、活动和兴趣爱好等形成不同的群体,群体传播在文化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观点,会产生文化倾向性,形成群体压力; 另一方面,群体压力反过来又能够改变个体的不同意见,从而使之产生从众行为,以实现文化的心理统一。因此要对“意见领袖”进行必要的培育、指导和管理,发挥他们在文化传播中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李梁.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8.

② [美]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 .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③ 政治学辞典[Z]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④ 毛峰.《文明传播的秩序一中国人的智慧》[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⑤ 冯志明,龚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机制及跨文化应对[J].北京德育,2011(9)

⑥ 傅以君.从《我的1919》看红色影视在思政课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1(11)

作者简介:

陈秀香,女,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5YB30)“文化传播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