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

2017-06-05

关键词:城镇少数民族民族

田 洪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

田 洪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珠宝,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少数民族精神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取得历史性进展,旅游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旅游城镇规划、建设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幸福感与日俱增,但另一方面,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冲击也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在西部大开发下旅游城镇的建设浪潮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西部大开发;旅游城镇;民族文化保护;精神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聚居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磨合、相适应的精神产物,是少数民族赖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亦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的结晶。西部大开发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原有的带有迷信、等级观念的思想被现代文明所冲击,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但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部分开发商“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导向也导致民族文化展示同质化、价值观念取向庸俗化以及文化生态受到破坏等负面效应的出现,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具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强西部大开发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协同进行。

一、民族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一)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

民族文化是维系少数民族发展和传承的精神纽带,在加强少数民族凝聚力,增强心理认同以及增进多民族交融、汇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少数民族在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的生产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有了民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旅游城镇规划、经济发展不是衡量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唯一标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才是民族文化走向现代社会之所必需。西部地区生态风光别具特色,地区间自然环境差异大,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似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当地和谐杂居,长期共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汇聚,共同构筑中华文化明珠灿烂的文明宝库。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维系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情感的维系。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多种多样,民族文字、民族语言、工艺技术甚至狩猎方式、生产模式等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民族节日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节日里长袖善舞的蒙古族同胞放声高唱蒙古语歌曲,围绕篝火,吃烤全羊,喝纯鲜奶,每到那达慕大会的日子,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蒙古族同胞都会赶回家乡参加盛会,节日成为蒙古族人们欢聚的重要时刻。再有傣族的泼水节,不仅是云南傣族人民的节日,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不少其他民族一起欢庆的节日,泼水节寄托傣族人民希望相互泼水洗去尘埃,清洁身体,清洁灵魂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成为傣族文化的标志,只要提到泼水节,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傣族,泼水节亦是傣族人民加强身份认同,提高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内容。此外,每个民族的语言也都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同一个民族,讲同样的话,无论在哪里,只要开口说的是同样的语言,就会立时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力量。

(三)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开发

发扬与传承民族文化,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是加快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强文化建设力度,是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旅游城镇规划与建设,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旅游项目,同时,西部地区不少城市自身就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是旅游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天然资源。例如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特色,拉萨的藏族特色以及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特色,贵州黔东南的苗族特色等。民族文化是城市建设的“根基”所在,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风貌与灵魂。因此,开发旅游城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适当加以改造,使之具有经济价值,更好地促进地区城镇建设和经济开发。

二、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基于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成为首选,由此展开大规模的旅游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例如甘肃的敦煌、酒泉,新疆的哈密、鄯善、伊犁等。旅游城镇的建设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同时有利于民族文化进一步对外展示,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旅游能够让游客亲自来到景点城市参观,能够与民族文化面对面、无距离地接触,实现游客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交流与感知,同时实现自身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汇与融聚。旅游城镇建设,让游客与当地文化直接接触,对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民族文化借助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游玩后回到家乡进行宣传,有利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对外扩展,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旅游城镇的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能够不再局限在本民族聚居区,影响力能够借助日益扩张的城市规模和日益健全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而向四周延展,文化价值日益得到更广泛的群体的认可,有的甚至走出国境,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力。例如上文提到的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会有外蒙古甚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蒙古后裔前来参加;还有俄罗斯族的民族节日,会有境外俄罗斯人前来参加。民族节日等通过旅游城镇的建设日益成为民族文化名片,其影响力不再仅仅局限于当地,而是走向更广阔的外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是有利于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战略,旅游城镇规划与建设是政府主导,而民族文化的保护更多的也应当依赖政府行政规划的力量来加强引导。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发展的引导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层面上。[1]政府通过立法等措施和手段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包括由政府出资修缮民族宗教文化场所,参与庆祝民族节日以及出资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加强旅游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给政府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一个良好的契机与平台,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为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贡献更大的力量。

从20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提出要建设旅游城镇以来,截至2015年,西部七个省区(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和云南)被官方冠以“旅游城市”称号数量的有较大增幅,表1所示是2010和2015年,以上七个省区被冠以“旅游城市”或“旅游县”的数量。

表1:2010和2015年西部七省区“旅游城市(县)”的数量对比

分析表1可以看出,2015年七省区的旅游城市(县)的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云南增长数量最多,达到12个,增长幅度为100%,其他最少的,如西藏也增加了2个,涨幅67%。

图1:2010-2015年西部七省区用于民族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累计总支出变化折线图

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以往六年的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15年已经突破了8000亿元人民币大关,未来继续呈增长趋势。综上,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规划、建设,借助政府的导向,民族文化保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化能够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特别是能够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例如一些风景旅游区,城市化能够给民族文化产业带来强大的市场需求[2],一些风景旅游区能够将本地传统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出来,生产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及工艺品,或者是基于民俗节日而创造出市场利润增长点。[3]

(二)消极影响

一是对强势文化的趋同。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当地政治、经济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精神现象,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受政治、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的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人类社会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基础的多样性。在过往的历史年代,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因此与外界联系不多,历史上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在个别时期甚至少于与外国的联系,这也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重要原因。而西部大开发以后,尤其是现代化的旅游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潮与影响,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的市场经济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文化的强势性基于自身经济基础的强势性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弱势文化会被强势文化同化,表现在弱势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争相模仿强势文化下的行为、思维甚至语言方式。例如很多少数民族青年热衷时下的流行歌曲;有的地区少数民族青年以会说几句港台腔为荣,而本民族传统语言很多已经连听都听不懂。这也是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规划、建设所带来的对民族文化不利的一个方面。

二是传统价值观日渐式微。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于价值观,例如儒家宣扬的“重义轻利”“德才兼备”便是汉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少数民族亦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例如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勤劳勇敢等,而且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信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见利忘义的行为十分不齿。但在当前旅游城镇建设的背景下,很多人开始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将传统文化中劝善、重义的内容抛之脑后,很多人甚至开始为了不当的经济利益而售卖假货、敲外地人的“竹杠”,传统价值观日渐式微,甚至成为一些人标新立异下的反面教材。原本亲如一家、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也开始向利益二字靠拢,旅游城镇化带来的传统价值观日渐式微的问题愈发影响民族文化保护,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保护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是民族文化的“被商业化”,失去本真。传统的民间文化和习俗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方式下进行庆祝的,但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当前不少地区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传统的精髓,部分地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将一年一度的节日变成“天天过节”,节日的喜庆气氛全靠外在的装饰,人们没有传统过节时的喜庆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虔诚,而是在利益驱使下将原有的自发庆祝节日变成了为了利益而做出庆祝节日的氛围。同时,部分地区为了争夺游客,不惜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大肆修改,保留能够吸引游客的项目与内容,将其他文化“移植”,导致传统文化异化,失去了本真的面貌。更有甚者,为了满足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大量生产同质化的纪念品,有的技艺粗糙,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完全有悖于传统文化下小规模手工的制作技艺,当前旅游景区周边大多充斥的纪念品市场,有的导游甚至“强迫购物”,不购物就扣钱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都是传统民族文化“被商业化”的体现。

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出现庸俗化的倾向。在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的规划、建设应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应当建立在对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同时要利用科学的管理和开发手段,从而有体系地建立起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但当前众多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始大规模兴建,很多开发商完全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开发和管理,过度开发一些吸引游客眼球的活动,选择性忽视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传统风情的项目。例如摩梭族的走婚制被商业化歪曲,原本是摩梭族青年表达爱意的方式,却被庸俗地宣传为摩梭女子大胆而放荡。民族传统文化的庸俗化导致其内在精髓丧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十分不利。

三、加强西部大开发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民族文化保护

(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改变民族文化被强势文化过度冲击,需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强自我了解,找到优势。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要有意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整理,要“摸清家底”,把民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全面整理,并结合当前国家加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固定下来。例如上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的《文化遗产保障法》,就是以法律形式建立起梳理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系,同时规定对民族文化保护有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予以表彰的制度。建立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然后要了解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亦即不可替代性。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仅云南一省就有16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了解差异性,明确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能够增强自信与自我认同,进而珍视本民族文化,自觉抵制外来强势文化的过度冲击,更好地实现本民族文化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城镇建设浪潮中保持自我,实现传承的目的。表2所示是我国西部地区部分民族的独特文化。

表2 我国西部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独特性

如表2所示,我国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化,应当在未来旅游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加以保护,要坚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势与独特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维护传统文化价值观

维护传统文化价值观,是避免在商业文化冲击下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的传统价值观式微的重要途径,维护传统文化价值观,需要从“人”入手,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人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最重要的载体,民族文化必须通过人来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必须要借助于人来实现。维护传统文化价值观,必须要在开发建设旅游城镇的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培养,要加强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发挥宗族作用,加强对青年人的引导。同时,要借助旅游城镇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文化的涌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青年同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同胞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来,自觉主动地维护社会正能量,增强是非的辨别能力,要能够自觉抵御错误和腐朽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落后的封建思想和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要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坚信,要逐渐学会辨明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思潮泥沙俱下的现实,从而更好地在西部大开发,建设旅游城镇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好民族文化。

(三)避免过度商业化

西部地区在开发、建设旅游城镇的历史进程中,要坚持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正确引导,从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入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中继承,继承中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是保持民族文化“原滋原味”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的应有之义。西部地区旅游城镇的规划建造,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亦即保证景区内容的原滋原味以及景点设施的真实,不能为了开发旅游而开发。在旅游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将当地建筑、音乐、舞蹈以及手工艺品、民族生活的环境进行良好整合,形成和谐、自然的文化景区,而非生搬硬套,凭空建设。同时要细致分析不同民族文化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各民族文化的独有特征,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刻意搭建景观。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内容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同时,更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改变落后的管理理念,改变现行部分地区在原本纯朴的村寨中大量建造粗糙的人工景观和商业接待设施,使得原有珍贵的文化环境被破坏殆尽的现象。避免过度商业化,加强商业化方向发展与保持民族性相协调。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打造出富含民族文化内涵,顺应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才能够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利益,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精品式开发,不仅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

[1] 王丽雯,罗永刚,王赟.重庆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6,(6).

[2] 牟红,李耀.基于乡村机能恢复的乡村旅游特征值选择及其开发控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12)

[3] 蒋云强,牟红,孙金花.面向古镇旅游品牌价值的关联度分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6,(4)

[责任编辑:左福生]

Protection i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Tourism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Tian 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7, China)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a bright jewe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spirit. At present, while historic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tourism city construction is carrying on very prosperously, bringing huge economic benefits and affecting local people’s living habits, ideas and ways of life. On the one hand, the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city i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have made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achiev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people’s income and living standard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act of foreign tourists also affect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tourism city construction.

western development; tourism towns;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spirit inheritance

2016-12-7

田洪(1971-),男,汉族,重庆人,经济学硕士,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F59

A

1673—0429(2017)02—0096—06

猜你喜欢

城镇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