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两聚一高”部署着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2017-06-05江苏省委书记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

李 强/江苏省委书记

深入贯彻“两聚一高”部署着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李 强/江苏省委书记

始终不放松农业农村工作、城乡工农发展比较协调,是江苏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近几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狠抓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波动加剧、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下,延续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我们有力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矛盾,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的“两聚一高”主题,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江苏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不增收、增量不增效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问题在于农业产品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发展动能不够强劲、要素配置不尽合理、生产方式不可持续,归根到底在于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提供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积极主动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创江苏农业发展新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着眼提质和增效,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针对目前江苏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要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巨大的消费空间,紧紧围绕市场组织生产、根据需求优化供给,在“大”的基础上做优做强,在“多”的前提下求精求特,以优质促优价、以特色促增效。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加快特色产业扩面,推动多元复合经营,促进融合发展,优化农业品种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

(二)突出安全和生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相对宽松,我们要抓住机遇,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强化农业农村的生态产品供给功能,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使质量安全成为江苏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实施珍贵树种培育工程,使绿色发展成为江苏农业的鲜明特色。

(三)抓住规模和主体,健全农业经营体系。注意把握推进节奏,不是说越快越好,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选择,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瞎指挥。注意把握规模适度,不是说越大越好,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注意把握主体多元,不是说越单一越好,既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要兼顾小规模农户;既要推进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又要推进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四)强化装备和科技,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往哪里调,调整得对不对、准不准,需要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抓好这两项工作总是不会错的。要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切实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重视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原始创新和融合创新,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和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二、围绕加快富民步伐,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与群众的期盼、发展的水平还不完全相称。近两年农民收入增幅呈下滑趋势,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各地各部门要把政策、资源、力量更多地向农民增收集聚,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抓住产业富民这个基础。在全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占到八成。这两个方面的收入容易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现阶段继续增加有难度,也有空间。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新经济、新就业,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高层次行业、高收入岗位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农业还是大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外部拓宽渠道,又要从内部挖掘潜力。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要有好项目、好点子。要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下功夫培育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村庄和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农业,使农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二)抓住创业富民这个关键。现在,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的很多方面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方位变革,也催生了农村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民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要完善创业政策,实施农村创业富民行动,把鼓励城镇居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延伸覆盖到广大农民,推进相关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村创业的便利化水平。要改善创业服务,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要培育创业主体,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村组干部、合作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自主创业,注意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重视发挥农村能工巧匠作用,培养乡土技能人才,支持农民在挖掘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增收。

(三)抓住脱贫攻坚这个难点。要精准落实帮扶对象。建档立卡不是一次定终身,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有进有出,解决好脱贫的如何退出、新发生的或返贫的如何纳入的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要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弄明白每个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摸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因户施策,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帮扶项目,落实相应帮扶措施。尤其是对因病致贫返贫的,在落实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特惠性政策。要精准落实帮扶责任。严格执行扶贫开发责任制,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考核,把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对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的,要严肃问责。苏南等地要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对需要帮扶的低收入农户,也要做到对象、措施、责任“三落实”。

三、围绕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一)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虽然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够。要持续推动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物流、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各类设施之间的配套,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建设内容要不断拓展,标准也要不断提升。要坚持建管并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起来不易,养护起来更难。要积极探索管理、运营的新机制,落实管护责任,降低使用成本,让已经建成的设施持久发挥作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调整结构,更要创新体制机制。图为东台市工厂化育苗中心 张捷 摄

(二)坚持城乡一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及性大致相同。要坚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研究制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上该做什么、应怎么做、要做到什么水平,加快推动服务内容由“碎片化”转向“整体性”,服务方式由“粗放式”转向“精准化”,着力解决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做好城乡之间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的统筹衔接,消除制度上的差异,缩小标准上的差距。

(三)坚持合理规划,推进村庄建设整治。对已经确定需要保留的“重点村”和“特色村”,要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作为发展特色产业、保留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以规划为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改善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分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通过规划、修缮和配套建设,若干年后要有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精品呈现给大家。随着城乡关系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人口流动的加快,将来一些村庄可能会逐步萎缩甚至最终消失。对这些村庄,可以不搞大规模的投入、高标准的建设,但要保证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至少要有干净整洁的环境。还有一些被撤并的乡镇,产业退化、设施老化、管理弱化、环境脏乱差,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变集镇面貌。要统一规划、及早实施,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契合乡村特点、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路径和模式,尽快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

四、围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调整结构,更要创新体制机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力做好深化农村改革这篇大文章,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动力。

(一)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贯彻中央意见精神,江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民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涉及多方权益,是一个渐进过程和系统性工程,要坚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确保“三权分置”有序实施。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是指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纲领。要突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这个重点,进一步推进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更好地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各项权利。加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尽快实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县域全覆盖,着力研究开发交易平台的多重功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透明化的交易,把农村产权应有的价值充分反映出来。各地要梳理细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稳步有序加以推进,通过改革“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源资产,拓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

(三)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用地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中央提出“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抓紧研究谋划,尽快推动落实,真正把这项含金量高的政策用到实处、用出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农村规模很大的存量建设用地,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烘干、大型农机具、仓储等设施建设。

(四)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三农”投入的各项规定,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做好存量文章,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和使用管理,实施涉农资金省级管理改革和市县整合试点,下放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权限,合理划分省与市县政府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将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与农村金融创新相结合,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等政策,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有效路径,加快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由省级向市县级延伸,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加快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险种,持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五、围绕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也是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三农”工作到了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稍有放松,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决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切实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决落实重农强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真正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其他班子成员都要积极支持“三农”,各个部门要真情服务“三农”,形成“三农”工作强大合力。去年全省各级党委已经换届,今年设区市和县级政府也陆续换届。换届后新走上“三农”工作岗位的干部,要切实加强农村政策和相关业务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情况,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担当意识,敢于善于突破“三农”这个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难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实际成效,来考察能力、体现水平、检验作风。

把政策、资源、力量更多地向农民增收集聚,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扎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是“三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来落实。要坚持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相统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有序开展村书记任职培训,实施“双培育双提升”行动计划,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整体素质。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带动农民增收、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入开展作风专项整治行动,从严管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坚持开展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层层压实固本强基的政治责任。

(三)大力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发挥村规民约、村民民主协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乡风文明志愿岗”为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持续深化“政社互动”、社区“减负增效”。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