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丰探索
2017-06-05周兴权王书存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潘 伟 周兴权 王书存/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丰探索
潘 伟 周兴权 王书存/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为实现“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大丰夯实了基础。
一、基本现状
“十二五”以来,大丰区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稳中有升。2016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苏北各县(市、区)第二,达19480元,同比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9930元,同比增长9.1%,占现金收入51%;家庭经营净收入7145.3元,同比增长8.4%,占比36.7%;财产净收入299元,同比增长8.7%,占比1.5%;转移净收入2106元,同比增长8.0%,占比10.8%。
1、农业结构持续优化。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核心,突出打造226省道花卉苗木、双草线现代园艺、228国道高效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带,全力主攻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四大产业,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区2016年新发展设施农业重点项目96个,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5万亩,累计达24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2.6%,一批高、大、新、优的种养项目正在各镇园区内蓬勃发展。高效农业亩均效益达5000多元,比传统种植业增长60%,较好地推动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仅高效设施农业这一项,人均增收200多元。该区围绕“稳粮、扩经”思路,2016年新增蔬菜特经6万多亩,建成大中镇、南阳镇两个万亩永久性蔬菜保供基地,粮经比达6.1∶3.9,蔬菜产销量列江苏省县(区)前列;围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这条主线,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 国家2A级以上(含2A级)景区累计达12个;围绕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目标,实现市级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
2、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一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40元。新丰镇荷兰花海景区游客接待高峰单日突破36万人次,全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积极发展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采摘,经营收入超3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二是“现代农业+互联网”。全区已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镇1家、电商示范村4家、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单位1家,市级电商示范园区2家、电商示范企业3家、电商示范村8家。农一网电子商务交易额超4亿元。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大润发飞牛网、农一网等在该区布点425个,实现村级站点全覆盖。三是“现代农业+特色服务业”。农一网、南京遵龙公司、大丰农友植保合作社等单位新购22台病虫防治遥控飞行器,在三龙、刘庄、白驹、大桥等镇进行示范,飞防面积突破1.5万亩。
3、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2016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累计达65万亩。农民土地流转后,在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左右租金的同时,从田头转向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每人每年平均增收都在2万元以上。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全区共有206个村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16年底,85%的行政村完成登记颁证,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2016年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6个,累计达45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区、镇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交易站14个,实现镇(区)全覆盖。2016年,全区完成农村产权交易82宗,交易金额达1.32亿元。
4、全民创业深入推进。2016年,全区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2565户,新注册私营企业3958户,新增家庭农场100家;新增返乡创业人数123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75万元;全民创业园新建标准厂房39万平方米;全年实施返乡创业工业项目23个。全区创业氛围浓厚,江苏蓝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在第四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我是邦女郎” “防虫网蔬菜种植”等项目在第三届“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田园居农场” “花时间花艺工作室” “重林除锈设备”在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比赛中荣获优秀奖。创业平台建设迅猛,目前已建成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3个、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2个,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创业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推行“创业培训+创业贷款+跟踪扶持”的创业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全民创业专业金融机构——创业银行,累计发放创业贷款3亿多元,服务各类创业主体近千户。
5、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大丰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坚持以推进试点镇村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七个一体化”。2016年重点培植了24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当年投入6亿元,共建设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改造等类别项目96个。该区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一镇两园”为载体、以加强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思想文化、就业技能、产业结构、群众收入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市化率达60.1%。
6、扶贫开发精准发力。一是因户施策,精准“治疗”。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鼓励通过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对自我脱贫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农户,实行“基地+农户”的捆绑模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对一般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对照政策标准,应保尽保;对低保贫困户和五保贫困户,由政府实行政策保障兜底脱贫。二是“牵手致富”,精准结对。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直65个部门和14个镇(区)共41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对全区4086户“一有三缺”低收入农户开展送技术、送资金、送项目的结对帮扶。“十三五”以来,全区党员干部共走访农户3万多人次,协调解决困难4千多件,直接支持帮扶资金300多万元。三是“三位一体”,精准帮扶。对省定3个经济薄弱村和10个区定经济薄弱村,按照“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切实做到“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2016年,区委帮扶工作队直接帮扶资金达299万元,落实帮扶项目20个,投资额达2150万元。四是发展产业,精准扶持。区委、区政府规定凡新办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都要吸收不少于5户的低收入农户加入。已有近2800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增收5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多元。13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村集体收入240多万元,村平18.5万元。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从2011到2016年,大丰区农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9.4%、13.2%、12.2%、11.6%、9.2%、8.7%,增收速度逐年放缓,主要表现在:
1、工资性收入增长压力加大。
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0%,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方面,新常态下,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内外需求不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农民务工数量增长的速度在减缓,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和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消失,农村劳动力受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差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向二、三产业转移越来越难,制约了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
2、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一是传统种植业比例依然偏高。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业占全部种植业的70%左右,2016年夏粮受恶劣气候、病虫害和粮价下降等因素影响,约减收6个百分点,秋季作物早稻收益也比上年有所下滑。二是农产品市场需求走弱。住宅、通讯、汽车、旅游和子女教育等新兴消费领域的需求增长很快,而食品尤其是未经加工或只经初加工的农产品需求增长缓慢,有效供给不足。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该区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碎片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趋紧。
转移性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近年来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的逐步完善和有效实施,但逐年增长幅度有限,缺乏新的增长点和较大增长量。
4、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较少。
该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为8%左右,且增长缓慢,主要来源于农村土地流转收入和农户存款利息,渠道单一,来源较少。
三、对策建议
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紧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加大农业发展支持和保障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不同方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绿色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走“两新一高”发展之路,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建议采取“两个全面三个加大”等措施:
1、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工作,深入推进“三权分置”,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扎实抓好区、镇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抵押交易。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制,加快农村基层公共权力运行及“三资”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切实维护广大农民权益。继续扩大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努力走出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强村富民之路。
2、全面实施“接二连三”工程。
将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强化电商产业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高效农业发展力度。继续抓好区、镇两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突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广高效立体种植。依托温氏集团、海投公司等大公司,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建设一批高效养殖区,扎实抓好林果蚕桑业的发展,使高效农业在全区形成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4、加大全民创业支持力度。围绕做大纺织、玩具、抛丸机、阀门铸造、空压机等5大产业集群,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步伐,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快培育创业主体,加大创业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创业辅导、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有信息的农民投资创办项目,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二、三产业和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进一步降低门槛,从税收、融资、土地使用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使农村成为全民创业的主战场、农民成为全民创业的生力军。
5、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继续按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要求,严格执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完成6804个低收入人口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扶贫氛围,整合各类扶贫资源,落实帮扶措施,培育支撑产业,稳定低收入农户增收来源,明确各镇(区)党委、政府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完善考核机制。通过扎实开展党员干部“牵手致富工程”和第一书记驻点、区直单位挂钩帮扶、民营企业结对共建的“三位一体”帮扶行动,“十三五”期间清除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2017年低收入农户脱贫率达30%以上,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2019年底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问题,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