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质量兴农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7-06-05李俊超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俊超/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聚焦质量兴农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李俊超/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当前,江苏省农业发展既面临政策环境好、发展基础实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农业站在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期。推动农业转型,就必须牢牢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改革的角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发力,在推动质量提升上再创新。
一、狠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态势稳定向好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决策部署,狠抓产地环境和投入品两个关键环节,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追溯管理、风险防控和执法监管四大能力,全力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省级蔬菜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药物残留与违禁物、生鲜乳违禁物例行抽检合格率分别 达99.3%、99.9%、100.0%,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一)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逐步得到强化
1、整体推进,抓牢抓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各地以安全县创建为契机,落实政府属地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总结交流,严格创建考核,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质量安全水平。张家港、海门、建湖、姜堰等地顺利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常州市及高淳等9县区已被推荐创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江阴等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通过项目验收。
2、层层落实责任,建立三级绩效考核体系。从绩效考核情况来看,今年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基本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农业系统基本建立了省对市县、市对未纳入省级考核的辖区、县对乡镇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乡镇根据“三定一考核”工作要求,对村级协管员工作进行考核,确保各级责任落实到位。
3、加强措施保障,确保经费投入。2016年,全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工作经费达3.2亿元,其中乡镇本级财政平均工作经费2.7万元,基层日常监管工作步入正轨。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专题询问。专题询问现场直播得到群众点赞,对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到了大检阅、大促进的作用。
(二)生产者主体责任落实手段多样有效
1、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能力。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全省新增“三品一标”2885个,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达35.3%,面积占比90%以上,基本实现了品牌农产品有产地环境检测、有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有质量控制措施。
2、开展农产品质量“创牌立信”活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省市县联动,把“创牌立信”活动作为激励生产主体自觉守法的平台,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奖励机制。联合新华社江苏分社召开发布会对2016年度评选出的101家省级示范单位进行了授牌。市、县两级共评选出本级“创牌立信”示范单位729家次。张家港在报纸和微信平台上连续5天对参选企业进行了专题报道;无锡对辖区内市级示范单位每家奖励5万元。
3、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建设,推动全程监管。印发《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以名录管理、准出证明、包装标识、追溯系统、标准技术体系等为内容的追溯管理制度。以规模化生产主体为示范,新增追溯示范单位350家。句容将38个基地纳入追溯信息系统管理,年打印二维码标识1000余批。
4、建立责任承诺制度,推动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承诺书等形式,推动生产者重视并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盐城3000多个重点监管企业(合作社)对外悬挂企业法人责任承诺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主要农产品抽检查处力度不断加强
1、风险监测规模稳步提高。全省年抽检样品达6.6万个,检测产品覆盖蔬果、农畜禽产品、生鲜乳、稻麦、茶叶等主要农畜品种,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组织开展检测技能竞赛、农产品质检机构能力验证及农产品质检机构考核等,切实提高检测服务能力。
2、基层巡查抽检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巡查检查生产主体12.4万家次,速测抽检样品83.3万个,努力实现主要生产主体生产过程有监督,产品上市前有检测。
3、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全省六大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34.2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17.8万家次,查处问题2480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22件。大丰对全区所有51个大蒜主产村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拉网式检查,印发承诺书4万份;淮安每季度对各县区开展督查,结果通报抄送县区政府,推动落实日常监管执法。
4、监督抽查工作依法开展。省级监督抽查全年共抽样2500个,并依法将11个不合格产品移交相关部门查处;下发省级例行监测预警信息11期,要求跟进开展监督抽查。市、县积极开展本级监督抽查,全年抽查样品9261个,查处不合格产品50个,监督抽查工作初见成效。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1、网格化监管机制日益健全。
经过三年的推进和完善,“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机制得到全面落实,村级协管员管理工作日益制度化。全省监(协)管人员2.17万名,其中村级协管员1.16万人。宝应每季度对乡镇“三定一考核”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工作不走样。
2、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管精准化。推行将所有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部分生产大户纳入省监管信息系统,对每个监管对象的日常巡查、产品抽检、宣传培训等信息建立信息档案,监管对象更精准。加强数据对接,推动移动监管。南京通过为期3年的项目,推动涉农街镇所有监管员、协管员使用APP终端实现智慧监管。推行省级监测工作信息化,提高抽样规范性和监测结果分析效率。扬州、金湖、启东、铜山等地主动应用省平台实现本级监测工作信息化管理。
3、探索散户监管模式。常州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全覆盖,对16.6万个监管对象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以信息化为载体推动“全员、全域、全程、全民”监管。盐城聘用558名调查员对1万家分散农户进行调查走访,手把手指导落实生产者责任。
二、认清形势,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要求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再创新。当前,江苏省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全省农业新型主体快速培育,农民培训力度不断加强,这些都为生产主体落实质量安全第一责任打下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规模化、特色化农产品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点也会不断变化。要切实转变观念,及时了解本地区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查找和防控风险隐患,消除监管盲区。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再细化。发展“互联网+”农业、休闲创意农业等新的经营方式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16年,江苏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280亿元,增幅25%以上。要更加重视这些新变化,深入研究部门职责分工,大胆探索创新监管制度机制,积极推进精细化监管,创新宣传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监管的精度和深度。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再提升。当前,绿色优质、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普通产品却又卖不上价,结构性供过于求,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需要。为此,江苏省提出了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要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把控,不断提高监测能力和依法监管能力,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切实把好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三、创新举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效能
各地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思路是,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目标,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聚力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质量品牌
1、要加强源头管控。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对不适合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区域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经营准入管理,强化生产许可,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加强高毒农药经营使用管理,推进低毒低残留替代药的推广使用。
2、要推动绿色生产,培育质量品牌。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进减量化绿色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优质安全农产品,持续开展园艺标准园、畜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推动规模生产主体按标生产、绿色生产。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把质量建设融入品牌建设,打造质量安全品牌。
3、要加强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控。加强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过程的指导,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点管控,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切实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鼓励生产主体建立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防范质量风险。
4、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标准化生产、检验检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创新工作,加快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研究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等市场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树立一批质量安全典型
1、巩固首批国家安全县创建成果。首批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要建立长效监管制度体系,努力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的样板区。要加强动态管理,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出现考核不合格的情况。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双安双创”成果展,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2、开展好第二批国家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近期农业部将公布第二批试点单位名单,今年还将修订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考核要求和管理办法。待名单公布后,省里将召开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启动会,各创建单位要充分发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及时开展创建动员,分解落实创建任务,重点补齐薄弱环节,着力推动制度机制创新。要把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的进村入户率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是否过关的核心指标,切实提高创建成效。
3、开展好省级创建。今年省级将选择4个县市开展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创建单位要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为参照,用好创建补助资金,切实补齐薄弱环节,推动工作创新创优,力求通过创建,解决制约本地监管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提高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织密风险预警网
1、进一步细化方案,加大风险监测力度。要稳定例行监测规模,省、市、县三级开展定量风险监测6万批次以上,进一步扩大抽检品种、抽检主体、监测参数规模。深入开展专项风险监测,省里继续对稻麦等9大类产品开展专项风险监测,鼓励各市结合区域特色产业选择1~2个品种开展风险排查,切实发挥风险监测对产业的预警作用。各县区、乡镇要不留死角、全面排查,对当地主要农产品按品种建立风险档案,制定监测、检查方案,实行精准化监管与风险防控。
2、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结果会商。推广应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建立监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交流,避免重复抽样。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作用,建立监测结果分析会商机制,通过会商查找风险隐患。对风险隐患点,要精准发力,从严从细从实监管,以及时清除隐患,确保消费安全。
3、提高检测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通过认证的质检机构的督导检查,推动飞行检查常态化。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要加强监测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相关参数认证、技术培训、能力比对等工作,加大基层速测的技术指导力度,强化质量监管的技术支撑。
4、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以及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普解读,及时应对各类谣言、传言或不实信息。要健全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舆情监测和研判力度,鼓励各地开展科普培训与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农产品监管执法,保持严管严打的高压态势
强化源头管控,是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图为如皋市相关工作人员对农资进行现场检查。
1、狠抓突出问题整治。专项整治活动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种植业重点是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治理限用高毒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切实规范农药使用行为,着力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畜牧业重点是打击使用“瘦肉精”和禁用抗菌药、非法收购屠宰病死畜禽、私屠滥宰、注水及注入其他物质等行为,着力解决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农资打假要抓住重点农时和重点产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惩坑农害农违法犯罪分子,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地在省级统一部署的基础上,要着重针对1~2个本地主导产业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2、强化日常监管执法。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充分发挥乡镇监管员、村级协管员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日常巡查,使生产主体巡查覆盖率达100%。加强对库存高毒农药、分散农户使用高毒农药等专项督导检查。推动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加大对高风险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检查频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查处力度,对巡查检查、监督抽查、群众举报等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有案必查、查必彻底,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主动化、常规化。
3、依法开展监督抽查。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理解监督抽查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基层依法开展监督抽查。各地要把风险监测、巡查检查中发现有隐患的企业(基地)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加强检打联动,通过主动执法查处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
(五)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优化监管执法手段
1、继续推进“三定一考核”监管模式,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各地要动态更新监管网格,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发挥好村级协管员作用,不断优化网格化监管体系。今年省里将启动实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再提升工程,支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仪器设备更新升级,推进监管站标准化建设。同时,开展示范乡镇监管站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典型站所,示范带动乡镇监管工作上水平。
2、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优化省级绩效考核方案,推动市级对辖区考核全覆盖,健全县市对乡镇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
3、优化信息化监管手段,推动监管工作痕迹化。省里今年将对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优化系统界面,提升运行速度,推动网格化监管信息数字化、痕迹化,开发APP移动客户端,实现监管信息实时录入,监管情况实时掌握。各市县要加大创新力度,在省级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个性化监管模块,加快系统对接,推进移动监管,尽快实现监管信息痕迹化、电子化。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监管工作水平。建立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积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内容纳入农业科技示范户、新型职业农民、农技人员培训,加大监管人员法律法规、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应急工作等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监管工作水平和能力。
(六)加快追溯管理工作试点,打造一批监管新亮点
推动建立“从农田到市场”的追溯体系,发挥追溯机制倒逼作用,推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消费透明放心。
1、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示范单位建设。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试点单位350家,鼓励各地开展本级追溯试点示范创建,扩大各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追溯试点规模。加大资金扶持,支持追溯试点单位提高包装标识使用率,通过包装标识追溯到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省里将推荐评选一批好的追溯典型,形成一套追溯经验集锦。
2、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运行机制。今年农业部将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发布一批相关标准,并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届时我们将加强工作衔接,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平台对接和应用,努力实现江苏优质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可追溯。省里将进一步探索以包装标识为载体、以生产销售记录台账为内容、以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为查询方式的追溯管理机制。各地要将追溯管理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尽快理顺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打造一批追溯管理亮点。
3、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主动出具产地证明、合格证等,支持企业开展产品上市前自检或委托检测;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市场准入倒逼作用,推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衔接。
4、加强诚信建设,落实追溯企业主体责任。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创牌立信”活动,重点在追溯试点示范企业(基地)中树立诚实守信、高度负责的质量安全主体意识,守住追溯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黄、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模式,不断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监管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