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夫妻同把青春献国防

2017-06-05吴宽宏

金秋 2017年3期
关键词:春华贫困学生青海省

文·图/吴宽宏

军旅夫妻同把青春献国防

文·图/吴宽宏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当天,随部队驻守在陕北绥德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和黄河河防任务,时任连副指导员的刘书才(后排右二),与其他5名战友为庆贺抗战胜利留下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照片。

她,曾是青海省湟源县妇联一位热情能干的青年干部,若不是嫁给了军人,也许她会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做出骄人业绩,但为了全力支持身为军人的丈夫,她义无返顾地舍弃了自己的工作,甚至连公职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成了一位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没有获得荣誉奖章机会的随军家属,跟随丈夫南北转战,操心受累,却没有任何怨言,只是一心想着确保丈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建功立业。她就是原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政委、正军职离休干部刘书才的老伴杨春华。

说起80多岁的老伴杨春华,已是91岁高龄的刘书才感慨万端。他说要是没有杨春华在他的身后全力以赴地支持,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事业辉煌与成就。老伴舍弃了工作和公职,让他觉得这一辈子亏欠她太多太多!

刘书才说他怎么也难以忘记,1951年11月,他在青海省湟源县驻军某部任营教导员时,与妻子杨春华举办的那场再简朴不过的结婚仪式。婚后不久,刘书才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奔赴东北准备入朝作战。后来,妻子跋山涉水找寻到东北军营探亲,因路途劳累过度而住进了部队野战医院。刘书才从朝鲜回国后,已是随军家属的妻子又跟着他到沈阳、进北京、赴新疆,居无定所,吃苦无数。

离休定居西安后,刘书才在杨春华的大力支持下,带头向遭遇天灾的灾区捐款捐物。当他得知蓝田县红门寺小学有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消息,便建议干休所开展手拉手捐资助学活动,并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前往深山里的学校为贫困学生送去了7000元善款和部分学习用品,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据不完全统计,刘书才和老伴多年来先后为灾区和贫困学生捐助上万元现金和上百件衣物。

②1947年1月11日,刘书才(右一)在陕北立了一大功两小功受表彰时宣誓。

③1951年11月,随部队驻守在青海省湟源县时任营教导员的刘书才与杨春华结婚。

从1990年开始,刘书才又与杨春华一起,走进了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连续20多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史、书法、绘画和诗词,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使夫妻两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在坚持读书学习的同时,老两口还养成了一种科学的强身健体生活习惯,就是能自己动手做的事绝不让别人代劳。他们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经常劳作在小菜园里活动筋骨。虽说已是耄耋老人,但刘书才和老伴多年来一直不雇保姆,亲自下厨做饭。刘书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不要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成福享,年纪大了更要多活动多动手,让身体始终处在一个合理运动的状态中。为此,刘书才还创作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咫尺厨房里,锅碗瓢盆间。学会烹饪术,老年乐趣添”。

⑤刘书才(左一)与妻子杨春华(右一),1970年在新疆天山深处干打垒的军营里和女儿合影。

④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刘书才的英姿。

⑥刘书才珍藏的毛主席1944年给他的亲笔题词。

⑦2015年9月7日,赴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八路军老战士刘书才(右)归来后和老伴杨春华(左)合影。

⑧三代军人全家福。

猜你喜欢

春华贫困学生青海省
木碗
待到春华烂漫时
我们该如何表达苦难?——读黄春华《扁脑壳》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春华而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