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短跑教学训练方法研究

2017-06-05方华松

成才之路 2017年15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体育

方华松

摘 要:不论是对于体育专项还是普通日常教学,短跑都是重点训练项目。短跑对学生身体技能、运动技术都有着较强的要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订周全的训练计划,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的短跑成绩。

关键词:短跑训练;体育;成绩提升;训练方法

中圖分类号:G623.8;G8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61-02

短跑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跑对于技术要求非常高,并且技术要领非常复杂,它包含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各自的技术要点。同时,短跑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身体柔韧性、身体协调性等方面。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短跑技术、学生身体素质这两方面的训练,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普通的非专项课堂。并且学生对于短跑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关注点仅在于速度、成绩,忽视理论和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训练方法、技术要点两方面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短跑成绩。

一、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

1. 集训思想

身体机能的维持,是保持短跑成绩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文化课学习,完成学科任务,短跑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体育课,课余时间的短跑活动完全由学生自愿参与,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学生有寒暑假,他们的自觉性较差,并不能够保证在假期中自觉保持短跑训练。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教师应发挥主动性,对学生采取集训的方式,保障学生能把短跑训练坚持下去。对于课余时间,教师安排在周三、周五对体育专项、短跑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训练,保障学生短跑活动的规律性、连贯性;在假期,教师采取两天一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训练结果来看,长期、规律性的短跑训练储备了体能,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集训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反而成为了润滑剂,对枯燥的文化课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2. 遵循差异,循序渐进

对于日常班级教学,教师采用一把抓的方式,保障学生最低水平下限,达到教学任务即可。对于追求短跑成绩的专项学生来说,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项基本技术,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和短跑训练,力求突破自己。另外,性别差异也决定了男女之间的训练量、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在基本训练的前提下,男生会比较注重力量和爆发;而女生则会注重身体的舒展、柔韧性和协调性。在训练负荷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段,做到循序渐进,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新的训练周期开始时,应以小负荷训练为主,大负荷训练为辅,帮助学生恢复身体机能,适应短跑强度,之后再逐渐增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长期的短跑训练中,教师应遵循超量恢复的原则,在每周安排一两次恢复性训练,并在整体上逐渐加大训练强度,让学生自我突破。

二、多样性的训练方式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好动,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律性差,注意力弱,对一项事物的专注度很难保持从一而终。所以,长期进行单一的短跑专业训练,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为了让学生保持短跑的热情,减少短跑训练的乏味感,教师可在训练中加入其他的训练项目。

1. 追逐跑

田径竞赛是互动性极强的策略运动。想要获得冠军,必须分析对手状况,结合自身条件制定最佳的作战策略。因此,教师应在训练中增强短跑的互动性。追逐跑,顾名思义,是一个学生在前面领跑,一个学生在后面追。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安排能力强的学生追逐能力弱的学生,追逐距离会根据二人的日常平均水平安排,长则20米,短则5米。胜负条件:领跑者被追上,领跑者负;追逐者没有追上,追逐者负。教师可为活动设置惩罚条件,输了比赛,会被罚做俯卧撑。追逐跑的训练意义在于:第一,丰富短跑训练的训练方式,增强趣味性,使学生保持短跑热情。第二,锻炼学生运动员的抗压能力。领跑者实力较弱,为避免被追上,就需要放平心态,突破自我;追逐者实力较强,面对前方的弱者,会想方设法咬紧牙关去奋力追逐。第三,追逐跑的游戏性,会增强学生的兴奋度,加上追逐跑较大的运动强度,更容易使学生在游戏中完成自身的突破,激发自身的潜力。

2. 折返跑

折返跑是一项负荷强度较大的训练方式,常见于成年运动员的体能测试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引用借鉴,做一个轻量版的折返跑训练。教师可设置折返跑距离为8米~10米,一组折返跑为6次,共4组。折返跑的意义在于:第一,锻炼学生的起跑加速能力。8米~10米的折返距离,对于学生来说正是起跑加速距离。第二,锻炼学生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折返加速需要学生降低身体重心,发挥腰腹力量维持折返持续性,发挥下肢力量,保证蹬地效果能给予折返足够的加速力。第三,折返跑的整体距离远远超过日常短跑训练距离,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学生的体能储备。

三、基础训练

短跑基础训练包含短跑技术训练和学生身体能力训练,基础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短跑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短跑基础训练也是划分业余爱好者与职业运动员的分水岭。

1. 起跑

起跑要求学生听到出发命令后,身体迅速做出反应,摆脱静止状态,产生向前的冲力,同时为之后的加速跑提供充足的动力缓冲。起跑技术在短跑中也是一项技术难点,起跑反应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小学生的灵敏度与反应能力是较强的,但起跑质量往往不好,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等待起跑命令的耐心,很容易造成抢跑或者延迟起跑。起跑的好坏会影响整个短跑的节奏。起跑成功,节奏稳定,整个过程会水到渠成;起跑不好,学生会心态失衡,节奏会被打乱,短跑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在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沉下心来,心无旁骛,集中注意力,不骄不躁,耐心等待起跑命令。蹲踞式起跑能够给运动员带来最大的起跑动力与冲力,这对于小腿的蹬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做深蹲起立的训练,增强下肢力量。

2. 加速跑

加速跑承接于起跑,其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把速度提升至最高,过渡到途中跑。加速跑对学生的力量与爆发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教師可让学生做俯卧撑、引体向上、高抬腿等力量性的训练,并且要求学生在做动作时追求动作的迅速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爆发力。

3. 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保持高速与稳定,同时留体力给最后的冲刺。途中跑的技术要点包含跑姿、步频、步幅、摆臂等,短跑速度的提升,正是由这些技术细节决定。可以说,途中跑考验了学生身体的力量、绝对速度、身体协调性等综合能力。但同时,途中跑中的各个技术环节,也给学生提升短跑成绩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间。正确的跑姿,决定了短跑过程中整个身体的协调性与运动的连贯性,也是短跑成绩提升的前提保障。以往,学生们经常会出现闷头跑、仰头跑等一系列不正确的跑姿。教师应在训练伊始,重点改造学生的跑姿,让学生目视前方,放松身体,保持躯干正直。只有做到跑姿正确,才能让身体保持在一个连贯、稳定、高速的运动节奏上。摆臂运动在日常活动、运动中是一项自觉行为,但在短跑中,摆臂是一项助力运动。提高摆臂的质量,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协调性,是稳定短跑节奏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训练中,应针对摆臂的能动作用,要求学生增强摆臂幅度与力度,富有节奏感,用自己的双臂带动身体前行。因为学生的身体还在发育中,所以教师对于步频仅要求学生在途中跑时找到自己舒服的步频,对于步幅可适当地根据学生的身体能力增加。但归根结底,要保证学生的步频与步幅适合其自身的身体特点。

4. 冲刺跑

冲刺跑技术固然重要,但要想达到好的冲刺效果,则需要学生坚定意志,突破自我。学生体力分配并没有那么精确,途中跑之后,体能所剩无几,此时就需要教师、同学在终点处给予鼓励,更需要学生自身坚定自身信念去完成冲刺。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短跑训练,指导教师应该遵从科学的教学方法,遵循正确的训练手段,以技术要领为依托,从起跑到途中跑、从力量到敏捷、从下肢蹬地到上肢摆臂进行全方位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短跑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巴宁.中小学生短跑的科学训练方法分析[J].运动,2014(06).

[2]陈孔玉.小学短跑训练之感想[J].田径,2002(08).

[3]王向春.浅谈中小学生业余短跑训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体育
我为体育狂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我们的“体育梦”
钢琴视奏训练方法探析
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研究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