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2017新亮點
2017-06-05
台資企業以往的產業佈局偏重華南及華東,面對大陸經濟發展重心逐漸由沿海轉向內陸,難免有鞭長莫及之歎。如果能積極利用「京津冀一體化」的時機,就人力調派、倉儲物流或品牌策略重新調整,長遠佈局,將有助於突破瓶頸,迎來下一階段的爆發成長。
從1993 年到天津投資以來,我的生活和工作重心就轉移到華北。除了平常居住在天津外,在擔任兩屆臺企聯監事長的6年任期內,每週至少有2天到北京辦公室處理公務,更經常出差到唐山、石家莊訪視台資企業或代表台企聯出席臨近地區的台商會議,對京津冀一帶特別熟悉,感情也最為深厚。
「京津冀一體化」重新端上檯面
近20年來大陸快速發展,除了台商密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外,各省市也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相較之下,位處渤海灣的天津、河北一帶雖有海港、能源、礦產之便,文化沉澱深厚,並與北京合成廣義的首都生活圈,但因以往各有區劃,互不轄屬,加上長久以來「地方服務中央」的思維所限,區內領先與落後並存,經濟發展並不均衡,城鄉接壤地帶差異更是明顯。而北京匯聚全大陸政治、經濟、教育、金融、醫療、科技研發等各方面優質資源,吸引大量人口移入,規模不斷擴增,城市負荷已達極限,形成日常運作的困擾,這才使嚷嚷了10多年的「京津冀一體化」重新端上檯面,成為炙手可熱的議題。
從2014年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協作」,次年4月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到2017年2月《京津冀一體化》正式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為時不過3年,足證政府追求改善的迫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原本在各方面就有相當基礎,此次規劃的重點在於整合資源而非重新建設,因此其執行效率和速度將遠勝於「西部大開發」或「中部地區崛起」,勢必將對相關區域的建設與產業產生爆發式的引領作用。
分工協作 優勢互補
根據政府已公佈的規劃藍圖,未來京、津、冀三地各有專擅功能,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天津是國際航運核心區、全國先進製造及研發轉化基地、金融創新示範區及改革開發先行區;而河北省則是產業轉型升級基地、商貿和物流基地、環保和生態涵養基地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因此北京市內非屬首都功能所需的專業商品市場或一般性產業,部分行政性、事業型服務機構和企業總部,以及部分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等都將搬遷移轉,藉以分散人流,使北京常住人口於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而在「功能分擔、資源分享」的前提下,三地除了共同治理生態環境外,也將就交通、產業與社會秩序重新佈局,包括機場、港口功能重新劃分調整、開通數條區域內高速與快速通路、打通、拓寬交通瓶頸路段等。預計2017年完成「公共交通一卡通」後,三地的公交、地鐵、計程車、城際鐵路、停車場等領域都可適用,並將取消高速公路通行費、開辦京津城際高鐵月票、實現三地通用旅遊年票、完成中關村企業和重要教育機構的光纖對接等。此外還將落實醫療方面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以及三地銀行互通存取且跨行服務免費,可以預期,2017年起京津冀將是全大陸變化最大、成長最快的區域。
兩大優勢 台商佈局
我特別看好《京津冀一體化》的啟動,除了個人情感因素外,主要著眼於本區兩大特殊優勢:
1.先天與位置優勢:環渤海一帶地屬平原,天津擁有北方最大不凍港,自古迄今都是進入東北、西北、新疆的門戶,近來甚至已有鐵路貨運直達俄羅斯及中歐,內外銷口岸的能量無可比擬;河北富產農、礦資源,而且腹地廣大,適合產業群聚發展,兩者與首都既有資源及輻輳全大陸的高速公路與鐵路系統結合,無論在規模發展或功能互補上都可發揮更大的效果。
2.人口與後發優勢:京津冀基建設施完整,交通便捷,三地整合後基本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常住人口達一億一千萬,氣候、物產、語言、生活習慣相似度高,就區域經濟而言,已成為能獨立經營、內生循環的大市場,投資易收速效,並可減少開發風險。
大格局的交通規劃是本區引導經濟開發的主力。高速路、快速路、城際鐵路彼此聯結以及瓶頸路段打通,將使區域佈局重新分配並引導人流走向,推動河北、天津加速都市化、現代化,為房地產、餐飲連鎖及以人流為主的大型銷售業和小型社區服務業帶來更多商機。尤其北京房價高昂、市內交通經常受限,目前使用較多土地的大型物流集散中心、教育培訓機構、家具大賣場、醫療院所等勢必都將外移,而配合旅遊購物、抗衰養老等消費趨勢,也是跟進潮流、創新佈局的機會。於此同時,環境保護將是三地最主要的合作項目,只要能在節能、減廢、降排上尋找切入點,投資前景大有可為 。
台資企業以往的產業佈局偏重華南及華東,面對大陸經濟發展重心逐漸由沿海轉向內陸,難免有鞭長莫及之歎。如果能積極利用「京津冀一體化」的時機,就人力調派、倉儲物流或品牌策略重新調整,長遠佈局,將有助於突破瓶頸,迎來下一階段的爆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