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助产专业母婴护理教学谈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培养

2017-06-05郭玉兰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助产实验班孕产妇

郭玉兰

(本溪市卫生学校,辽宁 本溪 117004)

就助产专业母婴护理教学谈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培养

郭玉兰

(本溪市卫生学校,辽宁 本溪 117004)

目的 培养学生心理护理能力,以提高母婴护理质量。方法 将我校2008级至2010级助产班45人作为实验班,2011级至2013级助产班40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班在母婴护理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及相关心理护理知识,对照班选择常规教学,比较两班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产科临床实习出科成绩、心理护理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母婴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是必要的。

母婴护理教学;心理护理能力;助产专业

母婴护理是为妇女在妊娠、分娩、产褥期及胎儿、新生儿提供护理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在注重躯体健康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心理的舒适,尤其在母婴护理服务需求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依据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保障母婴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转变以躯体健康为教学全部的教育观念,形成以母婴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身、心及社会兼顾。在教学中传授母婴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传授心理护理的方法与技巧,为母婴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就母婴护理教学中助产专业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报告如下。

1 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1.1 现实背景

母婴护理对象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孕产妇在不同的孕产时期,因各相关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状态表现不同,不同的心理状态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临产后的产妇因腹部的疼痛、对分娩的恐惧、对环境的不适应及与家属分离等因素影响,易产生焦虑或恐惧情绪,如果助产士缺乏心理护理能力,只关心产程进展,忽视产妇心理需求,对产妇提出的疑问不予理睬,对产妇因疼痛而喊叫给予大声斥责,会使产妇焦虑、恐惧情绪进一步加重,可能发生产力异常、产程异常、胎儿窘迫等情况,增加了难产的几率,提升了剖宫产率,降低了自然分娩率,增加了母婴的风险;反之,助产士若能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适时观察、判断产妇的心理状态,确定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运用各种心理护理方法去解决,如过度依赖型的产妇易出现分离焦虑,可提供针对性的产时陪伴、精神鼓励、心理慰藉、转移注意力等心理护理方法,能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恐惧情绪,增强产妇分娩信心,让产妇在最佳的心境下顺利完成分娩,提高母婴安全性,提高自然分娩率[1]。

产妇家属的言行是影响产妇心理状态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存在,家庭成员的不良言行成为产妇的压力源,产妇会担心生女孩受到家人的责备、冷落,因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诱发产力异常、产后出血等。因此,心理护理还要面向孕产妇的家庭成员,通过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使产妇减轻焦虑,增强信心,有助于提升自然分娩率。所以,加强助产专业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1.2 理论依据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和言语等过程[2]。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2]。

孕产妇常见心理反应就是恐惧和焦虑。焦虑是指人们对预期将要发生的危险或不良后果所表现出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体验,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和运动性不安;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情景的情绪体验[2]。助产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专业技能、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恰到好处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并有能力激发孕产妇的正向情绪,有效缓解孕产期妇女焦虑和恐惧情绪。现在,我们就将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2008级至2010级助产班45人为实验班,2011级至2013级助产班40人为对照班。两班学生的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班的母婴护理授课学时相同。

2.2 方法

实验班在授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心理学及相关心理护理的知识;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

2.3 评价指标

学生母婴护理结业成绩、产科临床实习心理护理效果和产科临床实习出科成绩。

3 结果(见表1~3)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母婴护理结业成绩人数分布[n(%)]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产科临床实习出科成绩人数分布[n(%)]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产科临床实习(分娩期)心理护理效果比较[n(%)]

实验班与对照班母婴护理结业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母婴护理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及相关心理护理的知识并未给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带来影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产科临床实习出科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母婴护理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及相关心理护理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实验班与对照班产科临床实习(分娩期)心理护理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接受心理护理的产妇分娩期焦虑或恐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正常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及难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王玲等[3]产前妇女心理状态与分娩方式关系研究也表明,有焦虑或恐惧者剖宫产和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焦虑或恐惧者(P<0.05)。

4 讨论

母婴护理教学中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培养是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产科临床实习出科成绩、产科临床实习(分娩期)心理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班(P<0.05),而两班护理结业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母婴护理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及相关心理护理的知识并未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学生对心理护理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其对本学科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使知识水平与能力共同提升。同时,学生针对分娩期妇女实施心理护理,提升了顺产率,也提高了母婴在分娩期的安全性。

从事母婴护理的工作人员应以母婴护理理论为基础,以关怀照顾母婴为目的,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母婴护理知识,还要传授心理护理的技能,真正使学生了解人的心理、理解人的心理、关怀人的心理,为产妇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提高孕产妇的心理舒适程度,减少难产发生率,提高正常分娩率。

4.1 在母婴护理教学中注重心理护理理念的渗透

观察并发现孕产妇的心理变化,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护理。使用热情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待孕产妇,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得产妇信任的工具,也是进一步发现及解决产妇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行为语言则是沟通的重要辅助方式,可探究和推测人的心理,面对产妇的行为变化,助产士可用一个眼神、一颦一笑,让产妇心领神会,从而完成沟通。同时,助产士应通过与孕产妇的有效沟通去准确判断问题所在,运用专业技能予以解决,这是助产士具有较高服务能力的体现,是专业服务能力的一种表达。另外,还要注意调节情绪。情绪是一种体验倾向[4],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情绪调节是每个人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5]。面对孕产妇的情绪变化,助产士应学会调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孕产妇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展为正向情绪,可以通过个体暗示、深呼吸等进行生理、心理调节,可通过与服务对象交谈来进行人际调节。

4.2 创设氛围,注重引导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护理应用讲座,还可开展主题鲜明的演讲比赛、礼仪展示、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等活动,邀请助产明星到班级做报告。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集环境熏陶、氛围感染为一体,使学生逐步丰富心理护理知识。

4.3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训练

实践教学是使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阶段。在医院实习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以尊重、关心母婴为中心的氛围,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体现在护理细节中,使心理护理知识得到不断积累。

综上所述,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助产专业同其他医学专业相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助产士的心理护理能力应成为职业素质之一。通过母婴护理教学中对助产专业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体现了学用结合,有助于学生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达成提高母婴护理质量的目标。

[1]黄伸英.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J].今日健康,2014(2):163.

[2]吴玉斌.护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玲,王爱华.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0,22(6):1024-1025.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金桢洪.情绪调节[M].合肥:黄山书社,2010.■

G526.5

B

1671-1246(2017)10-0119-02

猜你喜欢

助产实验班孕产妇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行知实验班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