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名句名篇应对策略

2017-06-0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记忆

本考点属“识记”层级,除平时的记忆外,在总体复习安排上,要采用相应的策略与技巧。

一、整体策略上,注重理解,用理解作铺垫。一是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篇、段、句的联系,在理解总分、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背诵;二是理解句意,不要机械记忆,可联系语境,领悟诗文含意,抓住关键词记忆。这样先有了理性的思考,再进行感性记忆,可事半功倍。

二、名句名篇默写题主要存在别字、错字、多字、漏字、错句、上下句颠倒、笔画不清等问题。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可采用下列技巧。

1.强化前后顺序。关注那些顺序即使颠倒也不会影响内容的语句,多诵读,形成语感。凡是默写颠倒的情况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背熟,观其大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的。

2.突破生僻字词。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考生都能熟读成诵,但在生僻难写字的书写上却常常出错,一字之差,导致一无所获,前功尽弃。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等句子中的“媵嫱”“巉”“壑”“嫠”都是生僻难写的字,只有靠平时反复书写,强化记忆。

3.关注同音异形字。名句名篇中的同义异形字对考生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最大,也常常成为命题人的设题点,考生要高度重视,重点突破。要通过有意识的分析比较,知其音,更知其义,以固化记忆。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乐器,如果不理解,就容易写成“萧条”的“萧”。又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中的“致”和“至”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了“致”为“使……到达”、“至”为“到达”的意思,就不容易混淆了。

4.牢记通假字。要背诵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假字,也是默寫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等句子中,“说”同“悦”,“知”同“智”,“生”同“性”,“反”同“返”,“不”同“否”,“冯”同“凭”,“缪”同“缭”。尤其是有些假借字与本字现在的读音不同,更要特别注意。

5.注意语句出处。很多名句在演变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发生了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因此,考生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按该处的原文默写。

默写名句名篇靠的是点滴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凡要求全文背诵的,就要杜绝“画重点句和难点句”的做法。考生可以对照默写本上以前写错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抄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识记。考试时,往往出示下句,要求默写上句,此时考生不妨从前面开始默背,背到这个地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还要注意规范书写,笔画要工整,字迹要清楚。

猜你喜欢

记忆
记忆的永恒
记忆树
在水一方 相城的非遗记忆
夏天的记忆
穿越四十年的高考记忆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少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