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如何入文

2017-06-05谢宝琴韩宝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秋雨长城题目

谢宝琴+韩宝江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恰当地引入作文中,必定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论证)效果,成为提升作文发展等级的有效途径,正如学者刘国正所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传统文化入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以军旅作家贾宝泉的一篇游记散文《长城秋雨夕》为例,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作文,探讨将传统文化入文的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考生的写作能力。

读贾宝泉的《长城秋雨夕》一文,会有穿行于历史与现代、惆怅与豁达、泪水与欢笑、宽阔与深远的沧桑感,究其原因便是行文中作者能够引经据典、言必有据,将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多个方面(如古诗词、经典名著、民间文化等)融入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使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作者将传统文化入文的方式自由多变,有直接引用、化用、仿写等,读来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于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感受传统文化之渊博秀丽,体会作者文思之幽深精巧。

以传统文化意象入题,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文章题目“长城秋雨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秋雨夕”三个字让我们想到“秋雨”“夕阳”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意象。贾宝泉在似烟、似雾、似珠帘的秋雨中登临长城,抚今追昔,有沧桑,有怀想,有惆怅……将“秋雨”和“夕阳”两个意象用在文题之中,更显作者此时复杂的情感。

季羡林先生《月是故乡明》一文的题目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直接引用了诗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其中,“月”这一传统意象极言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有力地点出全文中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则直接引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句子作为题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再如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感知自然须躬行》的题目化用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后半句,简洁典雅。题目用“感知”紧扣材料,文中的论点则用“觉知”,蕴含哲学意味,颇见匠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的切入角度,同时还为阅卷者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提供了捷径。在题目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意象直接引用或化用到文章的题目中,其简短、精炼、鲜明、独特、醒目的特点,必定能够让阅卷者眼前一亮。

合理运用经典诗句,提升作文的文采

作者开篇即写“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用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前句渲染悲凉的氛围,意在“无限”,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在作者眼中,点点滴滴的细雨温柔缠绵,如人的思绪与情思。面对秋雨中的长城,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感触良多。其后作者登临长城,怀古思今,引用诗词再现长城昨日的情景:“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构成排比的四个诗句分别出自:《战国策》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易县)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汉代蔡琰(文姬)《胡笳十八拍》:“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此时作者感情由凄凉转向悲壮,引用经典诗词表达此时的浓郁激烈的感情,与“今日”之长城形成对比。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的结尾部分,同时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在写完荷塘月色以后,调转笔端,由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长河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带入了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带到了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情境中,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同时,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得更加清晰。作者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开启了一场快乐的精神畅游。

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中有一处化用经典的语句:“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在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甚或‘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段化用经典的语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与文学品味。因此,合理地、创造性地引用经典,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是满分得分点之一。

引入历史文化知识,突出作文的内在底蕴

细细品读贾宝泉的《长城秋雨夕》一文,堪称传统文化入文的典范,似乎每一个句子都语出经典、言而有据。作者由长城写到长城的故名“紫塞”,追寻探问才知晓:晋代崔豹《古今注·都邑》有“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语。南朝鲍照《芜城赋》中有“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语。唐代罗邺《边将》有诗“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赚将》有“一声叱退黄河浪,两手推开紫塞烟”语。文中还引入了关于长城的民间历史文化:“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微风轻摇豆油灯焰,把亡故的帝王后妃、才子词人、离人思妇一起投影到我的心幕……”“流民”“孟姜”“戍边将士”正是长城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而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借长妈妈之口讲述了百草園中的传说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体会到作者对百草园的怀念和向往。李国文在《惜春小札》中写南方天气转暖之时用谚语“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而写到北方天气时则用“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体现作者惜春之情。而在《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中,作者羡慕那些书里知道的大师和他们的孩子,也是用历史事实说话:

鲁迅让他的儿子周海婴“完全的解放”“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梁启超对他的女儿说“未能立进大学有什么要紧”,说“天下事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梁培宽追忆父亲梁漱溟时说父亲的教育是“信任且开放式的”,有一次他考了59分,他拿着补考通知书给父亲看,父亲只一眼就还给儿子,那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作家毛志成对中学生写作曾提出要求:“中学生写文章要眼大。”历史实例的讲述,让我们看到该考生对作文题的理解能力与真实的语文综合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该考生的知识面与眼界、理解事物的深度与广度。只言片语即让我们看到了该考生文章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息,能很好地体现出该考生的文化素质,凸显出该考生的文化底蕴。

当然,贾宝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意蕴丰富、文化气息浓郁的散文,必定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当知传统文化入文不是朝夕之事,首先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要想写好文章须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因此我们平时要注重阅读与积累。在日常作文练笔的过程中,考生不妨有意识地将平时的积累加以运用,把传统文化引入作文中,使其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气息,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积淀,从而让传统文化在高中作文中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秋雨长城题目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关于题目的要求
守护长城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记得告别时秋雨淅沥
秋雨的自述
追根求源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