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7-06-05王俊锋

成才之路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创新

王俊锋

摘 要:创新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文章通过探讨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以培养出适应当代科技飞速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01-01

一、前言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传统的教育观,能够坚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经济发展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也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但是,目前的一些大学课堂还是依靠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还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师和教材,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没有能够充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坚持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要下定决心从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过渡到鲜明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从而真正实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成学生的学为中心;尽量从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只有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才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要充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的创造能力。人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因素对创造能力的影响往往比智力因素本身会大一些。因而,高校及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巨大作用。学生的个性特征越突出,他的创造能力可能就越强。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教师既要讲究共性又要不忘记个性。人才的培养会折射出社会的共同需求,可同时不能无视个性的存在,不然的话,就可能会缺少更多的独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有独创见解的学者以及有鲜明个性的高级科技人才。

(3)需要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和精心指导。因此,高校教師首先要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师心里有了创新的观念,才能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充分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逐渐形成创新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学识及学历和不断展开科学研究,来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学会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能够发现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引领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创新精神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水准,因此一定要发挥教师的先锋和表率作用。

(4)敢于大胆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底蕴,也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把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及时补充本学科最先进的知识,逐步扭转教学内容过于老化陈旧及其不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启发大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充分锻炼大学生独立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快速应对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注重现代化技术在发挥大学生创造性中的作用,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够在教学中适当及时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这些手段都可以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也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注意评价学生知识性内容的掌握,还要评价能够体现学生独特见解的内容。同时,评价要考虑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平时课堂的表现、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创造性的研究学习情况,以此来激励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和勇于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的教育必须创新,创新的教育必须建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将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个具体细节。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科技飞速发展需要的较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饶明如,钟莉华.新时期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2]杨福运,徐佩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0(04).

[3]朱晓东,戴悦.高校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0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