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工学结合现有问题的建议

2017-06-05胡名刚沈廷杰江瑞沈玉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现存问题工学结合

胡名刚 沈廷杰 江瑞 沈玉笛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随着工学结合热潮稳步向前发展。但工学结合执行和优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高职教育错误认知留存、整合环节把关不到位、校企双元表面化、校企资源共享难等。这里对其从参与角色——教育倡导者、教师、企业、学生——的角度,给出了相应参考性建议,希望能对高职类院校工学结合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工学结合;现存问题;高职院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90-03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迅速,现已从高等教育的大框架下探索出具有自身院校性质特色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职业教学的宗旨是仿效德国工学结合思想而来,科类专业更是趁着这股热潮大力发展:吸引了大量有志于职业教育的教师,壮大了执教队伍;培养了较上一个职业教育时期更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多方企业和公司提供了坚实而相对足量的人才储备;同时该类院校招生量增加也为普高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依附兴趣爱好择校选专业的机会。但是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出现了各种阻碍与问题,如高职教育错误认知留存、整合环节把关不到位等。一旦结合过程的任一环节或者相干人出现了问题,真正的校企合作就很难开展,甚至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校企双元表面化、企业磨合期无法着实缩短、校企资源和信息不对等使得毕业生学难以致用。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行文按照工学结合大背景过程化,整理出了各个环节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然后提供适当的建议,以供同类院校参考。

2.高职工学结合现存问题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大框架下的理念和原则,契合了社会实际需求,将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竞争力贯穿办学始终,职业导向性直接决定了办学成功性。而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了主体和关注焦点,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多方益处。比如,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巩固专业知识在自身认知中的印象;有效增加了责任心、自控力、判断力;提前与社会接触,加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被择优录取的概率。

在这样的理念和原则下,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融合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实训基地近几年受到多方推崇,也卓有成效,但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大背景下现存的一些错误认知;其次是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把握、把关程度不够;再次,校企双元表面化和企业资源共享难也是较为典型的问题。

2.1行业背景下现存的错误认知

行业背景下现存的错误认知源自教育方、企业、学生及其纽带关系。虽然现在职业教育运用工学结合思想后稳中求进,但是仍有不少教育方认为其教育放置应该下移到中等教育,该教育的实施与包含高职、专科、本科在内的大学高深教育相抵触和违背了。而企业方面对其实施过程,缺乏主动性,大多是政策下压之后,为了不在客观方面表现出与政策不一致,简单、边角化、不主动地去进行和接受一些高校、职校访问。其实企业想招收完全合乎岗位职能能力的学生就岗,但在工学结合的行业任务流程化上并不愿下力度,其结果无非就是每年专业招生量和近几年专业用工量大致一致情况下,用工荒程度越来越明显。学生接受、接收教育层面,学生其实还没有形成“大学是什么,要怎么度过”的认知,往往已经临近招工季、毕业季。但通常教育决策方的主观臆断,会将学生在找寻工作期间推置于一个完全迷茫的状态,因为学生们在校大多学的是所谓的、无连贯于行业、过度高度抽象的知识体系结构。真正的实用性知识,在步入社会岗位后,应当如何使用,可能教授课程的教师和教育规划者对其认识也不深刻。

虽然高职教育在逐渐以特有的工学结合方式发展,但是由于上述认知在教育界的存留量并不少,所以工学结合推广多年至今收效仍然是局部性的,大多高职院校仍然是套用原有的高深教育模式一板一眼的刻画着教育蓝图。

2.2环节整合问题

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基地建设为依托的校企融合式高职教育,无论怎样发展,最根本的框架环节都必须贯穿职教。而工學结合环节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环节:行业工作剖解,它是用工方需求初衷,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这个环节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岗位职能定位,它明确出一个岗位人员所需具备的完整的技能和知识;学习领域划分,将岗位职能衔接到教学环节的关键;工作过程流程化,它将行业背景下抽取的属于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按照固定或者相对稳定的模块过程化;典型工作任务,是抽取出工作过程流程化后的某一模块;教学场景设计,它是真实岗位内容到教学的仿真呈现,也是工学结合过程化的第二个关键点,其设计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职教成效;教学方法确定,根据场景设计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现有资源情况下,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教学评估与调整,是所有教学体系形成和优化巩固的必经环节。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环节1-5应该是由对应或者适应于某个专业的行业专家来执行,因为他们是这些环节最熟悉、最资深的人员。但这几个过程的实际实施,目前往往是职校教师通过到企业进修或挂职锻炼所舶来的不完整信息拼凑后作为支撑的。这样的方式整理出来的“行业工序”背景下培养出的学生,其实很难满足企业期望所需。而学校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求精”回来的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前提是需要企业高度的配合,校方、企业方真正的潜心讨论如何按照工学结合的步骤一步一步整合、分析、处理信息,并让每个工序案例与教学任务无缝对接。

环节6-8由教学规划、组织、实施方整合与设计是合理的,因为工学结合的后续步骤仅仅使用教学类方式方法和技巧就能完备的设计好,实际过程中也是这样操作的。但换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部分职校大力推行和实施工学结合到授课,却受益不高,维持时间不长,最后还是不得不直接回退到初始的“高深教育方式”。原因就在于步骤5到步骤的转化,很容易出现“失真现象”。假定前5个步骤都是由行业专家输出,步骤5到6的转化阶段也加入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那么当教学方抽象教学场景时,如果出现了偏离原始背景或者过度抽象导致原始背景失真,专家能够在关键点处指出,并合力整改方案,确保案例主旨不变化。

2.3校企双元表面化

现有高职类院校已有部分和企业签署了各种合作协议,希望是能促进双方良性、快速发展。但真正落到实处时,大多企业知识作为了职校实习阶段的候选者,同时定量的学生也减轻了企业地段岗位用工荒的问题。在整个学生实习周期里面,学生不必为另外找其他的实习单位难而苦恼,企业方也不必为难于在项目高峰期聘请太多的临时的社招人员人职,大大缓解了短期性用工难和大大降低了薪资支出。但就这一问题而言,虽然存在,但它如实地处理好了学校学生批量实习问题和企业临时性低端岗位用工问题,所以大多此类型的校企合作何以一直维持。而这种现象无疑使得签署并履行的协议实则对工学结合帮助不大,促成一种形式上的“校企双元化”。

2.4企业资源共享难

企业资源共享难是一个会持续很长时间的问题。企业会将不少行业流程上的信息列为行业机密,认为无法将这些信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呈现出来,往往这些信息才是工学结合到教育的关键,因此也就无法和教学深度融合。即使现在已经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和配套设施与课程,培养了不少相对更有社会实战经验和技能的学生,他们相对于没有受过此类训练和教育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但对于企业而言,这也还不是具备他们想要的员工的素质。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流程并没有体现在学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库里面。学生只是学到了企业边角化的技术。

3.分析与建议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受益方和相关人其实都应该一起参与问题的处理。他们分别是教育导向者、教师、企业、学生。那么针对现存的不同问题,不同涉及者的层面就形成了各自需要注意或者关注的地方。

3.1教育导向者

高职院校进行以工学结合形式实施职业教育,是作为主要的探索者和执行者。无论政策配套多么完善,周边人力物力如何到位,只要教育导向者(包含校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把握、把关没有做好,整个职业教育就难以良性发展。第一,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开设肯定不是为了拓展高深教育,它应该是对高深教育的补充,对社会实际需求的满足,对一个区域、甚至国家人才培养的完善。千万不能将工学思想简单理解成半工半读,下放给中职教育而置之不理。必须要主观上接受和认同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高职建立是为了应解社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用工难问题。第二,工学结合整合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上不再只是派送各个专业的精英教师“潜伏”到企业并“舶来”各种碎片性的行业流程,然后骈接为所需的“授课原料”。因为这些原料,无论怎样加工,都是难以体现出行业任务流程的精华,难以如实还原每个关键环节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能偏解、曲解重要流程点。而是通过制定一些倾向性政策,让高职院校和企业渗透性融合探讨、制定校企结合中工学结合方案。让每个方案工序中都有行业专家和教师的一线参与和探讨。第三,不能只图解决眼前的学生批量实习问题,而忽略了真正的职业教育初衷。假定上述几点能够稳扎稳打执行,学生也在前两学年尝到了“真正职业化教育”的甜头,但由于校方拥有的实训基地只是临时性的无关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其实就荒废了前两年职校所付出的努力。所以一定要确保实训基地和专业培养高度融合、无缝对接。但要指出的是,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绝不等同订单班培养方式下出炉的学生。因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在近一段时间行业通用的,即使放弃了就业于学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在别的企业或者单位也能良好的胜任适配岗位。第四,工学结合需要逐步深入化。目前的工学结合推广度足够了,但不够深入,或者很难切实落实。原因是部分高职在推行工学结合时,由于第1部分提到的多方阻力使得推行难以开展,不得不退回到原有的高深学问教育模式。其实,在此可以看出即使在一个高职院校内部全面推行它,时机也还不成熟。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各个学校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将自身当前最符合行业流程化条件、最容易改造成工学结合榜样的专业找到,并结合第2部分所有提到的建议,逐步打造更具特色的高职专业。切忌综合性打造工学结合专业。毕竟不是每所同类型的学校都有实力或者都适合综合化。比如,沿海地区的计算机职业化高级人才需求量大,内地相对少,而且职业化教育供给范围一般就是相邻城市或者省份,所以没有必要在内地高职院校内大量开设计算机专业。打造成功这样的专业后,再逐步改建其它适合改建的专业。需要指出的是,职校类并不是要将所有专业改造成工学结合的形式。原因在于工学结合在有的专业上适配度不高,尤其是倾向于通识类学科的专业。所以,保留特色,改造可调整的专业即可。第五,为教师提供与现有专业匹配度更高的挂职锻炼或者实践的机会。通常教师自己能够找到的官职锻炼场所,并非与所在专业对口度高。相对而言,教育导向者通过一定的政策性、商业方式,能够接触、获得的对口教师锻炼岗位更多,也更适合。

3.2教师

教师在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所有环节都是专家一手操刀完成,学生将会难于掌握和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和技能。毕竟,懂得教书育人的行业专家比例太小,大多只是对自己的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精深掌握,但并不懂得如何正确或者良好的传授给自学能力、理解力相对于社招人员较弱的学生族。而且他们也没有将行业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的技能。那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的地方首先是在各个环节和企业专家高度配合、探讨、把关。其次,无论是企业实践还是挂职锻炼,如果教育导向者能够提供足量的机会,教师不妨选取一些交叉学科、交叉专业的岗位。通过多元知识融合的岗位锻炼,教师能够将企业最新的、甚至是最前沿的信息潜移默化到学生思想中,学生也就能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倾向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有更浓厚的兴趣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度学习,而不是总在小范围内选取不到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再次,教师圈内还可以定期组织、共享一些行业流程化的内容来交流、学习和讨论。样可把各自在产学结合的前提下,教学上的长度榜样化,教学上的短处共同分析、处理掉。

3.3企业

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千万不能失去主观积极性。一旦失去了,用工荒会一直持续下去。他们是招工的主体,想要什么样的员工,他们可以第一时间给出答案。但不能只给答案,不提供必要的帮助。企业之间其实先进性在于关键技术的高深化、尖端性,并不在于各自公司的流程。企业将行业流程当做企业机密信息封装起来,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于职业化教育者而言,他们并不关注具体的企业前沿技术和方法,他们只想要行业在执行某个项目或者完成某个任务时,关键性环节通常有哪些、大致需要用什么类型的技术方法。只要长常用的技术方法已经能在现有的岗位上使得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任务就足够了。那么,能不能召集一些专家级人物研讨出一本适合部分职教专业的书籍呢?现在已经存在这样的书籍,难道不够用么?答案是可以研讨出,但不适用于任何时期。我们知道书籍也有时间效用性,以计算机为例,前几年还在大力发展笔记本、台式测试人员,但近期云推广后,并不能用测试原有终端的技术和流程来教学云的测试。毕竟,知识在更新,技术在更新,原有的尖端技术也在逐渐变化传统技术。所以这样的书籍需要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定期的更新换代。而这样的工作就需要行业专家和职教领域内资深的教师共同研制。所以,企业一定要为职业教育承担一份义务,主动做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相对的,如果职教能够在国内真正做好,其实也就省去或者大大减少用工企业磨合期的开支和人力了,这无疑也是为自身谋取福利的点。

而企业资源共享,只要不涉及未到期的专利性技术与知识,尽力而为的共享资源给教育方,教育方虽然看似是最大的收益者,但能更好的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又何尝不是企业宣传的大好时机呢?产品的宣传附带而出,同时还能在职校内发掘各种创收的新思想,找到部分新产品的雏形思想。

3.4学生

大多情況下,工学结合的过程很少涉及学生参与,这是欠妥的。学生不是产品,不是被打造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如果同一个磨具一万次压创,得到的工艺品确实都一个样,但同一个教师,无论怎样的教学一致,教出的学生都是各有特色的。学生应该从知识技能接受、接收者转化成创造者、索取者。如果在工学结合道路上,前三方只是单方面提供了最终的学习方案,但假设三方一致的意见可能本身就存在着适用性缺陷,那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大胆假设,假如我们能够提供两套可能适合学生的工学结合方案,根据学生的情况,一定能选出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方案。各方面时机、准备、整合、组织、实施都是最好的,仍有工学结合案例失败了。我们就要考虑这套方案是否真的适合这批学生。假定某高职是倾向工科的,但某年招生恰好大多数是文科调剂来的学生,如果沿用以前效果很好的方案,试想方案再好,效果又会能有多好呢?如果学生的不定因素能被机动性的考虑进人才培养方案,这可定也是一次教育上的优良变革。换句话说,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学生实际招收后再作一次全方面地评估和调整,虽然会花费人力财力,但是培养出更优异的人才这一口碑是值得的。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工学结合虽然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认知相对时间内存留、企业扶持力度不够、高深教育一直扎根高职类院校、结合环节把握把关不足、校企双元表面化、企业资源共享难等一系列问题,但如果教育导向者、教师、企业、学生能够共同参与高职工学结合的实施与优化,多关注本文指出的问题,多参考对应的建议,在后续的职业教育中,应该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现存问题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