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喜交集的《九日蓝田崔氏庄》

2017-06-05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蓝田杜诗茱萸

莫砺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被免去左拾遗之职,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左拾遗位居从八品上,品秩并不高,但其职责是“掌供奉讽谏”,有机会参与商议朝政,地位清要,杜甫对此相当看重。可惜杜甫秉性忠鲠,直言进谏,早在凤翔时就得罪了唐肃宗及其亲信。此时又因与房琯关系密切,故被贬外任。杜甫离开长安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从此终结了。所以他来到华州以后,心绪恶劣。正逢七月酷暑,蝇蝎扰人,文书堆案,诗人心烦意乱,直欲发狂大叫。总算熬到秋风送爽的季节,杜甫应邀来到前濮阳太守崔季重在蓝田的东山草堂共度重阳。良辰美景,贤主嘉宾,杜甫的心情为之一振,作《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愁強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中间两联历来受人注意。颔联显然是用晋代名士孟嘉的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桓)温宴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后代文人在关于重九的诗文中经常用此典故,唐人韩鄂在《岁时纪丽》中甚至把重九称为“授衣之月,落帽之辰”。南宋的刘克庄因而在《贺新郎·九日》一词中慨叹:“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杜诗也用此典,但其用法不同寻常。宋末方回赞扬此联“融化落帽事甚新”(《瀛奎律髓》卷一六),新在何处?正如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林谦之之评语:“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明人胡震亨对此联不以为然:“本一落帽事,添造一冠字作对,又翻案正冠云云,诗有如是使事者否?”(《杜诗通》卷三五)诗歌的艺术生命就在创新,前人未有“如是使事”,决非不能创新的理由。况且杜诗何尝仅是“添造一冠字作对”?一则“正冠”本是古人的行为准则,孔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孔门高足子路为了“君子死,冠不免”,乃至结缨而死(事见《左传·哀公十五年》)。二则杜诗明言“正冠”的原因是“羞将短发还吹帽”,自嘲自解,寓庄于谐,这样的用典,堪称灵活机动,推陈出新。

颈联写景,却非泛泛而写。蓝水,一名蓝谷水,乃汇聚白马谷水、勾牛谷水、围谷水、辋谷水、倾谷水等而成。玉山,即蓝田山,因山产美玉,又名玉山。蓝田本为山水幽绝之地,王维的辋川别墅就在此地,其《辋川集》诸诗被明人王鏊评为“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震泽长语》),就是对本地风光的生动刻画。崔氏东山草堂与王维的辋川别墅近在咫尺,杜甫同时所作的《崔氏东山草堂》诗中说“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可见他曾乘便前往访问王维而不遇。王维的《辋川集》中一连描写了二十个景点,是对蓝田风景分镜头的近距离细察。杜诗仅用一联,是对蓝田山水的全景式远眺。此联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表现出老杜的雄强笔力。蓝水汇聚众水,一路远来,一个“落”字,活画出其奔流倾泻之景象。玉山双峰并峙,直插云霄,一个“寒”字,不但点明时令,而且烘托出其孤高无邻、高处不胜寒之情状。此联不但刻画秋景之萧条,而且形容秋气之肃杀,这是重九时节特有的蓝田景象。诗人孤寂伤感的心情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斯人在斯时斯地所见的特殊秋景。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其情感波澜。明人董益评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尽怀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时雍则曰:“一起二语,意凡几折。三、四不胜伤感与时俯仰之情。……五、六雄高,气与寒山相敌。结语伤慨留连,味之不尽。”(《唐诗镜》)清人朱瀚则细析云:“时斥为司功,故悲秋叹老,不赴大僚宴而来山庄。三、四自相呼应,又分承初联。言老去则颠毛种种,羞复如孟嘉侍宴龙山而落参军之帽。礼云:‘君子不尽人之欢。主既留宾,宾宜尽欢。因笑谓座客,短发既不耐风吹,聊为我整冠,以便登临。记一时戏笑之语,风神溢目。次赋山庄景色,以起下文。……结言山水固应无恙,明年今日吾两人知谁强健?醉看茱萸,又未免悲从中来矣。……通篇不离悲秋意,尽欢至醉,特寄托耳!”(《杜诗七言律解意》卷一)诚如诸家所评,此诗忽悲忽喜,委曲周详地呈露了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态。首句即是“意凡几折”: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以来,悲秋便成为后代诗文的重要主题。况且杜甫此时年近半百,未老先衰,逢秋而悲,当然是意料中事。那又为何要“强自宽”呢?次句道出个中原由:时逢重九佳节,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诗则云:“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杜甫也不例外,况且他刚脱离“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的苦境(《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定会对秋高气爽的重九倍感兴致。诗人因得贤主人之邀请来此共度佳节,更需照顾主人之情绪,故决意尽欢方休。次联写登高:诗人未老先衰,短发萧疏,一年前就已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至此秋风萧瑟之时,联想到古人风吹帽落的故事,惟恐落帽而老态毕露,故笑请旁人相助“正冠”。仅是一个简单的举动,但诗人的复杂心态披露无遗。颈联写登高所见,景色壮丽,情绪也随之一振。然水落峰耸之秋景毕竟已呈寥落萧瑟之气,诗人孤独寂寥的感受也渗透其中。尾联写重九佩带茱萸之习俗,古人相信此举可以消除灾祸且求得长生。杜甫深感老境已至,况逢战乱频仍之时世,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故慨叹说今日宾主尽欢,焉知明年之重九谁还健在?末句之“看”字可作两解:方回认为是“仔细看茱萸”(《瀛奎律髓》卷一六),沈德潜认为“言把酒而看蓝水、玉山”(《唐诗别裁》卷一三),两解皆通,前者稍优。末句之句意也有两解:一是茱萸可增寿,故把于手中以祈此效;二是今日暂时欢会,一去恐难再得,务须倍加珍惜,故持茱萸于手中细细观看。从全诗来看,重九欢会之情景描写得面面俱到,惟妙惟肖,更主要的优点是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怀抒发得曲折周详,淋漓尽致。杜甫论诗,推崇波澜壮阔,此诗所蕴含的情感波澜抑扬起伏,变化莫测。在七言律诗的严整形式内能让思绪纵横自如地飞动腾骞,真可谓“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蓝田杜诗茱萸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怀念一枝茱萸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真词之“词中老杜”说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漫话茱萸
急躁的人
拎什么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