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革兰染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6-05杜泺漪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革兰染色教学法

杜泺漪

(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革兰染色教学中的应用

杜泺漪

(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目的 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革兰染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采用传统教学法的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的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级学生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革兰染色涂片效果好和染色效果好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革兰染色结果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革兰染色平均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可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项目教学法;革兰染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职

革兰染色是各细菌实验室经常使用而不可缺少的细菌检验技术之一[1-2],也是全国中职检验技能竞赛项目之一、高职检验专业操作考试项目之一。运用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纠错→考核”的方法,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笔者尝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引入中职医学检验技术的实训课堂,探讨其在革兰染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教学问题

每届学生学到革兰染色这一节时,都会出现以下问题:(1)G+菌误染为G-菌。(2)G-菌误染为G+菌。(3)半紫半红。(4)找不到菌。(5)很厚一片,看不出形态。

2 原因分析

2.1 准备阶段的原因

菌龄过长或过短。

2.2 实训阶段的原因

2.2.1 意识原因 学生对革兰染色的标准把握不准确,机械地跟着教师一步步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2.2 技术原因(1)涂片过厚或过薄:涂片过厚菌体过于密集,不易观察形态;涂片过薄含菌少寻找难。(2)忘记固定:染色时流水把菌膜冲走。(3)染色不均匀:染液未覆盖整个菌膜。(4)脱色不够或脱色过度。

2.2.3 教学方法的原因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目前实验教学大多以“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纠错→考核”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仅是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授课,教学过程死板,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更缺乏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3]。

2.2.4 时间原因 实训过程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实训时间较少,导致操作不熟练。

3 对象与方法

3.1 教学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中等职业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3级和2014级学生各50名,年龄16~17岁,初学革兰染色,教学课时相同。2013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用“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纠错→考核”这一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2014级为实验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在信息化手段、教学内容、实训方式及考核体系上进行大胆改革探索与实践。

3.2 方法

3.2.1 精选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以职业情境为导向、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践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并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为情境导入、计划决策、方案讨论、实施操作、成果展示、总结评价6个环节(见图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在项目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示教与反示教等微观教学法,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和“做”上,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全面实施教、学、做、考核一体化实验教学。该模式在课堂上创造职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僵化、呆板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4];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克服了以往学生“依样画葫芦”的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训练内容,缩短了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组织采用小组协作、组间比较等形式,既解决了以往学生“孤军奋战”,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组织协作能力[5]。

3.2.2 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1)标准化操作视频:小组学习时循环播放革兰染色标准化操作视频,学生分组讨论,把握革兰染色的标准,掌握革兰染色的精髓。(2)互动显微镜:实操时利用互动显微镜保存实验结果,成果汇报时直接调取图像进行汇报,同时教师选取几张学生镜下结果不佳的图像,让学生分析原因。与传统的显微镜相比,互动显微镜可以使镜下图像保存、共享与再现。(3)微格视频:实操时教师指导实验员利用相机选取典型不规范操作拍摄微格视频,成果汇报时播放微格视频,让学生“找茬”,分析不规范的地方。利用相机拍摄的微格视频虽然仅有短短的2~3分钟,但是有更加清晰、可以反复播放并随时停留在任何一个画面、可以截图等优点,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分析找出不规范处、主动探索最优操作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3.2.3 改进教学内容,攻克技术难点 针对在菌龄、涂片质量、脱色程度、染色均匀度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通过4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检索综述,找出了如下解决策略。

(1)菌龄:染色时选取“菌龄为22~25小时的大肠杆菌、菌龄为13~17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菌龄为18~24小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得到正确的染色结果”[6]。

(2)涂片质量:“取菌量一定要少(不多于1/3环),即灭菌的接种环轻触固体斜面菌苔,然后在载玻片的蒸馏水中充分涂布,从中央逐步向外围涂开,要尽量分散成稀而薄的圆形菌膜,直径约1~1.5 cm,厚度以肉眼见水稍显浑浊即可。”[7]“若发现载玻片上的菌液过于浑浊,则说明取菌太多,应加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并用吸水纸从边缘吸掉过多的菌液”[2]。

(3)脱色程度:“操作时应在载玻片下衬一白纸条作为背景,将乙醇脱色流液的颜色变化和脱色时间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判断脱色程度,当脱色二十多秒时应密切观察乙醇流液颜色,发现刚刚不出现紫色时即停止,马上用水冲掉乙醇。”[2]一般G+菌脱色时间30秒左右,G-菌脱色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60秒左右。

(4)染色均匀度:“在染色时,应将载玻片平放于染色架上且让染液覆盖整个菌膜,避免一部分菌染色而另一部分没染色。”[7]

3.2.4 改革实训方式,优化带教方法(1)各抒己见,分享成功经验。为解决遗忘固定这一步,笔者在成果汇报时请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分享成功经验,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在平时练习时让同组成员监督是否有固定这一步,逐渐养成习惯后就不会遗忘。(2)学生助教,优化带教方法。以实验组为单位挑选一定比例的在暑期见习时操作过,再经教师考核过关的学生担任学生助教。在全班练习时,这些学生助教就负责本组内其他学生的带教工作。考核时与教师同时监考(循环或交叉监考其他组成员),评分占一定比例,考核后负责将扣分原因反馈给被考核者。学生助教是对任课教师和实验带教教师带教实训的极大补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革兰染色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操作,由于多人同时操作,任课教师及实验带教教师无法兼顾,而这种补充带教的方式发挥了很大作用,效果明显。

3.2.5 完善考核体系,以技能促成长 革兰染色是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竞赛的项目之一,为配合我校技能竞赛,笔者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考核分3个阶段完成:(1)人人达标,比比谁先达标。将达标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占20%),前30名进入下一轮。(2)人人争优,比比谁更熟练。成绩前16名进入决赛。(3)优中选优,比比谁更规范。决赛时请校外专业评委一起参与评选,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选手作为参加全国中职检验技能竞赛备赛选手。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

3.3 评价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革兰染色过程、革兰染色结果正确率、革兰染色平均用时进行比较。

3.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过程评估(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过程评估[n(%)]

结果显示,实验组革兰染色涂片效果好和染色效果好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

4.2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结果正确率(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结果正确率[n(%)]

调查显示,实验组革兰染色结果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3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平均用时(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平均用时比较(±s,min)

表3 两组学生革兰染色平均用时比较(±s,min)

0 0组别平均用时12.60±3.15 11.14±2.29 8.24<0.01 0 0对照组实验组人数50 50 tP --0 0

表3显示,实验组革兰染色平均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5 讨论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把枯燥的“教”转变为有趣的“学”,把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习”,把记忆的“知”转变为拓展的“识”,把教学设计为边做、边学、边练、边考核的过程,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其教育目的就是实现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的直接对接。为此,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专业教学将以工作中的具体项目为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明显提高了学生革兰染色结果的正确率,使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大大提高,极大地缩短了操作用时,教学效果显著增强,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符合新时期中职微生物检验实训教学新要求,可借鉴推广。

[1]俞树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周爱灵,王晓琴,谢宗平.影响革兰氏染色的因素及常见错误结果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0(5):36-37.

[3]葛会美.高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5):87-88.

[4]魏德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2016(27):73-74.

[5]郑锐东,李训仕,杨培新,等.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在高职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77-181.

[6]洪庆华,迟杰,齐云,等.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原因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41-43.

[7]田广文,陈德育,杨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革兰氏染色三步法应用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58-59.■

G526.5

B

1671-1246(2017)10-0081-03

猜你喜欢

革兰染色教学法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