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绿色GDP的多维探讨

2017-06-05欧阳康刘启航赵泽林

江汉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欧阳康+刘启航+赵泽林

摘要:绿色GDP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在2006年前后达到高潮,此后陷入了近十年的沉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五位一体”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环保部提出重启绿色GDP研究。结合绿色GDP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推进我国绿色GDP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GDP;绿色GDP;绩效评估;核算体系;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教社科司函(2014)177号];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16ZZD046);教育部社科司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134-05

一、绿色GDP概念的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大核心指标,被誉为“20世纪西方经济学最伟大的发明”,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常都会通过GDP来衡量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问题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在GDP上予以呈现,人们越发认识到传统GDP核算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界、政府开始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建立一个能真实、科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算体系。对此,学界以及国际组织不断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绿色GDP概念。

1981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绿色核算”概念,试图通过有所拓展的国民账户来修正传统GDP指标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希望统计的数据是能够真实反映经济生产所提供的产出数量,以及是能够真正给国民带来福利的数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自此,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开始将环境和资源问题也列入发展战略研究中。199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同。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修正,并力求将传统GDP概念中存在的虚假部分排除掉,还原出一个能真实反映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绿色GDP”概念。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1993年给绿色GDP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绿色GDP即从现行的GDP中扣除掉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同年,联合国统计署在发布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即把经济活动中对环境的利用部分看作追加投入从原有的经济总量中扣除,这种经环境因素调整后的产出指标即生态国内产出(Environmental Domestic Product, EDP)。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原有的GDP核算模式未把资源与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甚至是把不良的物品和服务也包含在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而未来的绿色GDP核算应是一种绿化了的GDP,或者说是一种净值。

二、国外绿色GDP的主要成果

国外的绿色GDP理论研究在笔者看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传统的GDP核算体系中的项目的拓展;另一类是构建以经济与环境为关注重点的指标体系。前者是在GDP核算体系中引入新的维度,后者的研究则与现有的GDP核算体系是一种并行关系。

1. 对传统GDP核算体系的拓展

国外学者在对传统GDP核算体系进行拓展时存在着关注重点的差异。一些指标体系的关注重点是经济与环境,例如: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始了对绿色GDP的研究,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理论(Ecological Requirement Index, ERI),旨在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 National Welfare),这项指标把环境污染考虑在内,规定了政府在制定出每一项污染项目的允许标准后,应将超过了标准的项目所需的改善经费从传统GDP中扣除。“该指标也包含了自然资源损害和交通事故的成本,而没有考虑对家庭劳动的估价。”① 1987年莱依帕(Leipert)等提出要重视引起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张从净投资的核算中减去消耗掉的自然资源储备价值”②。也有一些学者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济与资源上,例如1989年卢佩托(Rober Repetoo)等提出的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指标体系的关注重点为经济与社会,例如在1990年由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戴利(Herman Daly)和科布(John B. 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此项指标在区分了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损益下,进一步衡量了社会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均、失业率等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医疗支出等不能算在经济增长之中。此项指标在1995年由美国非营利性无党派公共政策研究室(Redefining Progress)进行了修改,建立了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目前已经被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接受。1996年欧盟委员会开发出“欧洲环境压力指数”和“欧洲综合经济与环境指数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通过卫星账户的方式,使用实物化和货币化核算,从而反映人类活动与经济活动對环境的压力。另一些指标体系则是把经济、环境和社会都纳入考虑范围。例如托宾(James 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在1972年提出的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他们建议把城市污染等经济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DP中去除,加进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被忽视的经济活动。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环境署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原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的基础上用附属账户的形式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引入到了传统GDP核算体系中,从而形成了新的核算体系SEEA(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s),并于1994年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此后在2000年与2003年又进行了两次修改工作。与前两版相比,2003年版的SEEA更注重对实践应用成果的总结,并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拓展,对各部分具体核算进行了讨论。③ 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扩展的财富”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增加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囊括的内容,把自然、人力、社会资本也纳入到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④ 此外,世界银行还提出了“真实储蓄率”(Genuine Saving)指标概念,即从国内总储蓄中扣除掉人造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折旧。这一指标的提出,为人们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和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发展水平提供了一项更为有说服力的判断依据。国际“发展重新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于1995年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概念也与世界银行所提出的概念类似,都是希望能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经济福利,此项指标体系拓宽了原先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添加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账户。

2. 构建以经济与环境为关注重点的指标体系

国外除了上述对原有GDP核算体系进行拓展的研究,还有一些试图建立与现有GDP核算体系并行的体系的研究。例如: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等人在1996年提出的“生态足迹”度量指标(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指标旨在计算在人口、经济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多少的生产土地面积才能维持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被吸收。⑤ 1997年康斯坦萨(Constanza)和卢布琴科(Lubchenco)提出了“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该指标体系用于估算地球生物圈生态服务系统总价值。⑥

3. 运用绿色GDP理论开展测评

1989年卢佩托(Rober Repetoo)等选择印度尼西亚作为考察对象,计算了从1971年到1984年印度尼西亚排除掉了石油耗损、木材消耗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后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并非是7.1%,而仅有4.8%。1996年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等人在《国家生态足迹》中,通过生态足迹指标对52个国家和地区在1997年的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的结论令人不得不为地球的承载力堪忧——“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态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⑦。1997年,康斯坦萨(Constanza)和卢布琴科(Lubchenco)通过生态服务指标体系把全球的生态系统分为20个生物群落,接着把全球生态系统蕴含的生态服务功能分做17类,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生态服务系统所含的价值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于1990年实行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墨西哥政府将石油、土地、空气、水、土壤和森林等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计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⑧,并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所需的成本。而伴随SEEA体系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强烈反响,1991年至1996年美、日等国纷纷开始建立类似自然资源账户、净国民福利指标等适合本国国情的核算框架。其中,北欧国家在这方面是较早起步的。挪威是最早开始进行自然核算的国家,它把能源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污染排放、环境费用支出等都纳入统计模式。芬兰在借鉴了挪威的方式的基础上,也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芬兰的核算内容有三项,分别是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支出费用和空气排放。近年,欧盟在挪威和芬兰开展的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在SEEA框架基础上适用于欧盟成员的经济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将环境核算包含在内,被称为包括环境账户的国民核算矩阵(NAMEA)。印度尼西亚也于1996年初步完成了本国的核算矩阵建设以及1990—1993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账户的实例核算。史托克哈默(Stock hammer,1997)和汉密尔顿(Hamilton,1999)分别对澳大利亚过去40年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和真实发展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985年前澳大利亚的GDP和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相近,但此后国民福利出现了停滞现象,与GDP的持续增长呈现背离。1999年汉利(Hanley)等对苏格兰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别采用经环境调整后的净国内产值、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和真实发展指标以及真实储蓄等多种方式。⑨

可以看到国外对绿色GDP的研究既有对于传统的GDP核算体系进行的拓展,也有跳出传统GDP的核算体系重新构造一个新的体系。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關注绿色GDP,有些研究也得到推广。但有些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一,在传统的GDP核算框架下进行的拓展就必然会涉及到货币化核算的问题。所涉及到的项目,有些价格为估值,有些则难以确定市场价格,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就会打折扣。第二,跳出传统的GDP核算体系,重新建构的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其关注的重点侧重于量化经济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的经济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只关注到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并没有关注GDP的产出。同时,这些研究只是一个瞬时数据输出的结果,参考价值有限且不具有预测的功能。

三、国内绿色GDP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绿色GDP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不可取,因此国内也开始了对绿色GDP的研究。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World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WEDC)召开以后,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开始持续追踪国际上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使得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同步。

1. 国内对绿色GDP理论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行GDP核算体系的拓展方面,例如:自1988年起,李金昌等人展开的《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课题研究,着重探讨把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纳入到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可以应用的方法。1990—1999 年,北京大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关于绿色GDP理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1995年,雷明进行了《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矩阵及绿色GDP核算》的课题研究。2002年廖明球分析了在测算绿色GDP中,非生产经济资产耗减、非生产自然资产降级应如何测算,以及自然资产转为经济资产应如何测算。在2009年,廖明球则对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构想,通过把将绿色GDP指标测算和绿色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相结合,试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杨缅昆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中对绿色GDP核算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中结合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探讨了绿色GDP核算方式以及绿色GDP核算公式的构建。2002年,徐衡和李红继从社会经济统计的角度,论述了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耗损价值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列举了如何计算的实例。

2. 国内对绿色GDP的实践探索

国内对于绿色GDP理论的实践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1996年,北京大学通过运用“投入产出表”基本原理,对我国资源、经济、环境进行了绿色GDP核算,计算了1992年我国的绿色GDP,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耗损进行了初步研究。1999年得到关于“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研究成果。1998年,我国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这项研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合作项目,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2000年,北京社会科学院设计了一套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并且以1997年北京的环境质量、资源为对象,进行了GDP和绿色GDP的测算。1998年国家环保局和2001年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根据世界银行的“扩展的财富”概念分别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2001年国家统计局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工作,编制了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在内的“全国自然资源实物表”,并相继开展了“海洋资源实物量核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际支出核算”等多项核算工作,并在2006年开始实施万元GDP能耗、水耗等指标的公报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进行了相关重要课题研究,例如1990 年进行的《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及其计算方法》课题研究,在2003年与国家信息中心开展合作,进行了“建立國家中长期环境经济模拟系统以及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以及2004年“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和“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的研究。2004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联合启动了“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完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份报告。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河北、浙江、广东、四川等10个省市开展了绿色GDP试点工作。200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我国第一份成形的关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报告。此外,随着绿色GDP理论的发展,学界逐渐兴起了对某一县市或地区的绿色GDP核算应用的研究。

可以看到国内对于绿色GDP的研究,自从引入以来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GDP核算体系的拓展和利用投入产出表核算绿色GDP等方面。使用投入产出表核算绿色GDP为绿色GDP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国内的研究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无法避免货币化核算的缺陷。第二,投入产出分析法相对复杂。第三,国内后续的研究转向了对于小区域、小范围的探讨,缺乏对于宏观层面的关注。

四、以绩效评估推进我国绿色GDP研究

绿色GDP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在2006年前后达到高潮,此后陷入了近十年的沉寂。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五位一体”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环保部提出重启绿色GDP研究。结合绿色GDP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推进我国绿色GDP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现有绿色GDP研究的特点

纵观绿色GDP的研究历程,呈现出如下特点:(1)人类遭遇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绿色GDP研究的缘起。生态环境危机促使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进而对工业文明的评估指标GDP的缺陷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弥补这种缺陷,绿色GDP的概念才被逐渐明确下来。(2)国际组织在绿色GDP的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联合国相关机构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推进绿色GDP研究,积极与各国开展合作研究。特别是《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系列相关成果的发布,为绿色GDP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国家也都参考该体系开展了本国的绿色GDP核算实践。(3)发达国家比欠发达国家绿色GDP研究状况好。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其更多关注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对绿色GDP问题也有较高程度的关注。欠发达国家则陷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之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制约不具备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的条件,欠发达地区更多会选择忽视绿色GDP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差。(4)绿色GDP的研究缺乏跨学科视野。对于绿色GDP的研究,经济学侧重于如何科学核算某地区的绿色GDP数值,生态学侧重于如何全面呈现某地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学侧重于如何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给某地区居民带来的福利……不同的学科基于不同的视角都对绿色GDP问题有了很好的研究,但是也都还不够。对于绿色GDP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核算某地区的绿色GDP具体的数值、呈现某地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反映经济发展给某地区居民带来的福利,更是为了统筹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的研究是一把“标尺”,但其更应当成为一根“指挥棒”。

2. 基于绩效评估视角的我国绿色GDP研究

经过中西方学界近百年的探索之后,对于绿色GDP的科学内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所谓绿色GDP,即是从现行的GDP中扣除掉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而具体的算法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则提出了另一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绿色GDP算法:

GGDP=GDP-(自然的虚拟部分+人文的虚拟部分)

其中,自然的虚拟部分包括: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降低造成的损失,自然资源退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不均衡造成的损失,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性退化和生态系统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成本),资源稀缺引发的成本上升;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损失,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本等。人文虚拟部分包括: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损失、失业造成的损失、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人口增加所造成的损失、人口数量失控所造成的损失、管理与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等等。这似乎确实是一种非常完善的绿色GDP算法。然而,在实际测算中,这种绿色GDP又因无所不包从而无法得到真正实践,最终将绿色GDP陷于海市蜃楼之窠臼。

面对这样的困境,在我国绿色GDP的研究中引入绩效评估的视角是一条有价值的路径。绩效评估是一个考核考评办法,用于评价行为主体与评定任务之间的有关绩效信息。在我国绿色GDP的问题上,行为主体就是各级政府,评定的内容可以锁定当前GDP局限中的关键痛点,以及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损耗和生态资源损耗问题。各级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GDP历来都是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中之重,绿色GDP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考察指标在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考核中也应该具有同样的地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是绿色GDP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评价各级政府在这三方面的绩效能够客观反映该地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基于绩效评估视角的绿色GDP绩效评估所定义的算法可以确立为:绿色GDP=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境污染损耗-生态资源损耗

3. 本团队开展的湖北省绿色GDP绩效评估

笔者的研究团队从绩效评估的视角出发,基于上述的算法对湖北省绿色GDP进行了评价。根据现行的统计口径设计了绿色GDP绩效评估三级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关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生态资源三个方面,并分类细化到5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GDP增长中各种损耗的45个分行业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GDP增长中的各种损耗进行分行业的统计与评价,构建出绿色GDP绩效评估的“矩阵型”二维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了可以直接使用的10个统计与评价数据采集表单。通过查阅2008至2015年的《湖北统计年鉴》、湖北省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价格统计年鉴》、《中国物价年鉴》、国家发改委数据简报,以及我们对湖北省相关环保企业等参与经济运行的第三方直接调研数据。共收集到湖北省17个地区2008到2014年的41,8710个数据。我们同时评测了湖北省17个地区2008年到2014年的GDP、绿色GDP、人均GDP、人均绿色GDP、绿色发展指数五个维度的状况。相关结果见下表。

关于这个评测的更多详细结果请参阅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2016年湖北卷)》。通过引入绩效评估的视角,我们期望能够推进我国绿色GDP的研究,使绿色GDP真正成为一根科学有效的“指挥棒”,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向。

注释:

①⑦ 杨多贵、周志田:《“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第4期。

② 修瑞雪、吴钢、曾晓安、孙建国、于德永:《绿色GDP核算指标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7年第7期。

③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1993.

④ 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Monographs Series, 1997, 17, pp.24-34.

⑤ M. Wackernagel, W. E. Rees,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0, pp.3-24.

⑥ Jane Lubchenco, Entering the Century of Environment: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Science, Science,1998, 279, pp.491-497.

⑧ 齐援军:《国内外绿色GDP研究的总体进展》,《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8期。

⑨ N. Hanley, I. Moffatt, R. Faichney, M. Wilson,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A Time Series of Alternative Indicators for Scotl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8, pp.55-73.

作者簡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刘启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赵泽林,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