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地区物价指数变动的关联性

2017-06-05侯旭平

江汉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教育培训人力资本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物价也随之高涨,物价指数变动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渐拉大。地区物价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如果地区物价指数变动的幅度太大,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就会使人们产生消费恐惧心理,将会导致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其他物价稳定、生活安定的地区转移,引起本地区各种资源的匮乏,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产生恶性循环,同时还将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合理的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利于物价的稳定。

关键词:人力资本;物价指数;教育培训;消费水平;社会效应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自信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6YBA02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C015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17-08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是最有效的,也是对社会和企业最有用且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远不及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政府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只有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人力资本之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最先指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造成国民产出增加最主要原因。爱德华·丹尼森(1962)认为技术进步会大大地影响生产力,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的质量上,员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劳动的质量也越高。明瑟(1974)和贝克尔(1975)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微观分析的基础及作用问题,特别是固有理论中迁移者的选择问题。利夫哈瑞(1982)运用图形从迁移者角度出发说明迁移不是带来风险的行为,而是分散风险的方式。卢卡斯(1988)从微观方面对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进行讨论,并研究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之間的相互作用,指出人力资本的差异是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来源。巴罗(1991)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扩散和学习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结论被学术界广泛认可。A. Vienna, L. Pelkonen和S. Ylǒnen(1998)利用 Mankiw-Romer-Weil 模型,选取了芬兰大学专科生占雇员比例、大学本科生占雇员比例和教育水平指数三个人力资本度量指标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性。D. David, L. Croix和V. Vandenberghe(2003)分析了比利时各省份之间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状态,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率在各个省份间有差异,从而得出人力资本政策应该向报酬率高的地区倾斜的结论①。

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比较关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蔡昉(1996)认为不同的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同,劳动者表现的环境以及影响效率提高的环境也就不同,不同行业的劳动效率所能达到的最优点也就不一样。王金营(2002)等探讨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问题,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落后地区若要实现赶超,人力资本方面必须有所累积。蔡昉、都阳(2000)采用FGLS回归方法对1978—2000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量进行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拥有的初始秉赋非常显著地与增长率正相关,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林毅夫等(2004)对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关联作了一个实际考察,通过估量迁移速度对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反应弹性,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有效缩小地区差距的结论。王小鲁和樊纲(2004)认为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随劳动力数量的削减而提高,再者劳动力迁移还为中西部地域带回了巨额的资金,故劳动力迁移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异。周晓和朱农(2003)利用1989—1995年29个省的农村宏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教育及物价变动对农民收入有明显的影响。徐映梅、叶峰(2005)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出生数增长率②。学者们普遍发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很多实证研究都涉及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这个重要指标,特别是投资效率、区域差异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至关重要。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实证分析

1. 农村人力资本与物价指数的区域分类

农村人力资本在本文中主要是采用各地区农村就业人数2006年到2013年的变化来衡量,包括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就业人数;还采用了2001年到2012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数的变化数据。地区物价指数在本文中主要采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价格总指数多年的变化情况来研究。

根据国家权威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份或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2. SPSS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说明。本文以我国人力资本总指数变动的趋势,东、中、西部及东北的城鄉可支配收入,东、中、西部及东北的城乡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数,全国个体就业人数,东、中、西部及东北部个体就业人数为主要考察对象。这其中涉及到我国各种物价总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为了取得数据的时效性及更好的预测性,主要选择了2000年以后的数据,其中包括2005—2013年东、中、西部及东北的城乡可支配收入,2000—2012年城乡就业人数,2001—2012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数,2006—2013年各地区个体就业人数,最终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物价指数变动差异的相关关系。这些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2)数据分析。通过图1整体可知,1995年至2012年的价格指数没有多大波动,基本处于平缓状态,即中国整体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范围更为平稳,关系民生的物价更趋于合理化,究其原因,国家可能在政策上起到一定的帮扶和干预作用,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民生问题就是国家问题。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几乎所有的价格指数都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受国际大环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经济的萧条和复苏有着极大的关联。经济全球化的形态下,中国有实力、有权利和义务维护国际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稳定物价对国民的生活有重要的保障作用③。如今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亚太自贸区等战略都体现了我国对于全世界经济和平发展的贡献。

图2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基数100,经分析可知35年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等价格指数都在平稳有序上升,几乎翻了6倍,也就是说,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工业发展程度、商品经营状况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都在快速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有序地进行转移。

图3表明,1995—2012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国有单位平均工资、其他单位平均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涨幅基本一致,但是城镇集体平均工资增长有所减缓。因此,国家可以适当鼓励城镇集体单位提高工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的进程。1995年到2012年人们的平均工资翻了8倍多,在不到20年期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沿海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处于不同的水平,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缩小地区的贫富差距刻不容缓。

图4揭示出东、中、西部及东北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东部农村居民的收入最高,中部次之,东北第三,西部最低。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较中可知东部遥遥领先,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三者平衡,近几年的变化相差不大。贫穷的原因有千万种,而取得财富的方法几乎是相同的。东部之所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国家的政策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

从图5可以看出,2009年后东、中、西部及东北农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城市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也是在国家政策积极作用下形成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中部、西部以及东北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可支配收入在增长率上都大于东部,特别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着较高的增长,这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支持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均衡发展,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这些重大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助推器,积极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④。

2000—2012年,城乡总就业人数有小幅度上扬,但保持在7000万到8000万之间,没有太大变化。城镇就业人数在12年间由2000多万增加到近4000万,农村就业人数由近5000万减少到4000万。这些数字都表明了农村劳动力在不断地往城镇转移,城镇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特别是2008年以后。

从图6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增加净个体就业岗位1430.1万,其中城镇1166.1万,占81.5%,乡村264万,占18.5%;中部地区增加净个体就业岗位1147.1万,其中城镇918.2万,占80%,乡村228.9万,占20%;西部地区增加净个体就业岗位1130.1万,其中城镇715.3万,占63.3%,乡村414.8万,占36.7%;东北地区增加净个体就业岗位406.8万,其中城镇419.6万,占103.1%,乡村为-12.8万,占-3.1%。这些数据可以折射出东北的城镇化人口程度最高,东部和中部不相上下,但西部就相对较低。

(3)SPSS数据检验。在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常见的相关系数为Pearson相关系数、Kendall偏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的重要方法,相关程度的评价标准是:r>0.8时,高度相关;0.5

从表1可知,总体平均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国有单位平均工资这三者存在完全相关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国有单位平均工资、其他单位平均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存在高度相关性并且非常显著。结合图7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就业人员,同时也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国家全面、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有单位的就职人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城镇人员,因为一旦进入国有单位就职,大部分人员会在短期内进入城镇,并且转化为城镇人口。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会影响本地区的物价水平,进而在长期内促使本地区的物价指数的波动。当然,国家在宏观方面的调控在总体上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给予的平均工资指数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机构在获取真实有效数据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调研方式、调研地点、调研人群、调研结果的处理方法都会在最终的结果上有或大或少的影响。国家根据调研数据和发展战略会在某些方面进行政策的倾斜,这将极大地促进某些地区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⑤。

根据表2可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工业生產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两两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并且非常显著,这从一个侧面解释就是不管是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储藏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还是商品的价格波动和工业生产的投资与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生活,保持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维持物价的持续稳定和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地区物价指数变动的相互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作用在后工业时期将表现得更为明显,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与物价的上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1. 农村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会影响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和价值观,产生资本效应和劳动效应,通过投资家庭的购买力、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以及人们的劳动报酬间接地影响物价。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一个地区内人们的 环保意识也会提高,必将导致环保成本进而推高资源价格⑥;个人的投资使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逐年提高,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1)个人投资使得劳动力成本攀升,劳动效应引起地区物价上涨。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成本,引致物价指数变动幅度大。我国近几年的资源能源供给的约束程度逐渐被强化,尤其是传统的廉价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逐渐稀缺,对当前物价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不再愿意从事低工资且辛苦的工作,大家更倾向于高报酬且舒适的工作,使得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同时上升带来了物价上涨的压力。(2)人力资本投资产生资本效应,人们的需求层次上升从而影响物价指数。人力资本投资使人们有了可观的收入,改变了个人的消费观,通过消费对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影响物价指数的变动。人力资本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层次,使人们由生理需要上升到其他层次的需要,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不再停留在安全需要的层面,消费不再只是对食品的支出,增加了其他的消费,从而促进物价指数的上涨。

2.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效应来引致整个地区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主要的内部效应包括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的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内部效应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广泛的外部“溢出”效应⑦:(1)社会和个人增加对教育、培训等活动的需求。(2)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质量提高,增加国民的消费能力、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3)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也会带来收入效应。人力资本的积累使企业具有了软实力,具有了竞争力,员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 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地区的人力资源存量也逐步加大,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两种效应正好与政府的目标相吻合。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两个显著的效应,即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1)经济效应。经济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使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影响地区知识水平和科技力量,使城市产生竞争力,实现其经济效应。人力资本投资对地区城市的竞争力影响主要表现为:可以帮助城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地方科技创新,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人力资本投资为城市竞争提供动力,有利于政府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提高。而这些都会给地区带来经济效应,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2)社会效应。社会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来体现,存量高的人群的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人群,这种差距会造成一种示范效应,增强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另外则体现为社会整体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社会文明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前提,而个人之间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别是造成个人收入水平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力资本转变为个人收入要经过几次转变:把各种因素通过投资转换成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转化成实际生产能力;把实际生产能力转换为个人实际收入。因此,人力资本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会经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收入分配最终趋于平等,人力资本这种平等化的功能也是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成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但平等化的功能不会引起物价的盲目上涨⑧。

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政策建议

首先,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要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企业、个人和非政府组织投资为补充。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要加快落后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区域整体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优化微观人才环境,完善区域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引进的有效性;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构建良性的区域内人力资本流动机制;提高研发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力资本合理流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性的作用,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状况。企业必须站到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培训,企业可通过培训落实人心,形成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组织承诺。企业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人力资本投资可帮助员工提升职业素质,提高执行力素养,同时帮助企业建立强大的凝聚力,确保持续进步与创新的能力。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培训,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企业有必要不断创新,同时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供专家进行培训,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通过提高科技实力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⑨。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进行投资,根据市场对自己和孩子进行投资和培训,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的再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更为重要的已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

其次,优化各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实现地区物价指数的稳定增长。政府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地区物价水平变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强从个人、企业到政府的社会承受能力。国家要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法律保障,健全医疗保险制度,重视健康投资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以教育投资为主导,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多形式联动,创造良好环境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使其社会内部收益率不低于甚至高于发达地区,同时要改善对发达地区的投资结构,这样既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稳步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第三,加强偏远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使物价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从而为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形成良性循环。教育可以增强西部地区居民尤其是農民的科学意识、人口意识和环保意识,为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必要条件,使得更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再从城市带回新的思想和观念,带回资金和技术,从而反过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人力资本是宝贵的资源财富,而人力资本的创造与培养则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因此,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第四,各地区要保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均衡发展。由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此单纯地说哪一个更重要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一个更稀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按比例均衡发展,不可偏废,正如舒尔茨指出的“我们投入的资源之配置,应当符合包括全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机会之相对收益率的优先顺序”,即最终要使投入人力资本与投入物质资本最后一单位资源的收益一样,也就是说要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这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最大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严重不协调,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加大对西部人力物力的投资,促进经济贸易的繁荣,加快商品流通速度⑩。

第五,政府应根据每个省份农村的具体情况落实物价政策。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相应地提升我国地区发展能力,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财政支出,尤其要重点加强对本地区公共事务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活动的绩效。(1)对于食品和居住价格指数权重大的城市,要抑制这类价格的过快增长,实行强有力的房控政策来控制房价;(2)对于衣着价格指数波动大的城市来说,应完善服装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3)对于较发达的地区城市,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价格波动大,这时就可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4)加强对价格的监测、预测等工作,正确地利用价格信息引导市场预期,稳定企业的投资和居民消费,为保持CPI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注释:

① D. David, L. Croix and V. Vandenberghe, Human Capital as a Factor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 at the Regional Level, Preliminary Report, European Commission,

DG Employment and Social Affairs, The Case of Belgium, 2003, 5, pp.682-688.

② 徐映梅、叶峰:《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③ 唐任伍:《续写中国奇迹的机遇和有利因素》,《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

④ 郑卫星:《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国统计》2011年第12期。

⑤ 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⑥ 黄菁:《环境污染、人力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一个简单的模型》,《南方经济》2009年第4期。

⑦ 龙翠红、洪银兴:《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3期。

⑧ 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8期。

⑨ 蔡昉、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⑩ 王迅:《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侯旭平,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22。

(责任编辑 陈孝兵)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教育培训人力资本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