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朋辈辅导为抓手构建基层院系学业辅导体系

2017-06-05靳周耿晔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期

靳周+耿晔

摘要: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以开展学生朋辈学业辅导为目的,开展了“小导师微课堂”专项活动,活动以服务学生、锻炼自我、共同成长为宗旨,形成了以朋辈辅导为主体,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授课式辅导、一对一课程辅导、专题交流会三种形式,以及基础课程辅导、新生学业适应性辅导、学业困难学生帮扶、个性化学业发展指导四个模块的学业辅导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促进学风建设。

关键词:朋辈辅导;学业辅导体系;可再生能源学院

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北京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意见》,对北京高校学业辅导工作进行了部署。学业辅导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在借鉴以往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基础,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干预式”管理,构建了学业辅导工作长效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在学业辅导工作中厘清施行层次,明确把握不同对象、不同需求,不同年级和不同边界,做到了分类施教,分层执行,开展了“小导师微课堂”专项活动。

一、朋辈学业辅导工作的内涵

朋辈学业辅导在坚持以学生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及人文关怀与价值塑造相结合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强调具有相同背景或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一起分享经验、观念或行为技能,利用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学业辅导工作的优势,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朋辈学业辅导是学业辅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基层学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阵地和具体落实部门。在开展学业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在坚持立足实际、稳健推进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院系特色与学生特点,扎实开展学业辅导基础性工作,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高校要明确工作目标与工作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工作的具体开展

1.工作思路

学业辅导不仅要帮助学困生找方法,还要为学业优秀的学生搭建平台,形成学生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学业发展与思想成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为此,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原则,搭建以“小导师微课堂”活动为依托的学业辅导体系,并着力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帮扶学困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二是通过构建“杰出学子辅导体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懂得敬业奉献、友善友爱,变得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助力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主要做法

(1)制度先行、师生配合、结合实际、满足需求

为切实加强学业辅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要积极联系并促成与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研讨,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表现情况与作业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课上、课下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出提高成绩、调整状态的有效方法;同时在学生中广泛调研,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业及其相关领域的需求。学院经过讨论与调研,制订了学业辅导计划和可再生能源学院15级学业辅导员考评细则。

(2)“小导师微课堂”

“小导师微课堂”活动以朋辈辅导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锻炼自我和共同成长为宗旨,依托朋辈辅导在年龄、知识结构、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在学院大二到研究生各年级中选拔学有余力、品学兼优且能够在学习态度、人生目标、专业认知以及大学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学生作为“小导师”,为大一、大二的学困生提供基础课程的授课辅导及答疑服务,与各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的交流讨论。“小导师微课堂”活动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学院15级学生中开展,由24名学生组成4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一门课程的讲授和辅导。

3.构建讲师团长效运行机制

(1)“小导师”的选拔、管理与考核

“小导师”的选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及教师推荐两种形式,学生通过面试、试讲等环节的层层选拔后方可成为导师团队的一员。小导师团队设团长1名,根据所讲授科目设置不同的团队,各子团队设分团长,分团长负责课程内容设定、授课人员安排、小测验等具体工作的开展。学院根据参加辅导学生的考试成绩、每位“小导师”的辅导记录手册以及参加辅导学生的匿名评价情况,对“小导师”进行综合考核,并评选出优秀“小导师”。

(2)授课质量的保证

学校为每门课程配备了顾问导师,一般由该科目资深授课教师担任,负责对学生讲师进行授课方法的指导训练、辅导答疑,对授课内容进行把关;“小导师”要按时集体备课,定期举行经验交流活动。

(3)课堂管理

微课堂实行开放课堂的模式。对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辅导,一般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每班人数不超过10人,以学困生为主。创新创业兴趣课堂同样实行开放课堂的模式。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参加交流研讨。听课学生需要签到,这样“小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统计、分析课程通过率和辅导效果。

(4)辅导形式

“小导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开展不同形式的辅导,其中针对大一、大二学困生的基础课程辅导可由习题辅导、学困生一对一单独辅导和答疑辅导构成。习题辅导是指“小导师”以课本课后习题、课程作业和历年试题为基础,通过对重点题型的梳理和对基础课程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以课堂测验的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困生一对一单独辅导是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小导师”随时接受学生的预约,并根据其基礎课程的薄弱环节单独安排课程,进行一对一辅导,以充分满足学困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每位“小导师”需要对本组内的学困生建立详细的辅导纪录,并提供个案分析。答疑辅导包括固定值班答疑辅导与线上答疑辅导两种形式。固定值班答疑辅导是指对“小导师”进行排班,“小导师”在固定时间内前往学院的学业辅导中心值班答疑。学院公布每门课程的值班答疑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到学业辅导中心咨询答疑。线上答疑辅导是基于学生手机使用率较高的特点,在微信平台上设立答疑板块,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小导师”把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解题方法思路等内容公布在微信平台上,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面向各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讨论活动,主要由学院成立的就业、创业协会负责具体的活动开展工作。协会定期征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话题,开展专项课程培训或话题研讨会。目前,我院协会已成功开展了建模与竞赛专项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专项培训课程、可再生能源概述专题研讨会等活动。

三、主要成效

1.学困生的成绩均有所提升,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通过对每学期末的学生成绩与学业辅导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参加学困生基础课程辅导的学生成绩均有明显提升,经过辅导绝大部分学生顺利通过了考试。以2015-2016学年下学期为例,辅导班中1/3左右的学生成绩集中在60~69分之间,这说明辅导班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2.促进了学院的学风建设

多种辅导形式与朋辈辅导的亲和力,使学生积极融入集体,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良好学风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关键所在。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亲历者和建设者。每一名学生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互为主体,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3.学业辅导体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小导师团”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教育方式。学生讲师钱锐锋的体会是,当顺利通过考试的学生兴奋地对自己表达感谢时,心里充满了幸福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正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4.学业朋辈辅导蔚然成风

“小导师团”历经一年的成长积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师生的充分肯定,目前已成为学业辅导工作的有力抓手,发展为学生相互帮助、锻炼成长的平台以及展示优良学风的一面旗帜。在当前高校学业发展背景下,高校基层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大学生讲师团学业辅导活动,有利于打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强大育人平台;有利于提升学业辅导成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新娟,卜春梅,张兵仿,戚坚军.立足根本抓住关键深入推进大学生学业辅导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4(12):11-13.

[2]常彪.基层院系学业辅导模式构建——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6(Z1):66-67.

[3]王云海,滕云,童德毅.朋辈教育视角下的学业辅导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4(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