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研究现状及最新趋势综述

2017-06-05靳晟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期

靳晟

摘要:会话分析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来源于美国的民俗方法学,旨在确定社会交际过程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的行为的构建原则和系统。本文在总结会话分析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梳理了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多模态会话分析的研究现状和转写方法,以期对国内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俗方法学;会话分析;多模态会话分析

一、会话分析的发展

会话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但人们对会话的科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社会学家Harold Garfinkel提出了以日常活动中的常识性推理和实用理论为研究内容的民俗方法学(代树兰,2015)。民俗方法学主要研究普通社会成员赖以理解、生活和行动的常识、程序和方法(Heritage,1984)。Sacks,Schegloff等人发展了Garfinkel的学术思想,并将之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因此,会话分析的全称其实是“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或“民俗方法学渊源的会话分析”,以下简称“会话分析”。民俗方法学研究会话的最终目的是确定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的行为的构建原则和系统(段丽杰,2011)。目前,会话分析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分支学科,其不仅研究课题内涵丰富,而且在方法论上也不断创新,论著十分丰富,已成为当今语言学口语研究领域最受瞩目的学派之一。

近年来,国际上会话分析领域的方法论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德国会话分析学者将人类学田野研究与会话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及多模态会话分析这一新的研究趋势。

二、研究现状

会话分析的最初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语料,如日常聊天、交谈,而许多其他类型的会话被排除在外(Kallmeyer&Schütze, 1976)。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机构会话。Kallmeyer(1976)认为,会话分析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在真实社会交际场景中自然发生的篇章”,如医患对话、课堂交际、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等等。

根据研究角度和目的的不同,会话分析研究可以分为语言现象、语言的社会性以及语言的策略进程三个方面(段丽杰,温仁百,2008)。首先,会话分析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会话材料中的语言表象,涉及话轮转换机制、会话结构、韵律、声调、省略、感叹词等;其次,会话分析从诞生之初就与社会学、人类学密不可分,并继承了社会学的研究特点,因此研究结果也应用于社会学当中。例如,从社会群体和社会环境的角度,研究自我认同、归属、民族、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成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会话分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会话策略、会话风格、会话模式、会话修辞的研究贯穿于会话分析的始终,例如再述、强调、对立在会话过程中的作用(Kallmeyer,1996)。

德国民俗方法学会话分析学者(Kallmeyer,2005;Deppermann,2008)主張,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会话,即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取真实语料,研究者以参与式观察者的身份参与研究。会话分析与人类学田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主要由收集语料、组织加工语料、经验性范例和检验视角四个阶段组成(Kallmeyer, 2005)。

我国语言学界对会话分析的探索大多在话语分析的框架下进行(钱敏汝,2001)。20世纪90年代起,部分中国的会话分析学者将会话分析引入国内(李悦娥&范宏雅,2002;刘虹,2004;刘运同,2007;于国栋,2008;段丽杰,2011;王立非&李琳,2015),他们作为中国会话分析学者的代表在该领域作出了贡献。国内的会话分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会话修正、话轮转换、话语标记、身份、成员类别分析、会话模式及策略等方面。

三、会话分析的新趋势:多模态会话分析

迄今为止,会话分析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会话的序列分析。但是,以序列分析为基础的会话分析方法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Schmitt(2007)指出,会话分析方法将互动事件仅仅当作语言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以音频材料为分析语料,忽略了会话参与者往往使用多种互动方式完成交际的情况。

近年来,会话分析的多模态视角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会话分析领域的学者就曾关注过视频材料,并对其中的非语言模态进行了研究。Sacks&Schegloff(2002)研究了手势语分析的内容,其基础是二人于1975年撰写的一篇文章。Goodwin(1980;1981)关于注视、身势语的研究指出了它们对社会互动、话轮转换和话轮构建的重要作用。Christian Heath被认为是第一位对多模态会话分析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研究了医患视频、地铁监控室视频、美术馆视频等不同场景的互动,用会话分析方法呈现了语言细节的优势,并结合了对非语言因素的分析。

Deppermann与Schmitt(2007)共同提出了“协同”概念,即互动中存在同时发生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表达模态。对于会话整体来说,每种模态都同样重要,它们相互协同构成互动的整体。“协同”要求会话参与者在互动中从时间性、空间性、多模态性等方面协同交际资源,包括声音、手势、表情、眼神、姿势、肢体动作、空间位置、身体移动等可用的交际模态。协同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人际间协同和自我协同(Deppermann&Schmitt,2007;Stukenbrock,2009;Deppermann,2014)。人际间协同是指所有会话参与者在会话进程中需要理解他人的意图,并对他人作出回应;自我协同是指每个会话参与者,协同自身可支配的多种形式的表达模态。在一般情况下,自我协同是在人际间协同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每个会话参与者首要的交际目的是使交际对象能够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自我协同则服务于人际间协同的交际导向。Mondada(2007;2011;2014)将研究进一步深化,其以会话的序列性分析为基础,结合多模态的同时性因素,研究了互动空间、肢体动作、视觉信息等非语言因素是如何影响会话开始、话轮生成和话轮转换的。

目前,中國的会话分析学者尚没有开展系统的多模态会话研究。已有的多模态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分析领域。例如,张德禄(2009)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并对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应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与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相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也被应用于媒体语篇分析(代树兰,2015)、即席话语研究(张佐成&邢建玉&王彦等,2014)和外语教学(顾曰国,2007;张德禄&李玉香,2012)等领域中。

在语料的选择上,多模态会话分析有别于传统的会话分析。多模态会话分析选取视频为研究语料,其基础是对语料中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分别进行转写。首先,语言模态转写可以沿用上文中论述的传统会话分析方法中的转写方法,从而完成对序列性特征的描写;其次,会话参与者运用的非语言模态都有可观察到的过程,例如某个动作的起点、持续和结束,因此可以分别进行描述。在结合研究问题和分析内容的基础上,除了语言之外,将非语言模态的过程进行如实记载,选择语料中影响理解的关键位置进行截图并在话轮序列中呈现出来,可以完成对同时性特征的描写,将时间性、空间性、多模态性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多模态文本之中。因此,多模态转写既是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又是分析的一部分。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的起源、发展、方法论以及最新研究趋势,尤其是德国会话分析学家将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与会话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及其具体实施步骤。随着会话分析音频语料逐渐被视频语料取代,多模态的前沿研究方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梳理了多模态会话分析的研究现状和转写方法,以期对国内的会话分析研究提供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电视访谈的多模态话语特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2]段丽杰,温仁百.德国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4):27-31.

[3]段丽杰.德国企业新闻发布会的会话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5]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8]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王立非,李琳.会话分析的国际研究进展:考察与分析(2008-2012)[J].外国语,2015(1):72-81.

[10]于国栋.会话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6-32.

[12]张德禄,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39-43.

[13]张佐成,邢建玉,王彦,等.多模态即席话语研究[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14]Deppermann, Arnulf&Schmitt, Reinhold. Koordination. Zur Begründung eines neuen Forschungsgegenstandes[A]. In:Schmitt, Reinhold(Hg.): Koordination. Analysen zur multimodalen Interaktion[C]. Tübingen: Narr, 2007: 15-54.

[15]Deppermann, Arnulf. Gesprche analysieren. Eine Einführung in konversationsanalytische Methoden[M]. Wiesbaden: Springer, 2008.

[16]Deppermann, Arnulf. Multi-modal par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joint projects: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coordination of paramedics in emergency drills[A]. In: Haddington, Pentti&Keisanen, Tiina& Mondada, Lorenza&Nevile, Maurice(Hrsg.): Multiactivity in social interaction: Beyond multitasking[C]. Amsterdam: Benjamins, 2014: 247-281.

[17]Goodwin, Charles. Restarts, pause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mutual gaze at turn-beginning[J]. Sociological Inquiry, 2007, 50(3-4): 272-302.

[18]Goodwin, Charles. Conversational Organization.Interaction between Speakers and Hearer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

[19]Heritage, John. Garfinkel and Ethnomethodolog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20]Kallmeyer, Werner&Schütze, Fritz: Konversationsanalyse[J]. Studium Linguistik, 1976.

[21]Kallmeyer, Werner. (Hrsg.): Gesprchsrhetorik. Rhetorische Verfahren im Gesprchsprozeβ[C]. Tübingen: Narr, 1996.

[22]Kallmeyer, Werner. Konversationsanalytische Beschreibung[A]. In: Ammon, Ulrich/Dittmar, Norbert/Mattheier, Klaus J/Trudgill, Peter. (Hrsg.): Soziolinguistik[C].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5: 1212-1225.

[23]Mondada, Lorenza. Interaktionsraum und Koordinierung[A]. In: Schmitt, Reinhold(Hg.): Koordination.Analysen zur multimodalen Interaktion[C]. Tübingen: Narr, 2007: 55-93.

[24]Mondada, Lorenza. Understanding as an embodied, situated and sequential achievement in interaction[J]. Fuel & Energy Abstracts, 2011, 43(2): 542-552.

[25]Mondada, Lorenza. The local constitution of multimodal resourc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4, 65(1): 137-156.

[26]Sacks, Harvey&Schegloff, Emanuel. Home position[J]. Gesture, 2002, volume2: 133-146.

[27]Schmitt, Reinhold&Deppermann, Arnulf. Monitoring und Koordination als Voraussetzungen der multimodalen Konstitution von Interaktionsrumen[A]. In: Schmitt, Reinhold(Hg.): Koordination. Analysen zur multimodalen Interaktion[C]. Tübingen: Narr, 2007: 95-128.

[28]Stukenbrock, Anja. Referenz durch Zeigen. Zur Theorie der Deixis[J]. Deutsche Sprache, 2009(37): 28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