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白带检验及感染率动态研究
2017-06-05王欣
王 欣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南 长沙 410004)
滴虫、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白带检验及感染率动态研究
王 欣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南 长沙 410004)
目的探讨滴虫以及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白带检验和感染动态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2275例女性为研究样本。对其滴虫、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白带检验及感染率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探究。结果在所有体检者中,滴虫感染者共计903例,占总数的7.36%,真菌感染者1068例,占总比的 8.70%,滴虫性阴道炎感染者罹患人数显著少于真菌性阴道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虫性阴道炎白细胞+/HP占总比例的92.7%,真菌性阴道炎白细胞+/HP占总比例的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带检测可精准的显示出滴虫/真菌阴道炎,最近几年,上述两种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引起患者与医生的高度重视。
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白带;感染率;动态变化
阴道有着自然防御的效果,在正常情况下,其可以抵御病原菌的侵入[1]。但值得说明的是,若这种天然性防御功能被破坏,病原菌就会入侵到患者阴道中,进而引发炎症。就病理分型上来看,阴道炎也被分成真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等。最近几年,上述两种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使用有效方式,对上述疾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全面探析滴虫、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白带检验及感染率动态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2275例女性为研究样本。年龄18.2~66.3岁,平均年龄(35.8±1.8)岁。受试者自愿接受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受试者入院后,实施白带常规检查,详细为:在体检前一天,叮嘱受试者禁止性生活[2]。不得过度清洗阴道。在检查当天,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使用棉签,对受检者的阴道后穹窿或者子宫颈蘸取少许分泌物。完成后在第一时间放入到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提前做好保温工作)。后混匀重悬。完毕后在第一时间送往检验科。待检验科人员收到样本之后,第一时间制作涂片,应用10%的氢氧化钾涂片镜检,可检出65%~85%的真菌菌丝和真菌孢子,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真菌孢子或真菌菌丝,判定为真菌感染。高倍显微镜下,若发现白带滴虫虫体借助鞭毛作摆动运动,以波动膜的波动作旋转运动,就可以诊断为滴虫感染。
1.3 观察指标
统计真菌和滴虫阴道炎的感染例数和动态变化详情,全面探究受试者的白带检验结果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013~2016年真菌/滴虫性阴道炎感染详情
在所有体检者中,滴虫感染者共计 1057例,占总数的7.07%.真菌感染者 1249例,占总数的8.36%.滴虫性阴道炎者罹患人数显著少于真菌性阴道炎者。该调查区间内,真菌性阴道炎疾病的感染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
表1 2013~2016年真菌/滴虫性阴道炎感染详情 [n(%)]
2.2 白带检查结果详情
滴虫性阴道炎者的白细胞+/HP占总比例的 92.70%。真菌性阴道炎白细胞+/HP占总比例的0.84%(P<0.05)。见表2。
表2 真菌性与滴虫性阴道炎者白带检查结果详情 [n(%)]
3 讨 论
滴虫与真菌性阴道炎为常见疾病。最近几年,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微妙变化,不洁性行为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这是引致滴虫/真菌性阴道炎发生的重要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率显著上升,因卫生器具的公用而引致的交叉感染,也是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因素[3]。本次实验全面探析了两种阴道炎白带检测结果以及感染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证实,真菌性阴道炎从2013年的7.18%,上升至2016年的10.27%。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从5.97%上升至8.99 %。
值得说明的是,真菌和滴虫性阴道炎主要因性传播引致,其和HIV病毒感染存在一定关联性。患者炎性部位溃烂明显,其内部存在大量炎性渗出物质,病患阴道分泌物会提升HIV排放量。所以说,必须将真菌与滴虫性阴道炎发生率逐年上升的趋势重视起来,拒绝不洁性行为,在最大程度上预防上述两种疾病发生。
[1] 赵万英,骆世琼.女性阴道炎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3562-3564.
[2] 娄颖毅. 不同药物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5,2):144.
[3] 代瑞花,李翠兰. l284例阴道分泌物检查的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s2):67-68.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711.31
B
ISSN.2095-8242.2017.001.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