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2017-06-05王衍榛
王衍榛
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王衍榛
目的 以全民健身为新常态立足点,探讨社区体育文化结构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法等研究方法,对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较强,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体育组织建设趋于完善;体育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逐步提高。结论 社区体育指导员严重欠缺,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有待提高,培训途径的科学化、规范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全民健身;新常态;城市社区;体育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生活小康。而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所应具有的正确理想信念、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完善[1]。本研究在调查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以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为理论基础,从社区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提出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去构建和谐社区的体育文化。通过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使社区居民具有充足的体育健身场所,丰富的科学健身指导,并掌握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形成具有自主参与健身意识的全民健身新常态。以此实现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化,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社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模式。
1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常态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和城市居民进行咨询、访谈,确定研究的内容和制定问卷。考虑不同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从河南省5个不同城市的20个社区随机抽取了1 0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期间共发放、回收问卷1 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33份。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于20天后对河南省4个城市社区的200名居民进行问卷再测,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的信度检验相关系数R=0.826,P<0.01,表明调查内容信度良好。研究还应用田野法,对相关城市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实地考察,充分掌握实际的数据资料。
1.1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常态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见表1):居民在余暇时间生活安排前6位的是:家务劳动、体育运动、看电视、打牌聊天、上街购物、专业学习、看报刊杂志,分别占22.8%、22.6%、22%、19.3%、17.4%、16.3%、13.8%。城市居民对余暇时间的支配方式中,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排在第二位,在男性居民的余暇时间中,体育运动占第一位(21.6%),表明城市居民体育参与意识较强。对于女性居民来说,家务劳动占据第一位(37.8%)。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影响,繁琐的家务劳动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女性居民的身上,而男性公民,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以外,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加之各种“文明病”的出现,男性居民有更多的余暇时间去参与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性别的歧视也在逐步的缩小,女性就业的机会也在逐步的增大。女性居民也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在担负家中大部分家务和从事职业工作之余,主动去进行体育参与,来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表1 居民余暇时间的生活安排调查表(多选)(n=833)
看电视、打牌聊天分别排在第 3位 (22%)、第 4位(19.3%),这主要与以电视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的普及其信息传播的特点有关。另外,居民每天看报刊杂志和收听广播的兴趣大体同收看电视类似,除获得信息外,主要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大众传媒和看报刊杂志占去了较多的余暇时间。可以说,把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居民余暇时间活动的基本特征。
1.2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1.2.1 社区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认同度
体育设施的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2]。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我国全民健身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调查显示有59.8%居民认为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另外场地设施的损坏以及适用性都是居民认为不够完善的地方。可以看出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仍然是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健身供给之间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国家还要不断加大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同需求[3]。
1.2.2 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对20个社区调查显示,只有4.4%的社区经常举办有关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讲座。居民通过社区宣传专栏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占32.5%,通过社区运动会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占14.5%,还有41%的社区从来没有举办过体育相关讲座和活动。可见,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相对来说较少,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这和一些社区多重视对大型运动竞赛、表演的投入与安排,追求轰动效应,轻视对居民日常性体育锻炼的支持与扶助,缺乏实效性。在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好的社区中,开展有秧歌队、体育表演、家庭趣味运动会和综合性运动会为主要内容,说明现在的社区体育活动从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由单一的体育竞赛向多种形式的群体娱乐活动转变。但在街道文体部门组织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几乎没有举办过“婆媳运动会”、“妯娌同步跑”等等这些可以增进家庭和谐的体育活动。
1.2.3 社区体育指导与人才服务体系情况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这就必须要求有大批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到社区进行体育服务工作。从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来看,社区体育服务项目虽然比以往有所增加,但是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服务的需求[4]。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9.4%的居民认为有相关的组织和人员去指导居民的体育锻炼。这说明社区内的体育服务配套设施仍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内容重视锻炼方法的推广,轻视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轻视运动处方的指导;重视外在动作的评价,轻视内在体质的监测,缺乏科学性。访谈中,许多居民都没有听说过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称号,他们只知道这些负责人是教练,教他们如何进行锻炼,这也在潜意识中削弱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监督作用。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机制,导致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率比较低,对社区体育锻炼者指导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体大部分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
在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的辅导站的实地考察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能够使居民从中受益。居民对于他们也有较高的认同度。对于“是否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这一问题的回答,26.8%的居民持非常需要的态度,52.8%的居民认为需要,19.5%的居民认为一般,认为不需要的居民只有0.8%。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对居民的科学健身还是有较大帮助的,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以上调查说明: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较强,参与体育活动将成为他们生活的新常态;政府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有所提高但仍需要加大;社区的体育设施不足和不够完善;相关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较少,体育活动单调、宣传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较少,居民体育指导尚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社区体育组织及相关制度的建设还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
2 和谐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构建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力,而诱发人们动机的主要因素缘于人自身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有着内在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影响因素,当人们意识到一事物对自己的发展有力的话,才会产生自觉的行为。所以要以提高全民健身的普及度,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前提[5]。为此,应在全社会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3个层面(见图1)去构建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吸引人们能够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
图1 社区体育文化构建图
2.3.1 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系统的规划社区体育场地,以使不同的人群在社区中能够寻找到体育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各级政府要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之中。明确新建小区开发商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责任,并制定严格的监督规范措施。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拨专项经费,采取委托管理制、俱乐部制、政府引导制等形式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要围绕着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构建和谐城市的基本原则,在社区范围内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体育竞赛与展示活动。体育竞赛与展示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而且具有一定的时尚促动作用,吸收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运动中来。体育生活化是指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现体育健身活动进家庭,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是一种最积极、最有益和最愉快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要通过政府补贴和积极鼓励等措施,使体育进入家庭,并使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两件健身器材和一两项适合家庭成员健身项目。通过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使社区居民具有充足的体育健身场所,丰富的科学健身指导,并掌握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形成具有自主参与健身意识的全民健身新常态。
3 结论
2.3.2 完善社区体育组织及制度建设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意识,真正把社区体育纳入议事日程。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领导要转变观念,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各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使那些体育硬件设施和活动开展不达标的小区难以评为“文明小区”。制度奖励办法,充分运用激励机制,逐步完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保证社区体育工作和谐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体育人、财、物的管理,使社区体育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加强政府对社区体育组织领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企事业单位和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使行业体协、人群体协和其他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群体活动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形成社区、县(区)、市;政府、体育总会、文体活动站、企事业单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晨晚练点多层次、多格局的组织网络体系。
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较强,体育意识已经逐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组织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得到重视。但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资源共享的多元互动模式,就要从社区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去完善。要改变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加强社区体育资源整合和组织制度建设,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使得居民体育培训途径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3.3 促进居民体育参与新常态,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
[1] 董才生,王彦力.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和谐社会秩序及其建构[J].社会科学研究,2015(2)∶103-107.
[2] 汪全胜,黄兰松.论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及制度保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5-11.
[3] 莫巍峰,王秀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经费状况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6)∶94-98.
[4] 金黄斌,杨春立.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J].体育科学研究,2015(2)∶25-28.
[5] 苟 明,杨 辉.体育强国背景下提升体育文化整体实力的路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18-22.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under New Normal of National Fitness
WANG Yanzhen
Objective Based on the new national fitness,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oncept culture,the system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ulture on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structure.Method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nd analyse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ave strong sens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the sports population was continues to increase,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tended to be perfect and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of sports cultural activities were gradually improved.Conclusion some problem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such as lack of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s,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need to be improved,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approaches need to be perfected as well.
national fitness;new normal;urban community;sports culture
G80-05
A
1003-983X(2017)04-0290-03
2017-02-1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2015BTY011)
王衍榛(1969-),男,河南鹤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Dept of PE,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4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