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推动杭州城市创新发展研究
2017-06-05课题组
□文/课题组
“大事件”推动杭州城市创新发展研究
□文/课题组
大事件,顾名思义,是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大事件作为城市发展新触媒将引起城市全方位的蝶变,巧妙利用大事件给城市带来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将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发展层级。
在杭州加快建设世界名城、全面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新时期,G20峰会、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亚运会等大事件将成为城市实现突破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借助大事件实现城市新一轮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事件”的三大周期效应
“大事件”是指因城市政府积极筹划和社会广泛参与而对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甚至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某些改变的事件。它根据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和综合等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大事件作用于城市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如G20峰会等经济类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经贸合作的促进等方面。亚运会等体育类大事件主要侧重于城市建设、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制造业、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本等方面。大事件发生、运行的整个过程从产生影响的时间维度上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大事件筹备期及拉动效应——主要指申报和准备阶段,在获取举办权后,主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城市建设,由此带来体育场馆、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的快速改善和提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城市住房、旧区更新、城市形象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大事件发生期及集聚效应——指大事件从正式开始到闭幕,是大事件的核心和高潮以及效应发挥的巅峰时期。城市魅力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展示,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一体,加之媒体深入而持续的报道与关注,大事件在聚焦全球目光的同时,能够产生轰动性的“节日集聚效应”,极大地激发城市生产活动及市民生活的活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大事件结束期及后续效应——指大事件闭幕后诸多后续效应发挥的时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城市吸引力。大事件在事件后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形成城市特有的事件文化。建筑或场地融入城市原有的景观体系,补充了城市的原有功能,甚至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大事件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事件后成为城市的场所资源,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进驻城市的重要因素。
“大事件”对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
表1 “大事件”空间效应
布里斯班、匹兹堡等举办过G20峰会的城市,以及国内城市如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天津达沃斯论坛、南京青奥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事件承办地的经验表明,大事件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定位、空间结构、城市功能、产业升级、要素集聚等五大领域的创新,其作用机理值得杭州借鉴。
促进城市发展定位创新。举办地城市根据大事件主题,为城市发展提出新的主题与战略,用全球化标准来构筑清晰准确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和特色性的国际化提升路径。一是抓住事件契机,提升城市战略定位。例如布里斯班以G20峰会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各项举措、细化城市国际化战略目标,打造新的世界级城市;成都通过举办全球财富论坛、世界华商大会,提出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国际会展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二是贯彻筹办理念,创新城市发展主题。大事件在筹备与承办期间举办地城市将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与宣传,结合城市特色优势,创新城市发展主题。例如匹兹堡在G20峰会上开放俗称为“活建筑”的可持续景观中心供各国领导人参观,使匹兹堡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环保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为发展绿色产业、环保城市奠定良好基础;南京借青奥会契机,提出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国际体育名城”,丰富了创新发展的内涵。
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大事件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能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整体档次,为未来发展打开新的空间。通过科学布局新建场馆带动新区发展。将大事件看成城市整体发展中的环节,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工具。例如广州市将“亚运城”选址于广州新城,大大加速了城市空间南拓进程。“亚运城”综合开发模式带动广州新城形成功能复合的综合性中心,避免单一中心造成的吸引力强问题,疏解了旧城区承载压力。通过已有场馆改造促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南京青奥会组委会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践行节俭办会的宗旨,坚持场馆建设“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的理念。将老城更新思路由“大拆大建”向“保护性开发”转变,推进老城区已有场馆的保护性修缮和创新性改建工作,在满足大事件需求的同时,保护老城原有的历史文化。通过创新场馆经营运作模式带动片区发展。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在“大事件后”成为所在区域的场所资源之一,不仅提高了当地市民的生活品质,也成为吸引投资发展机会进驻的重要因素,从而带动片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深圳市分类经营场馆遗产,使场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大运村为例,其选址在新的深圳市职业技术信息学院,村内的建筑和房间格局参照大学校园宿舍标准建造,赛后变身为学生宿舍,减少了大运村高额的维护费用。
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通过重大赛会活动高强度的社会动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国际联系日益紧密,为城市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国际国内航线增加,便利国际往来。例如2013年的全球财富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成功举办后,成都市开通直飞美国旧金山航线,成为中国内陆第四个直飞美国的城市。近年来航空线路显著增加,打造了辐射西部、连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深圳市抓住大运会契机,以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为纽带,带动沿线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更新,带动龙岗、宝安等城郊、副城以及周边组团式发展,解决基础设施不对接、城市管理不对接的分割问题。完善国际通关服务,推进要素流动便利化。成都市在两会后成功实施口岸过境72小时免签,并构建起成都口岸与沿海口岸24小时通关协作机制,两会后领事馆、国际友城数量也显著增加,并在2013年开通了直联欧洲的“蓉欧快铁”,外贸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大事件”推动下的交通网络完善经验借鉴
成都市:“大事件”助推其地面道路交通网络完善。在2013年两大国际性经济论坛举办前后,完善对外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构建起“二环十射”铁路网络,建成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欧洲的西部铁路交通枢纽,其中于2013年建成并通车的“蓉欧快铁”已有超过100趟快铁从青白江抵达波兰罗兹。同时,成都构建起“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成辐射全省、畅接西部、通达全国的西部高速公路枢纽。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使成都成为了中国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为其加快推进“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包括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和乐山市在内的区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深圳市:“大事件”推动其市内轨道交通完善。在大运会之前,它是一个“分裂”的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面临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服务不对接的问题。抓住大运会契机后,深圳市为服务大运会配套建设的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延伸到郊区的龙岗、宝安等地区,加强了沿线地区与中心城区的互联互通。同时,地铁三号线建设是深圳实施东拓战略的支撑,更是龙岗等郊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大运会后,地铁线路极大地带动沿线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更新。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便利了龙岗等城郊地区与中心城区的要素和人员往来,带动龙岗市从城乡结合部、卫星城向中心城区转变。
带动城市产业优化升级。大事件具有国际性综合拉动效应与强大的整合功能,相应催生了大量的经济、产业和消费需求,成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的重要动力。推动城市高端服务业发展。例如天津市利用夏季“达沃斯”论坛积累的承办国际会议经验,吸引大量国际高端会议涌入,催生天津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现产业实力与企业品牌。运用大事件传播平台,通过相关产业推介、科技与技术展示、产品品牌宣传等活动,城市产业影响力得到大大提升。例如G20首尔峰会期间,韩国通过首脑用车宣传韩国现代品牌,并展示未来环保汽车的理念和技术能力。三星电子通过在商务首脑活动现场设置绿色存储和绿色增长相关展位,邀请会议参加者访察芯片工厂,开展市场开发活动,集中展示了韩国品牌和IT强国形象。
专栏:南京亚青会、青奥会助推会展经济加快发展
2013年亚青会、2014年青奥会催生南京会展业快速发展,大中型展览和会议总数、大型特大型展览总数及规模以上展会展览面积三大指标较2012年明显增长。2015年三大指标与2012年相比,增速分别为21.9%、32.3%、28.2%,大事件对城市会展业发展具有持续效应。2014年,全市30多家会展企业直接参与青奥会筹办和举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提供包括赛会赛场、展览搭建、展会服务、广告设计、宾馆酒店等方面的优质高端服务。借力青奥会,南京会展业进一步发展,跻身境内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前三甲城市。在国家商务部首次公布的《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中,南京位列上海、广州、北京、重庆之后,居第五位。
2012-2015年南京会展情况统计表
加速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大事件作为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事件营销,有利于整合国际国内的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国际高端要素的引进。在大事件中充分展示城市的特质、文化魅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之后,往往会得到资金、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各类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青睐,会吸引更多资本、人才、技术等全球高端生产要素,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例如成都市将“大事件”作为跳板成功栖身全球城市行列,目前,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1家,企业数量、投资额和行业面均居中西部城市之首。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重大会议和国际赛事中尖端科技成果的应用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城市发展将打破原有路径依赖,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进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经济发展;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中创新性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以及示范运行智能电网、TD-LTE,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事后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商用,进入民众的生活,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专栏:相关城市利用“大事件”实现国际合作的经验及成果
1.天津“达沃斯”效应
天津“达沃斯”筹委会在滨海会场专门设置了一个艺术长廊,展示天津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状况,并安排了盛大晚宴和七场不同主题的早餐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天津,加强天津与世界各地代表的联系,吸引他们到天津投资发展。与此同时围绕论坛主题,举办“小巨人走进达沃斯”活动,选拔小巨人企业作为代表全程参加论坛,为企业提供通向世界的平台,通过近距离与世界知名企业、专家学者接触,学习成功经验,感受先进理念,碰撞思想火花,加强务实合作,使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同时也展示天津作为新领军城市蕴藏的勃勃生机和强大动力。
截至2015年末,天津实际使用外资849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的367亿美元增长2.3倍,年均增幅达14.3%,利用外资增幅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43家增加到163家,投资项目由396个增加到480个,投资总额由223亿美元增加到310亿美元,除此之外天津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明显变化,截至2015年底,全市引进超亿美元项目(含备案项目)77个,合同外资140亿美元,比“十一五”同期分别增长5.1倍、4.6倍。
2.南京青奥会效应
2013年,南京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公司研发机构47家,新增10家。2014年,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公司研发机构65家,新增18家。2015年,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公司研发机构100家,新增35家。2015年,南京已吸引102家世界500强公司前来投资,规划布局6家国际企业研发园和8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合作、技术转移方面取得一大批突破性成果。
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效应
“两会后”,成都知名度大幅提升,为成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为深化成都全域开放提供新的引擎,成都成功跻身全球城市行列的新“跳板”。仅全球财富论坛举办期间,成都就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投资项目74个,投资总额达到1120.15亿元。世界华商大会期间共签约合作项目241个,总投资额为1323亿元。2014年,《福布斯》《财富》以及世界银行分别把成都评为全球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和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截至2015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271家落户成都。
利用大事件加快杭州创新发展的建议
抓住用好大事件带来的历史机遇,要注意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结合,梳理各个阶段主要目标诉求点,使目标诉求得到最大化满足。
以大事件为引领,助推城市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健全城市国际化推进机制。借鉴国际国内相关城市的成功运作经验,做好城市国际化文章。树立城市国际化为杭州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总战略和主引擎的理念,将城市国际化战略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尽早谋划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和推进小组,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联动民间、形成合力。策划制造更多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同步的大事件。瞄准全球范围有重要影响的各类跨区域国际性会议,发挥名校、名企、名人的作用,力争更多大型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科学组织召开国际性会议,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体育赛事、演艺活动以及国际组织、论坛落户杭州。加速创新要素在杭集聚。落实推进G20峰会成果化、实体化,推动若干个类似机构和组织落户杭州。以大事件为平台,通过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要员等名人效应,拓宽公共外交渠道,吸引高端研发机构、知名教育机构、风投机构落户杭州。多形式开展城市主题宣传。深入挖掘杭州本土创新元素,开展城市主题标语宣传。借助网络、自媒体、报刊等各种平台在会前、会中、会后的重要节点进行宣传营销。
营造大事件亮点,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以杭州元素的植入诠释杭州品牌和产业实力:一方面在会务用品、参观线路、纪念品设计等方面,注重城市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宣传杭州优势品牌。另一方面在兼顾可看性与互动性原则下,利用好大事件的场馆,开展展览展示、产业游、园区游等各项活动,宣传杭州产业投资环境。推动本土企业走向国际舞台:一方面,举办企业走进G20等活动。选拔一批创新性企业作为代表全程参加会议及相关论坛,通过近距离与世界大佬、知名企业、专家学者接触,学习成功经验,感受先进理念,寻求合作机会。另一方面,针对重点企业,个性化制定精细化招商引资方案。对于与杭州产业发展战略相契合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论坛前期对参会企业代表进行培训,增强其与世界大佬商谈合作的能力。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制定个性化、订单式的交流交谈方案,做好会前梳理对接、会中推介考察、会后跟踪促进各项工作。进一步打响旅游会展品牌。加快发展体育健康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以场馆建设和利用为重点,增强大事件后效应。进一步强化场馆布局的科学合理。坚持“绿色、协同、可持续”办会原则,在场馆谋划上充分利用各区、县(市)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现有的场馆设施;分赛场以灵活机动中小型场馆为主,也可搭建部分临时场馆,便于会后开发利用;规划选址与社区居民健身、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与竞赛基地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场馆功能的多元化。场馆设计既要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质保障,又要考虑赛后的综合开发问题,使其能够在大事件结束后迅速投入运营,承接各类体育赛事及大型商业演出或成为杭州市民日常健身休闲的首选之地。如亚运村事后成为住宅新区、人才房、办公用房等。进一步强化事后的创新利用。创新大事件后遗产经营运作模式,尽可能延长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一方面结合新技术、新趋势是打造城市新地标。结合新技术、新趋势,在场馆建设中考虑低碳化、智能化设施,营造既现代又创新的场馆氛围,彰显创意、时尚的城市气质。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各类遗产。在场馆后续经营上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模式,按照“一场一馆一方案”的要求,制定经营方案。如以BOT方式将场馆整体交由集团公司投资、建设或成立场馆运营专业管理有限公司,统筹场馆的运营安排。
(此为市政府研究室2015年委托课题成果,课题组成员:刘丙孜,乐纯、唐艳昕杭州市经济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