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理新生专业稳定性干预控制策略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7-06-05陈竞萌包家明贾云华韩海英王撬撬柯羽婷
陈竞萌,包家明,贾云华,韩海英,王撬撬,柯羽婷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本科护理新生专业稳定性干预控制策略设计与应用研究
陈竞萌,包家明,贾云华,韩海英,王撬撬,柯羽婷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目的通过特定的干预控制策略提高护理院校本科新生的专业稳定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445名护理专业新生进行专业稳定性干预控制前后对照试验,比较专业幸福感、专业满意度、专业稳定性等变化。结果干预前后学生的专业幸福感、专业满意度、专业稳定性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专业稳定性干预控制策略对提升本科护理新生专业稳定性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护理本科;新生;专业稳定性;干预d oi:10.3969/j.i ssn.1671-9875.2017.05.028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本科护理毕业生批量步入职场,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科护理毕业生临床工作稳定性相对缺乏,职业倦怠现象突出。本科护理院校同样存在新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一志愿率低等现状,在当今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2]。因此,护理专业思想稳定性的培育成为高等护理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3]。本研究通过护理新生专业稳定性干预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实践,以期提高新生的专业幸福感、专业满意度和专业稳定性,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本校2012~2015年度(共4届)445名护理本科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男15人,女430人;年龄18~20岁;来自城市134人(30.1%),城镇200人(44.9%),农村111人(24.9%);报考护理专业为一志愿148人(33.3%),二志愿73人(16.4%),三、四、五志愿147人(33.0%),专业调剂77人(17.3%);选择护理专业的理由为喜爱专业74人(16.6%),认为有发展前景30人(6.7%),认为容易就业261人(58.7%),其他理由80人(18.0%)。1.2干预控制方法运用系统管理理论、管理控制技术理论、职业认同等理论[4-7],建立新生专业稳定性评估机制、确立干预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干预控制方案、评价干预控制方法4个主要控制环节[6-7]。
1.2.1 新生专业稳定性评估机制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新生专业认知、专业幸福感、专业满意度、专业稳定性、职业发展5个维度45条目。分2个阶段进行调查分析,首次为新生入校的第1周,第2次为对同一批新生第一学期末进行调查。
1.2.2 确立干预控制目标设计总目标及分目标,总目标为通过干预控制措施,提高护理新生专业幸福感和专业满意度,实现专业稳定性。分目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期初期)强化对护理新生专业的内涵、专业价值的教育,提高其对专业的认识,稳定专业思想;第二阶段(学期中期)在专业思想稳定的基础上提升新生专业满意度、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转专业率(本学期中期有一次转专业机会);第三阶段(第一学期末)新生具有专业幸福感和专业归属感,树立良好的学风。
1.2.3 制定并实施干预控制方案干预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了新生的专业认识破冰活动、专业入门教学、干预质量控制等。
1.2.3.1 新生专业认识破冰活动设计系列专业体验活动,通过新生与在校的学长、毕业的学长,以及与资深专业人士的当面交流和引导,深入了解、体验护理专业的学习、工作特性、工作价值、职业发展等。破冰活动第一学期安排3~4次,首次安排在入校第2周,最后一次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保持必要时间跨度,通过活动给新生有充分的思考、观察时间来重新审视护理专业,提升新生的专业满意度和专业幸福感。
1.2.3.2 以专业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入门教学专业入门教学是群体性干预的重要环节,也是早期稳定专业思想,提高新生专业幸福感的关键点。本研究第一学期设置16学时专业入门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护理专业深层的内涵、护理专业定位、护理专业价值体现、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等。特别设置了8学时的专业价值教学内容,以案例形式展示护理专业的服务价值、知识价值、技术价值、艺术价值[8]。
1.2.3.3 目标性控制管理建立目标性管理控制体系,确保干预控制方案的有效性。组建新生管理委员会:由护理学院院长、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新生班主任、学工办组成新生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要工作任务为定期召开会议,定期走访寝室/教室,了解/分析新生专业思想动态、学习状态,制定/修订管理制度,讨论干预控制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等。制定目标性管理制度,包括新生班主任管理制度,新生班委管理制度,新生班会制度,转专业管理制度,问题学生汇报制度,院/系领导走访寝室制度等。目标管理实施策略:分阶段进行目标管理,第一阶段,新生入校的第1个月,由班主任对新生专业稳定性作全面的了解,并与院长共同制定对应的干预细则;第二阶段,新生入校第2个月至学校第一次学校开放转专业时间(本校为入校后第8周),由院长、班主任、学工办共同进行群体性与个体化目标管理,制定相应干预细则;第三阶段,第1次转专业后到第一学年结束前由班主任、学工办对个别转专业未成功或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新生进行个性化目标管理[9]。
1.2.4 评价干预控制方法主要是分析目标达成度和评价指标的实现。本研究主要通过干预控制过程、干预控制最终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新生专业幸福感、专业满意度、专业稳定性(转专业率)等主、客观指标。
1.3 效果评价方法参照郝玉芳等[10]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刘玲等[11]的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研制包括专业认知、专业幸福感、专业满意度、专业稳定性、职业发展5个维度45条目的新生专业稳定性评估问卷,问卷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评分,即每项按1~4分计分,“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邀请5位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CVI)检验,结果为0.96;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40名学生进行问卷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为0.755;后经重复测量,所得重测信度为0.820,测评工具结构合理,所得数据可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等,当场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以独立无记名方式填写后当场收回整理。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采用S P SS 19.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符号秩和检验。
2结果
2.1 干预前后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干预前后均发放问卷445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回收有效率100%。
2.2 干预前后护理新生专业稳定性情况见表1。
表1干预前后护理新生专业稳定性情况(n=445)人(%)
3讨论
3.1 通过干预可提高护理新生的专业幸福感和专业满意度专业幸福感及专业满意度是新生专业学习的核心动力,也是影响专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更是入职后职业稳定的重要保障[6-7]。本研究通过实施干预控制方法,特别是通过新生专业认识破冰活动、以专业价值核心为导向的入门教学活动,让护理新生充分感受护理专业价值及护理专业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提升新生的专业满意度及幸福感[12]。从表1统计结果显示,通过干预控制策略的实施,新生的专业幸福感上升,专业满意度上升,为专业稳定性奠定基础。
3.2 护理新生的专业稳定性应引起足够重视
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有助于今后为护理行业输送更多优质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受社会、家庭、个人及招生平行志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等护理院校本科新生一志愿率普遍较低,新生入校后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入校后有再次选择专业(转专业)的机会,影响护理新生的专业稳定性,潜在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倦怠及日后护理队伍的稳定性[7,13]。本研究通过干预控制4个主要环节,特别是通过目标性控制管理,达到满意的效果。表1统计结果显示,通过干预控制新生的专业稳定性上升,说明通过干预控制方法及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新生的专业稳定性。因此,护生的大学培养过程中,应在不同阶段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如定期的专业思想引导、讲座、职前教育等,使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不断加深,专业稳定性不断提升。
[1]陈杰,路潜,英圣艳,等.护士职业认同感、工作压力和满意度及离职意愿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43-46.
[2]郭晓玲,吴敏,李爱芹.护士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4(4):291.
[3]熊静.护理学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的调查与思考—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3,1(1):237-238.
[4]D ia n e L H.Le a d e r s h i p a nd n ur s i n g ca r e ma n a g e m e n t[M].Am e r ican:Saunders,2009:320-350.
[5]吴黛舒.管理的教育之道[J].教育发展研究,2012,1(4):6-9.
[6]Sa b a t i n o L,S t i e v a n o A,Rocco G,e t a l.T h e d i g n i ty of th e n ur s i n g profession[J].Nursing Ethics,2014,21(6):659-672.
[7]A nd r e w D R,B urr J,B u s hy A.N ur s e s's e l f-co n c e pt a nd p e r c e i v e d quality of care:a narr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11,26(1):69.
[8]程克坚,范春艳,高霞.基于实践探索的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3):69-73.
[9]S h a k e s p e a r e P,W e bb C.P r of e ss io n a l i d e n t i ty a s a r e s o ur c e fo r talk:exploring thementor-student relationship[J].NursInq,2008,15(4):270-279.
[10]郝玉芳,刘玲,刘晓虹.在读护生职业认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5):1154-1157.
[11]刘玲,郝玉芳,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18-20.
[12]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5(2):109-121.
[13]Ra v a r iA,M i r z a e i T,K a z e mi M,e t a l.J o b s a t i s fac t io n a s am u l tidimensional concept:a systematic review stud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2012,1(2):95-102.
G424.1
A
1671-9875(2017)05-0483-03
陈竞萌(1987-),女,硕士,讲师,现工作单位厦门大学医学院.
2016-11-16
包家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
杭州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141201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16J C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