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光”:一种气质性的再现与表达

2017-06-05

画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冷光美学艺术家

郑 闻

“冷光”:一种气质性的再现与表达

郑 闻

19世纪中叶以来,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明治维新使日本率先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也出现了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者以及近现代教育的先行者。这是日本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也是东亚乃至亚洲地域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日本教育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脱亚论”的出笼,间接或直接地造成了军国主义的武力扩张和整个亚洲的灾难性战争。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作为整个亚洲现代化的先锋,为东亚各国的现代性转型打开了一扇窗口。19世纪末期,来自中国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东渡日本,意图以日本为观察口,一窥西方现代化的全貌。借鉴和引用也是全方位展开的,无论是政治制度、工业体系、文化艺术等,日本的现代化给中国提供了不胜枚举的新词汇与新概念,譬如今日我们使用的“民族”等词汇。而在艺术领域,甚至今天我们使用的“美术”一词,都是由日文转译而来。

1905-1937年间发生的大规模“美术留日”运动,和“美术留欧”、“美术留苏”等运动一起,构成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留学生云集日本的1937年以前,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已经大举引入日本,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在东京给中国留学生带来很大的启发。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日本近20所美术教育机构接纳了约600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回国后遍布于各地“新美术”领域,成为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初期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规模“美术留日”才戛然中止。这一时期留日的突出成就无非是“中国画改良”和“洋画运动”,因为这一批留日画家大多选择的是学习西画,对雕塑、建筑、美术史、日本画、工艺美术等只有少量涉及。

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就成为了中国的敌人。哪怕到了1978年时,多数的中国人对抗日战争的苦难也仍旧难以忘怀。但是历史的剧目依旧要继续推进,逐步开始规划“改革开放”的中国意识到,当时的条件下除了美国以外,或许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像日本那样有助于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领导人邓小平于1978年10月间对日本的访问重新启动了中日之间的关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了取得经济政治方面的一系列成果,邓小平也启动了文化交流,日本文化,包括电影、小说和艺术都进入了中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新一轮留学日本的浪潮也越来越成为常态。

左·《被束缚的脸系列》 章之珺 综合材料 2010年

右·《破晓》局部 管怀宾 灯架、铸铝塔、金属屋、镜面不锈钢、电机、瓶胆碎片、白蜡、聚光灯 尺寸可变 2016年

以方振宁、管怀宾、刘旭光、杨冬白、章之珺为代表的这几位艺术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90年代陆续留学日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留日学习艺术的代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支中坚力量,显示了与一个世纪前留日画家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及艺术思想。这几位艺术家的创作体现出高度的成熟度与个体化倾向,他们自由并娴熟地运用包括影像、装置、摄影、雕塑、现成品、平面绘画、现代水墨、抽象绘画等各种国际艺术方式。早在2000年,他们中的好几位——杨东白、刘旭光、章之珺、管怀宾,以及另外几位留日艺术家沈伟群、熊文韵、金大伟,就曾一起在东京组织过群展“就在这儿,没错!”。时隔17年,无论是时代的背景还是艺术的语境,又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留日艺术家们的创作面貌,仍旧整体透露出独立的气质和潜藏的力量感。

甚至,回溯上世纪留日的画家,与改革开放后留日的艺术家,亦共有一些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与他们同时代留欧的艺术家相比,都没有体现出太过喧嚣的“群体性”与“集体性”,也并不特别热衷于各种“宣言”或“运动”的策划与发声。但留日艺术家最强烈的一个共性,是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无论是日本明治四十三年左右毕业的李岸(李叔同),大正八九年以后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的陈抱一和王道涵等,还是本次参展的几位艺术家,虽然经历了接近一个世纪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方法的嬗变——从绘画走向多媒介,从现代主义走向了后现代语境,从印象派、表现派走向了全方位的综合材料创作——但是用国际艺术语言表达东方审美与东方哲学的实践一直贯穿于留日艺术家创作的主线之中。

“冷光”展览标题的确立,有赖于本次参展艺术家所展示的一种整体的“美学倾向”。对这批艺术家相当熟悉的日本著名艺术评论家千叶成夫也曾经提及。比如以管怀宾的艺术为例,他的作品显示了“未来向过去的游渡和拓展”。东方文化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感受在这批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无论是管怀宾的装置、刘旭光的《悬空界》,还是杨冬白的金属山水雕塑、章之珺的雕塑,都具有千叶成夫所描述的“超越现实的空间性”,同时又总是让人感受到外展与漫延的“广延性”。东方人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在作品中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时性表达。

管怀宾在作品中带入了对传统造园美学的解构理解以及对“装置”这一空间概念的重新阐释。他在现实与传统这两个庞大资源中不停地梳理探寻,并试图在其中提炼出自己个性化的表达,而非一味地借用西方的价值系统来评判发生在中国的艺术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将充满“东方性”的文化符号艺术化是留日艺术家们显著的共通性之一,刘旭光便是运用传统《易经》卦象中的文化含义来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他通过甲骨文“卜”代指占卜与阐释未来的能力,从而展现“时间”这一概念的绵延与延续。本次展出的《悬空界》这一整套作品,既是时间沉积绵延的产物,更是纠缠了个体经验、图像改造、影像档案等多种元素的一整套符号系统的构筑。

上·《悬置的温度》 章之珺 综合材料 2015年

下·《井园》 管怀宾 不锈钢架、热水瓶胆、木炭、太湖石 2012-2017年

同样将创作回归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还有参展艺术家杨冬白。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杨冬白的创作便是基于体验传统山水画外的感知与神秘,一种对自然中万物有灵的感知。在他看来,山水是大自然的本体,它能唤起自身的美学诉求。此次展览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章之珺则是呈现出更具有诗意化的艺术表达。她专注于研究物体“透”的概念,在她的理解里,“透”并不仅是一种视觉化表达,更蕴含了一种隐意——一种隐约的东西在里面,一种语言说不清、抓不住的感觉。在她的艺术作品中,没有文字语言可以与之完全对应,她也不主张观众去深究其中的“意思”。在她的创作场域中,作品内部的精神只能靠个人去感觉,一旦作品被文字化或标签化,其自身的内涵便会减损。方振宁的参展作品从半立体、立体空间回归到抽象的平面空间。他极具极简风格的作品延续了他早期抽象艺术版画的风格,同样蕴涵着西方极简主义的独特叙事性以及他极具个人风格的解读。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不但体现出文化自觉与东方美学的思考,还体现出更加重要的品质——即艺术家的个体化追求,由此展示了他们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这次展览呈现了一种源自东方美学又兼具世界现代艺术语汇的崭新面貌,“冷光”一词则以意象性的方式,尝试勾勒出这批优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共同的气质。总之,这一世纪之交的艺术之旅与上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现代化留日之旅之间,形成了历史性的遥相呼应和丝丝关联,但又展示出一片完全不同的开阔景象。由于全球化导致的观念层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民族”、“东方”、“亚洲”、“艺术”等概念不同的想象方式,折射出中国乃至亚洲现代美术发展与传统文化之关联的新局面。

2017年5月1日

注:

展览名称:冷光——世纪之交的旅日五人展

展览时间:2017年4月15日-5月10日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透体》系列 章之珺 树脂、有机玻璃 2015年

《追云系列·美国大地》 杨冬白 丙烯、铝板打印 100cmx66cm 2016年

猜你喜欢

冷光美学艺术家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冷光烟花”不能“天女散花”
外婆的美学
冷光牙齿美白,真的靠谱吗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Beyond冷光美白综合疗法在氟斑牙治疗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