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兰考脱贫攻坚

2017-06-05卞瑞鹤综合整理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兰考县兰考全县

本刊记者 卞瑞鹤 综合整理

解密兰考脱贫攻坚

本刊记者 卞瑞鹤 综合整理

55年前,焦裕禄拼尽一生,发誓改变兰考面貌;55年后,兰考迎难而上,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今年3月27日,河南正式宣布,兰考率先脱贫。

“三年脱贫、七年小康”,2014年,兰考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郑重承诺。三年大干,引发兰考巨变。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已是瓜果连片、企业林立,脱贫攻坚,兰考昂首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2017年2月26日,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左三)在兰考县南彰镇调研扶贫工作。

开启脱贫攻坚新进程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考时,兰考县委向总书记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由此开启了脱贫攻坚新征程。

今天,按照时间顺序,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三年来兰考脱贫攻坚节奏紧密的铿锵足迹。

当年4月,兰考出台《强力推进三年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思路和举措;6月,按照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兰考开展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15个、贫困人口7.7万人。

2015年1月,兰考从县、乡两级选派345名优秀后备干部,调整充实115个驻村扶贫工作队,派驻到全县115个贫困村,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3月,按照国家、省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暨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程序,采取“四议两公开”方法,对全县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再识别;6月,再次开展入户调查,重点排查2015年预脱贫贫困户,为贫困户制定后期脱贫规划,帮助贫困户定措施、上项目;10月,针对国家审计署对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应进则进、应出尽出”的原则,对全县所有行政村排查一遍,将最新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纳入贫困户范围。

2016年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实际提出,兰考、滑县2016年要争取实现率先脱贫;3月,全县参与扶贫的中坚力量听取脱贫攻坚专题党课,进一步深化了对脱贫攻坚的认识;4月,召开脱贫攻坚提升工程推进会,对全县集中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等工作进行部署;5月,召开脱贫攻坚阶段总结推进大会,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工作进行再次部署;6月,召开全县脱贫攻坚推进会,对政策落实、精准帮扶进行部署;7月,召开全县脱贫“百日攻坚”大会,动员全县上下用100天时间,扎实做好各项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实,解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11月,组织扶贫、财政、教育、卫生、文化、统计等部门,对照贫困退出标准进行了认真自查,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12月,召开全县贫困户退出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查漏补缺,以迎接省、国家贫困退出评估验收。

兰考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是随着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路不断完善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由完成任务向持续认真、主动深入转变的过程,是由单纯扶持脱贫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的过程。

遍地开花兴产业

脱贫攻坚伊始,兰考人自问:兰考为啥穷?答案是: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

“兰考把脱贫攻坚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找准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拔下了穷根。”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

在兰考产业集聚区,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流水线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只只肉鸭经过屠宰、分割、包装,运往全国各地。而在30公里外的考城镇,刘土山村贫困户陈新民也在时刻关注着禾丰牧业。2016年,陈新民与公司签订养殖收购协议,一年喂养6茬鸭,年入6万元,成功脱贫。

像陈新民这样养鸭的贫困户,兰考有3500户。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养鸭、抓鸭、搞运输、做防疫,甚至搜集鸭粪都成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增收的渠道。

如今,仪封乡代庄村的葡萄架子搭起来了,小宋乡的蔬菜大棚盖起来了,谷营镇曹庄村养起了大白鹅、种起了雪莲藕……“路宽了,水净了,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到村广场跳舞。”现在的生活,代庄村脱贫户代红以前从没想过。

“兰考扶贫不养懒汉,不能靠在墙根晒太阳,伸着手来要救济。”县扶贫办主任胡良霞说。

三义寨乡付楼村村民郝金刚早年在砖窑干活时被砸断脚,落下终身残疾,与两个幼女相依为命,3年前被定为“兜底户”。由于长期贫困,老郝很自卑,不愿与人说话,少与乡邻往来。

“兜底户给够补助款,也能完成扶贫任务,但只输血不造血,老郝就会一直萎靡不振,两个孩子以后咋办?”帮扶工作队和村里商议后,先帮老郝建院墙、盖厕所、添家具,然后带他参观县里养殖场、拜访邻村养殖户,鼓励他搞养殖。

“养它两笼兔子先试试。”老郝终于动了心。2015年7月,老郝用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买来25只优质种兔和饲料,建起兔舍。2016年,他卖出7批兔子,赚了1万多元,顺利脱贫。一向封闭的老郝“敞亮”了:“如果自己不想站,别人扶也扶不起来;如果自己想站着,别人谁也打不倒。”

兰考长期贫穷落后,最关键的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3年来,从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建设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从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到多家上市公司落户,兰考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考村民在县内务工率达60%以上。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0164元和4297元。

“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用好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是兰考的重要思考,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2014年,河南省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兰考县又把审批权下沉到乡,让村里自主决策扶贫项目,探索创新“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这样一来,扶贫工作由原来村里‘被动承接’转变为‘主动运作’,贫困户从‘与己无关’到‘以我为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原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郭俊玲说。

作为六口之家的唯一壮劳力,东坝头乡张庄村贫困户闫春光空有满腔热血,却不知往哪里使劲儿。村干部建议他贷款养蛋鸡:“只要贫困户养鸡养鸭养羊等,就可以贷款,不需要抵押和担保,政府还贴息一大半。”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兰考支行与兰考县畜牧局、财政局合作,对于有意愿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贫困农户,畜牧局在养殖资源、技术上给予指导,农业银行提供信贷资金。

通过这项扶贫政策,闫春光先后贷款10万元,建起蛋鸡养殖大棚,从2014年不足3000只蛋鸡发展到现在1万余只,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2016年家庭纯收入达10余万元。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仅张庄村贫困户就在金融部门贷款217万元用于发展养殖和乡村旅游,政府贴息8万多元,没有一笔贷款逾期不还。

在兰考,金融成为一池活水,对贫困户精准滴灌。三年脱贫攻坚战中,兰考先后拿出3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撬动10倍商业银行贷款额度,支持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创业,助力参与扶贫的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对已脱贫户开展信用评定,通过银行授信,可分别给予3万元至8万元不等额度的贷款,并享受政府贴息。

2015年年底的一场大雪,压塌了很多蔬菜、养殖大棚,一些贫困户刚脱贫又返贫。“如何让贫困户重树信心?政府要有担当。”时任兰考县副县长、中国证监会干部杨志海说。之后,兰考县投入1000万元做保费,与中原农险签订“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扶贫项目,为23275户贫困家庭、77447个贫困人口上了生活、生产两大类保险,包括财产、人身、种植作物、农业设施、贷款担保等15小项保险方案。从去年3月18日项目实施到今年3月17日,中原农险合计出险573起,理赔814万元。

兰考还对已脱贫的村民,实施保险、产业扶贫、外出务工补助、大学生补贴、危房改造、雨露计划等6项政策,确保其稳定增收不返贫;对兜底户,除落实6项政策外,还提供医疗救助、中小学教育救助、光伏扶贫3项政策,同时全部纳入低保,实施临时救助、土地收益差额补助等,确保兜得起、稳得住。

兰考县脱贫“百日攻坚”大会现场

干部带头奔小康

“要想重用,先去驻村,要想提拔,必下一线。”兰考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主战场,先后选拔345名年轻干部,派驻115个贫困村精准帮扶。严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

刚驻村时,红庙镇夏武营村帮扶干部秦趁义时常被误解,有的贫困户直接跑来要东西,有的村干部说他是“来镀金”“搞形式主义”。秦趁义不辩解,就是苦干实干。夏武营村有种蔬菜的传统,但道路极差,一遇雨雪,村民只能从地里背菜往外卖,秦趁义多方争取,为村里修起两条新路;为把3亩垃圾坑变成莲藕池,秦趁义三伏天跳进垃圾坑,光着膀子清理杂草……一件一件事情干下来,村民们都说,他是真驻村、真帮扶。

领导带头干,干部比着干,群众跟着干。在兰考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微信工作群中,大家凌晨还在讨论工作的场景屡见不鲜。兰考县县长李明俊说:“兰考开会都在晚上,因为这样方便党员干部白天进村工作。”

真金不怕火炼。2016年,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兰考提拔重用一线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蔡松涛说:“一线经历可以让年轻干部作风更踏实,工作方式更接地气。有了这样一批干部,兰考奔小康,信心十足。”

与此同时,基层党建难题也在脱贫攻坚中得以解决。兰考重树“四面红旗”,开展以争创“脱贫攻坚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美丽村庄红旗村”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活动。每半年在4项重点工作中各评选出10个“红旗村”,隆重表彰,并给予村支书和其他“两委”干部每人每月300元至~500元不等的额外奖励,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如今伟岸挺拔,俨然一座丰碑,激励着兰考干部,坚持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老党员孟宪书感慨道:“过去是‘群众有问题,跑腿找干部’,现在是‘干部去串门,问有啥困难’,干部作风大转变,感觉焦书记又回来了。”

兰考,这个“躺在黄河故道上的地方”,风沙、内涝、盐碱,曾是这片土地数百年的伤痛。泡桐,沟渠,粮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兰考县人民战天斗地的丰碑。如今,成功脱贫后的兰考,承载着85万兰考人民的美好梦想,以及作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实验示范县”的一份荣誉和责任,正在向小康之路阔步迈进。

猜你喜欢

兰考县兰考全县
又访兰考
兰考县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兰考交卷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