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迟发性脑病11例临床分析
2017-06-05陈振辉
陈振辉
450000河南省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小儿迟发性脑病11例临床分析
陈振辉
450000河南省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脑损伤后迟发性脑病的病因及诊治情况。方法:收治急性脑损伤合并迟发性脑病患儿11例,对患儿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例患儿最终发展为去皮质状态,呼吸衰竭死亡;其余10例患儿有所改善。结论:高压氧疗是目前治疗迟发性脑病的主要方法,综合康复治疗对患儿的预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急性脑损伤;迟发性脑病;病因
迟发性脑病多见于急性CO中毒后续期,国内相关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本病的发病机制仍尚未清楚,特别是儿童病例的报道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分析11例小儿急性脑损伤后迟发性脑病的病因及诊治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急性脑损伤合并迟发性脑病患儿11例。其中溺水昏迷患儿3例,CO中毒患儿5例,电击伤致休克患儿1例,蒙被综合征患儿1例,误服降糖药致低血糖昏迷患儿1例,分别为4岁1例,6岁1例,7岁2例,8岁2例,10岁1例,11岁3例,12岁1例,平均年龄8.7岁。均在治疗3~7 d后进入假愈期,假愈期3~15 d,平均7.8 d,假愈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脑病。行头颅MRI检查示大脑白质广泛脱髓鞘改变8例,3例只有双侧苍白球见长T1信号;24 h EEG可见较多的慢波。
典型病例摘要:患儿,男,8岁,以“溺水5 h余”入院。5 h前发现患儿溺水(沉入水底时间不详),被人打捞后发现无自主呼吸,面色苍黄,皮肤温度偏低,自行按压胸腹部,0.5 h后有自主呼吸,面色稍有好转,无意识。3 h前至当地医院,查体温示:39.7℃,用退热药物后体温下降,意识仍未恢复转入我科。患儿平素体健,智力较好。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表浅,20次/min,浅昏迷,双瞳孔等大约4 mm,对光反射迟钝,皮肤黏膜发黄,双肺听诊呼吸音低,可及肺低细湿啰音,心音低钝,心率158次/min,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做床旁胸片:双肺渗出性病变;血常规:白细胞1.9×109/L,血红蛋白119 g/L,血小板188×109/L,血气分析:氧分压26 mmHg,二氧化碳分压80 mmHg,血电解质:K 3.82 mmol/L,Na 124 mmol/L,Cl 89.8 mmol/L,CO2-cp 16.5 mmol/L,血糖6.39 mmol/L,诊断溺水综合征,入院后予Ncpap呼吸支持,生理盐水扩容,20%甘露醇按5 mL/kg,每8 h 1次,盐酸氨溴索、甲强龙及盐酸万古霉素应用,患儿一般情况渐好转,12 h后意识有所改善,嗜睡与烦躁交替,瞳孔缩小为3 mm,对光反射有所好转,心率下降为130次/min,血气分析:氧分压70 mmHg,CO2分压40 mmHg,渐减Cpap供氧压力及流量,24 h后改为头罩吸氧,做头颅CT示:双侧额叶枕叶低密度表现;脑电图示:双侧大脑半球可见高能量慢波分布;血生化:肌酸激酶4 027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71 U/L,谷丙转氨酶72 U/L,予神经节苷脂、磷酸肌酸、维生素C等药物应用,行高压氧治疗。48 h后患儿清醒,精神差,认识家人,可进食。3 d后再次复查头颅CT示:双侧额叶枕叶低密度灶较前有所好转;复查胸片:双肺纹理清晰。此时患儿可自行进食,与医生交流,说出小朋友的名字,算算术等。停用甘露醇,继续前治疗,患儿症状明显好转,表现如同正常时一样活泼好动,表情丰富。6 d后(入院11~12 d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偏少,多睡,不愿交流,2~3 d内症状渐加重,淡漠,呆板,肢体不随意运动增多,僵硬,直走遇障碍时不躲避,自言自语,查体可及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伴肌阵挛发作。复查EEG:各导联可见低幅慢波,以额叶为主;头颅MRI示:双侧额叶轻度萎缩,双侧脑室、基底节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继续高压氧及艾迪苯醌、利培酮等应用,症状无好转。入院17 d时,患儿出现嗜睡、颈强、四肢僵硬、大小便失禁等,不能吞咽,痰多,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入院20 d时症状无明显好转,家属放弃治疗。
方法:参考文献[1],回顾性分析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与患儿的病因、年龄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临床表现:其中年龄较大的4例在假愈期过后以精神症状起病,哭笑、烦躁,伴锥体外系症状;年龄较小的3例出现智能异常、呆板、言语及肢体运动减少;中间年龄段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多动,不自主动作增多,自言自语等,见表1。
治疗与疗效:在心肺功能正常后均予高压氧疗、血管扩张剂及脑细胞活化剂应用,对症治疗,2周后予以PT、ST、电疗刺激及针灸辅助康复治疗。其中1例8岁男孩(典型病例)最终发展为去皮质状态,呼吸衰竭死亡;年龄较小的7例在病程的6周内认知及运动障碍基本改善;1例11岁患儿康复治疗至3个月时症状缓解;年龄最大的1例康复半年后遗留右下肢肌张力偏高,跛行;1例低血糖致迟发性脑病的患儿最终遗留皮质盲。
表1 11例迟发型脑病患儿治疗及随访
讨论
本篇11例患儿虽诱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①发病均为急性的脑损伤;②均有明显的假愈期;③假愈期后出现不同症状的脑病。头颅MRI检查及脑电图表现异常,经以高压氧疗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均取得明显的疗效,年龄愈大的患儿症状愈接近典型的成人迟发性脑病表现,得出结论:小儿迟发性脑病的诱因主要是包含CO中毒在内的急性脑损伤,这似乎与传统上习惯将迟发性脑病与CO中毒紧密联系不十分符合。
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与脑部微血管损伤、广泛微血管血栓、脑水肿及脑部的变态反应有关[2,3],其次与脑循环受损、免疫机能紊乱、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有关[4,5],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血管因素学说:大脑白质血液供应少,毛细血管数量仅为灰质的1/ 3,以苍白球为中心的基底节区是大脑中动脉供血的边缘地带。当脑组织缺氧、酸中毒时,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形、坏死。②自身免疫学说:大脑白质内的纤维大多是有髓纤维,髓鞘的主要成分是类脂和蛋白质,缺氧窒息、电离子及低血糖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脱髓鞘。
MRI是诊断迟发性脑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6],其主要表现为侧脑室旁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部分伴双侧苍白球异常信号。由于缺氧、脑水肿产生高幅弥漫性活动,脱髓鞘造成神经传导失衡和频率紊乱,导致脑电图α、β波解体,δ、θ波广泛出现,在迟发性脑病中EEG表现为广泛的慢波活动[7]。
高压氧疗能增加血中氧的浓度及氧在组织中的弥散率,减轻脑部微血管和内皮细胞的缺氧状态,使脑细胞有更好的有氧代谢,阻断脱髓鞘化的进展,同时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脑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利于休眠细胞的复活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仍是目前治疗迟发性脑病的主要方法。同时,综合康复治疗对患儿的预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CO中毒迟发性脑病-8年制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顾仁骏,尹景岗,宋景贵,等.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迟发性脑病的研究[J].中华理疗杂志,1994,17(4):216.
[3]赵向智,赵学鼎,成自强,等.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67例报告[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17(3):216.
[4]张秀明,顾仁骏,贾福君.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的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14(3):148.
[5]刘影,李传福,郑金勇,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8):667.
[6]方鑫,姜亚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辅助检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19):4461.
[7]马全有,郭琴,刑志广,等.脑电图预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4):240-242.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of delayed encephalopathy in children
Chen Zhenhui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Province 450000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t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brain injury in children.Methods:11 cases of acute brain injury combined with delayed encephalopathy were selected.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ere analyzed.Results:1 case of children developed into the final state of the cortex and died of respiratory failure.The other 10 cases were improved.Conclusion: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s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delayed encephalopathy,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Acute brain injury;Delayed encephalopathy;Etiology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