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

2017-06-05郝文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整体化脑血管病脑血管

郝文莉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

浅析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

郝文莉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

目的 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早期整体性治疗,分析其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所收治的44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为22例。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内科药物常规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早期整体性治疗,将两组患者行不同疗法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对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早期整体性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脑血管病;早期整体性治疗;预后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卒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比较高[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很多,主要诱因是患者脑部受到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脑血栓的影响致使患者脑部呈现为缺血性及出血性临床症状[2],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危害。为了进一步探究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早期整体性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该疗法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我院对选取的44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选取44例参与本次探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22)与对照组(n=22)。所有患者均对此次探究的目的、过程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充分了解并表示自愿参与本次探究,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例数为10例,女性例数为12例,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61.58±4.1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例数为11例,女性例数为11例,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51岁,平均年龄为(60.25±4.25)岁。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内科药物常规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早期整体性治疗,具体疗法如下。

1.2.1 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整个治疗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并定时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护理需求为患者进行合理的体位调整,并为患者的患肢进行科学的主动康复训练以及被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同时对患者采取坐姿平衡性训练,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以及调整体位操作,间隔时间为2 h,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患者出现压疮等不良情况。随着患者的病情不断稳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适当的站立平衡训练以及行走功能训练。

1.2.2 在上述训练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血压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其中,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以及训练方法均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便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1.2.3 当患者康复训练结束后1 h即可对患者行早期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以便增强患者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灸方法主要是头针、皮肤针、电针以及温针,但具体的针灸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选择和调整。脑血管病的针灸主穴位为手足阳明经穴,辅穴为太阳经穴以及少阳经穴。

1.2.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根据中医理论为患者的日常饮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多食粳米、桃仁、芹菜等食物,少食辛辣性食物。

1.2.5 应用中成药益心通络颗粒,1袋,日3次,口服活血通络,改善循环。

1.3 判定指标: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判定,当评分低时代表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比较轻微,当评分高时则代表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比较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当评分高时则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强,当评分低时则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弱。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进行研究的44例脑血管病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比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组别例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2222.2±1.234.9±1.8对照组2213.5±1.356.8±2.4 t 23.065234.2400 P<0.05<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呈年轻化发展[3],且逐年上升。目前,脑血管患者人群中主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老年患者因为机体功能减退以及器官衰竭等情况易出现肢体瘫痪以及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伤残[4],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针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临床上提出了早期整体性治疗,该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在脑血管患者的治疗的过程中行传统药物疗法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以及丧失自理能力的情况[5],而早期整体性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类情况的发生概率,提升了患者的预后效果以及生活质量[6],并且显著增加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显著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能力[7],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通过对本次探究结果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2±1.2)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4.9±1.8)分,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13.5±1.3)分,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56.8±2.4)分,将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行早期整体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张震东.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5411-5412.

[2] 闫朝霞.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7):156-157.

[3] 陆权.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 28(48):123-124.

[4] 罗勇.早期整体化治疗对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4):117.

[5] 张健,韩志安,张勇,等.脑血管介入栓塞性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4):305-307.

[6] 理欣然,司道广,郭伟,等.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分析与近远期预后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0):22-24.

[7] 焦承玖.急性脑血管患者30例的舌象观察及预后判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207.

R743

B

1671-8194(2017)10-0182-02

猜你喜欢

整体化脑血管病脑血管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整体化教学理念探索——以台词课为例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整体化护理配合在手术室直肠癌根治术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