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和研究生病理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
2017-06-05丁克硕
丁克硕*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2)
本科生和研究生病理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
丁克硕*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2)
目的比较病理学技术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学效果,探索优化该课程教学的方法。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学生的相关评价;SPSS 统计软件分析考试成绩,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的评价和学习需求不同,对相同类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同。结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病理学技术课程教学,应合理调整不同类型内容比例,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学技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病理学技术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直接体现方式[1-4]。病理学技术是临床病理专业本科生和病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和各附属医院病理科承担了病理学和病理学技术的教学任务,笔者同时承担了病理学技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本科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实验技能相对薄弱,研究生虽然有了对病理学技术的理解,但对于各项技术的临床和科研应用仍掌握不足[5-6]。关于病理学技术教学的研究,目前国内尚缺少成型的经验和模式,尤其面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平行比较我校病理学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结合学生的评价、期待以及考试成绩反应的教学效果,探索优化该课程教学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我校病理学技术课临床病理专业本科学生共30人,病理学技术课程是其必修课;病理学技术课硕士研究生(包括临床病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药理学专业等)共33人,病理学技术课程是临床病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其余专业多为选修课。
1.2 研究方法:对病理学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各章节和课时分配进行平行比较,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统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各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掌握程度的评价。
将病理学技术课程的内容分为3大类,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科研应用。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统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对3类内容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待。
根据课程内容的分类,对病理学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考试成绩做统计学分析,评价教学效果。
2 结 果
2.1 病理学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平行比较和学生评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病理学技术概论、标本接收与档案管理、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石蜡切片冰冻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术、PCR、基因测序等章节。其中病理学技术概论、标本接收与档案管理、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石蜡切片冰冻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属常规病理学技术,其内容较基础,主要应用于常规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术、PCR、基因测序属分子病理学技术,其内容较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临床应用和科研应用。结合问卷调查,表1显示,我校本科生病理学技术课程中基础常规病理学技术所占课时不足50%,学生评价这部分内容难度较适中且易于掌握,分子病理学技术所占课时超过50%,学生评价这部分内容较难,不易掌握;在研究生课程中基础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分子病理学技术课时各占约50%,学生对各章节普遍认为难度适中,易于掌握和应用。
2.2 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期待和学习需求:根据教学内容,病理学技术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讲授,穿插临床应用以及科研应用知识,基础理论让学生掌握各项病理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过程,临床应用知识和科研应用知识的穿插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提高。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本科生更多的希望在授课过程中能着重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并贯穿一些临床应用知识,希望增加教学比重的比例均接近50%,他们对科研应用知识的需求不高,希望增加比重的比例只有13.3%,而希望减少比重的比例达到36.7%;与之不同,研究生则希望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增加临床应用知识和科研应用知识的比重,二者均超过50%,相反,希望增加基础理论知识比重的比例仅有6.1%,有48.5%的同学希望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
表2 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期待和学习需求
2.3 病理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表3和表4显示,本科生对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知识的掌握较好,对于科研应用知识掌握较差,满分15分,平均分只有7.3分,不及格;研究生教学内容本身其临床应用知识和科研应用知识比例就稍高,但研究生掌握程度较本科生明显提高,对于科研应用知识,满分20分,平均分达到14.3分。(研究生成绩75分及格,因此平均分达到83.4分)。
3 讨 论
3.1 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设置: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病理学技术概论、标本接收与档案管理、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石蜡切
book=299,ebook=306片冰冻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等常规病理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术、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病理学技术。常规病理学技术内容较基础,主要应用于常规临床病理诊断,本科生课程中这部分比例不足50%,学生评价难度适中易掌握;分子病理学技术,其临床应用和科研应用较广泛,这部分内容学生评价较难,实际教学内容比例反而超过50%。根据本科生实际情况,其基础知识掌握较薄弱,对于各种病理学技术初次接触,所以评价较基础的常规病理学技术难度适中,应用性较广泛、原理相对复杂的分子病理学技术对他们来讲较难。本科病理学技术授课对象是临床病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临床应用性比较强的常规病理学技术可能对他们更有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与之对应,临床和科研应用广泛的分子病理学技术对于他们来讲难度较大,且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病理学技术课程,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分子病理学技术内容学时分配各占50%,且学生评价各部分内容难度均较适中。根据研究生实际情况,由于经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病理学知识基础,有些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有所接触较基础的常规病理学技术,因此再学习各类病理学技术都较本科生轻松。研究生不仅面临临床就业需要掌握各种临床应用型病理学技术,而且由于他们需要做毕业科研课题,因此掌握各类分子病理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讲也有很大的需求,因而学习积极性也较高。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设置病理学技术课程时,本科生课程可以合理增加较基础的常规病理学技术内容的比例,研究生课程可以合理减少这部分内容。对于各种分子病理学技术而言,本科生课程可以多讲授较基础的原理、方法等知识,复杂的临床和科研应用内容可以合理减少,相反,研究生对分子病理学技术学习的能力和需求都有所提高,因此研究生病理学技术课程可以合理增加这部分内容,且可增加临床应用和科研应用内容。
表1 病理学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平行比较和学生评价
表3 病理学技术课程本科生考试成绩统计(分)
表4 病理学技术课程研究生考试成绩统计(分)
3.3 病理学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期待和评价:根据病理学技术课程的内容,笔者将其分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知识、科研应用知识3类。问卷调查显示,本科生期待增加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知识的比重,研究生期待增加临床应用知识和科研应用知识的比重。考试成绩分析显示,本科生对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知识的掌握较好,对于科研应用知识的掌握较差;研究生对于3种知识结构掌握均较好。
如上文分析,本科生基础较薄弱,且对于病理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期待较高,学习积极性较高,现阶段对于病理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较低;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对病理学技术有一些接触和了解,学习能力增强,且对于各种病理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科研中的应用学习需求均较高,学习积极性都较本科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笔者认为,对于病理学技术这门课程,本科生教学可以适当减少科研应用知识的内容,循序渐进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各种技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经过提高进一步掌握其临床应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各种技术科研应用的意义,激发学习热情。研究生教学方面需要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因为研究生的学习能力较本科生增强,只需简单引导,基础知识便很容易掌握,对于较复杂的各种病理学技术在临床上和科研中的应用知识可以适当增加比重,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应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他们的学习期待。
本文对病理学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进行了横向比较,结合学生的学习评价和考试成绩做了综合分析。由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不同,作为授课老师应该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提出病理学技术课程的本科生教学可以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比重,减少临床和科研应用知识的比重,而研究生教学则可以适当增加临床和科研应用知识的比重,减少基础知识的比重。此种改革方法的应用尚需经过实践的探索,期待能够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1] 兴桂华,张翠香,荣玮,等.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3):334-337.
[2] 武世伍,俞岚,周蕾,等.检验专业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55-257.
[3] 王小明,国宏莉,王珏.浅谈病理学实验技术带教方法[J].医学信息,2015,28(26):11-11.
[4] 梁勇刚,石静,蔡文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747-1748.
[5] 黄琛,杨燕琳,陈栎.临床教学医院研究生实验病理学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5):4475-4477.
[6] 彭波,陆春雪.研究生实验病理学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5,21(14):3-4.
R36
B
1671-8194(2017)12-0298-02
*通讯作者:E-mail: dingks@ah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