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韩愈的新儒学思想

2017-06-05于子吟

唐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五德道统教化

于子吟

略论韩愈的新儒学思想

于子吟

中唐时期,儒学渐渐失落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而当时兴盛的佛、道二教弊端颇多,不能担当起治乱扶危的社会责任。韩愈为复兴唐朝盛世,重振道统,建立了新儒学理论。本文力图从理论建构、性情观念,社会意义三个方面探讨韩愈新儒学,阐述其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以求对其进行定位式的剖析。

一、理论建构

为弘扬儒学正道,对抗佛教“佛统”和道教“法统”,韩愈提出“道统”的概念。他在《原道》中述其理论渊源:“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他阐述了从尧始,到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的学术嫡传体系,赋予“道统”历史性的传承。

新儒学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根本。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他认为“六经”中所言皆是善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亦在自己的诗文中活用儒家典籍,如《原毁》:“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便取自于《尚书》。由此可见,韩愈切实地理解和把握住了儒家经典,使个人观念与儒家经典水乳交融,为新儒学提供了理论根基。

新儒学发展了“仁”的观念。“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的“仁”强调“博”,较之“泛爱亲仁”的传统观点,昭示着更为广博的爱。“义”也从其他角度切入了“义近于礼”的意义,指合宜于仁的行为准则,比旧解更加准确。“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实践仁义的行为叫“道”。“德”则指行道者基于实践仁义的行为,并把其作为自己的本性。仁和义为实,道与德为虚,虚实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仁”。

二、性情观念

韩愈的人性论与人情论以“性善论”为基础,吸收法家重视刑法的理念,进而提出教化众民的道理。“性也者,与生俱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性”是与生俱来,“情”则被外物触发。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知而下愚不移”,上等智者和下等愚人的品性都无法改变。韩愈则推陈出新,提出“性三品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性”被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为善,下品为恶,中品则可以通过教化来归其善恶。“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学,而下者可治也。”他扩大了教化的范围,认为教化对上者和下者同样具有作用。教化上者可以使其更加通晓至理,教化下者则可以使其因恐惧而少行有罪之事。

人性三分论的标准是“五德”:“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韩愈以其为基础提出一种评判人的德行的算法:“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及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上者以仁德为根本,五德皆通,中者则对于五德含混的程度不同,下者则五德缺失。

人情论是人性论的外化。“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情是受外界事物触发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韩愈把“情”归结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并对应“性三品”,划分情为“情三品”:“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上者以中庸的态度体验情感,表现谐和,中而如一;中者对情感的掌控虽有偏颇,却以“合其中”为追求;下者则甘愿做情感的俘虏,完全被其支配。

三、社会意义

韩愈呕心沥血,铁肩担义,向君主提供新儒学这一治国方案。新儒学虽在当时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但其在学术史上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它批判佛老之学,为宋明理学家对道、佛二教的反对有所启发;它发展儒家心性学的理论内涵,成为宋明理学的先驱;它指导个人艺术创作,发动了“古文运动”……但其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理论模式,它将道统从君主下降到人臣之肩,在保证君权合法性的同时,对其进行限制和规范。

此后,士子们沿着韩愈的思路不断探索创新,在宋代完备了新儒学理论体系。杨维桢将其归纳为“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使关乎儒道合法性的“道统”提升到先于统治合法性的“政统”的地位。前者归属于士大夫之肩,后者则以君主为最终指归。一言以蔽之,它赋予了士大夫们高举儒学大旗,规范统治者行为的合法性。

结语

明人薛瑄言:“唐三百年,识正学者韩子。”在当时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中,韩愈的新儒学理论企图重振道统、复归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它是一门经世致用的治世之学,虽并没有实现韩愈的政治理想,却以种种新颖与大胆的尝试,开启了儒学新的致学方向,在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性地位。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122

于子吟(1993— ),女,汉族,辽宁昌图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文。

猜你喜欢

五德道统教化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秋夜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儒家学统的重建
唐宋道统新探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德运何以成迷
论《一代宗师》中的“道统”、 “政统”与“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