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反恐教育问题研究
2017-06-03胡咏絮贺思扬林泉
胡咏絮+贺思扬+林泉
摘 要:随着国家对反恐的重视,反恐教育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尽管一些高校开设相关的反恐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公开课的形式向学生浅显地介绍相关基础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教学大纲。针对于此,本文为中国高校反恐教育提供了课堂教育、定期讲座、同伴教育、网络宣传、游戏模拟、反恐演习等参考教育路径。
关键词:高校;反恐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53-02
民众反恐教育旨在提高公众反恐意识,提高公众反恐能力。通过反恐教育,增强民众反恐的效率和积极性,这将对防范并减少恐怖活动犯罪起到积极作用。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的重心侧重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及社会技能的培养,反恐教育并未纳入日常课程之中。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反恐教育相关课程,但是教学形式单一,多是理论学习,以视频教学为主。
一、当前高校反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精英聚集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社会关注度高,且人员密集,对外开放,极易成为恐怖主义渗透与袭击的对象。开展和推广高校反恐教育势在必行。
(一)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常常有恐怖分子打着宗教的旗号,大肆宣扬其宗教极端思想,四处招揽正是满腔热血的青年志士,对他们进行洗脑:在思想上,使其极端化;在行为上,使其狂热化。最终使其沦为恐怖分子的爪牙,为学校安全徒增威胁。恐怖分子们常常运用网络为传播媒介,向外界传播其组织行为,以维持和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恐怖分子会在青年人喜好的各类网络媒体上设立专门网页,传递恐怖情绪,进行洗脑,把青年人发展成极端分子,受其操纵。
此外,某些大学生或社会人员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对待而产生心理挫折,转而投向极端组织寻求心理安慰;或者是存在不健康心理,例如强烈的报复性想法,或对现状不满导致的仇视社会心理,最终会导致高校发生惨烈事件,影响高校安全。
学校教育中首先就应该从思想上根绝此类事件的苗头。社会、学校应针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公民意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提高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增强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理论教育
在国外,反恐教育自成一个体系,不仅形成了反恐专业这一新型学科,其教育体系也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体的学历教育。在一些文科大学、社区大学中,他们与科研机构联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既有普及性的基础知识介绍课程,也有探究性的专业知识理论课程。
中国反恐教育就像其他的专业学科一样,同样具有它的社会意义以及学术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备系统的理论以及教学大纲。眼下,尽管一些高校开始有意识地开设反恐教育相关课程,但也多以选修课或者是公开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非常浅显的基础知识,高校教育的重心仍侧重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及社会技能的培养。正因为中国特有的教育模式,众多高校并未将反恐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基于以上的原因,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恐袭也只有很片面的认识。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杀人放火、枪击爆炸才算恐怖袭击。而关于反恐,大多数人也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看待此问题。
(三)实践教育
反恐教育有别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专注于学术问题的学科,它不是通过简单的理论研究就可以做到防微杜渐的。理论是基础,但绝不是纸上谈兵,光有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检验,才能真正达到其教育目的。
部分高校虽然开设反恐教育课程,但多是理论学习和视频教学,对学生进行宣传式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同时由于教学场地等因素的协调问题,难以大范围地实行反恐教育现场真实演练,造成实际演练缺乏。基于此,在遭遇恐怖袭击时,如何正确应对,如何采取行动保护自身安全,学生也只是有笼统的概念,并不具备实战经验。
二、中国高校反恐教育路径
(一)课堂教育和定期讲座
课堂教育对于理论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课堂教育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能知晓其原理,自觉远离恐怖袭击事件,以避免受到伤害。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恐怖主义的基本常识,主要包括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形式、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基本情况、恐怖袭击高发区域。
2.涉恐可疑情况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从防恐反恐的角度去审视周边的可疑人、可疑物和可疑现象,并及时报告。
3.应对恐怖主义的能力,包括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降低恐怖活动危害的做法,以及如何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恐怖袭击的有效处置等内容。
4.对宗教思想的认识,开展宗教相关教育,加深宗教信眾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消弭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传播正确的宗教思想与宗教观,将反恐宣传与反宗教极端相结合。
除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一部分课程可以采取案例研究式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学生、普及相关反恐对策和预防措施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代入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情景案例教学,设置不同类型的恐怖袭击现场,供学生进行实际情况模拟,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非单一的理论灌输。
此外,校方应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能让学生与专家进行近距离的交流沟通,让专家在了解当前大学生反恐教育现状的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们答疑解惑。
(二)同伴教育
相较于权威教育,大学生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鉴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采取同伴教育的模式,对反恐教育进行宣传推广。
我们可以对有影响和号召力的大学生(大到学生会会长、社团主席,小到班长、宿舍长等)进行有目的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通过他们向周围人传播知识和技能。同伴教育可以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步骤地进行,也可以是同伴相互之间的聊天,起到提醒和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校园网络宣传
网络媒体的兴起扩大了信息交流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向广大学生宣传反恐知识,改变单纯的说教模式,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识别恐怖组织,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以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漫画等,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地介绍恐怖主义以及反恐防范措施的一般性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网络可以开辟反恐科普知识专栏,进一步提升反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相关媒体机构还可以对反恐演习进行实况网络转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
(四)游戏模拟、竞赛
学生在娱樂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恐怖袭击的危害,学习到应对袭击的自我保护手段,这是进行反恐教育的最终目标。抛弃单纯的说教方式,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进行反恐教育。在老师以及相关专家、权威人士的指导下,学生以真实案例为原型,还原真实场景,设计其中的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真正调动大家参与反恐教育的积极性,能从中得到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高校联盟,相互之间资源共享,进行成果交流,通过联合举办大型知识竞赛,号召老师、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五)大型反恐演习
在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全校大规模或小规模的学生参与演习演练;或者是邀请反恐专业人员进行公开演示,组织在校老师、学生进行观摩。提高恐怖活动发生时的紧急避险、急救呼救以及配合政府处置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以下两种可能性是最大的,一种是直接进入某一正在上课的教室,堵住大门,进行人身伤害或者劫持;另一种是暴恐分子在上下课期间或在食堂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攻击。校内师生的反恐意识薄弱,一旦发生上述突发事件,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在处置时惊慌失措,将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对此,学校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下发给老师和学生,保证他们能及时了解,进行学习。
三、教育路径分析总结
第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关于反恐教育,眼下,我们不能说中国高等院校能立刻形成一门体系、纲领较为完善的新学科。而且,鉴于高校教育长期以来对反恐教育的忽视,在相关领域里,缺乏专业人才,可以说,在这一部分是缺失的。因此,高校开展反恐教育,不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同伴教育,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教育资源支持不足的状况。不可否认,国外长期开展反恐教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与国外、境外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访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二,在模拟游戏时,应该贴近高校周围环境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尽管寓教于乐,但如果拿捏不当,演的比重大于演练,那么就会本末倒置,自护自救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得不偿失。
第三,演练时,涉及人员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方方面面。演练过程应遵循如下要求:第一,不事先通知,因为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必不可少;第二,及时总结,完善预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案是否考虑周全、完善,只能在实践中证明;第三,不断演练,任何恐怖暴力事件都只想求得更大的效应,所以要求预案完美,演练到位,保证损失最小。另外,在演练中要加强师生安全救护知识的普及,掌握简单的紧急救护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庆.城市反恐重要目标安全防范试点与研究[J].政法学刊,2013(6).
[2]王宏伟,闫祖棠.试析反恐怖斗争中的公众参与[J].中国应急管理,2015(5).
[3]吴浩.“攻心为上”:新加坡反恐政策的取胜之道——基于青年群体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6(7).
[4]王林.美国法学院反恐教育及其对我国法学院的启示——以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法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5]高瑞,梅建明.美国反恐怖教育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7).
[6]姚俊岩.对公众的反恐宣传教育初论[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7).
[7]论高校反恐教育[J].首都教育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