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理论的再思考

2017-06-03巩在峰

学理论·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

巩在峰

摘 要: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结合国内国际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發展的新特征,从时代的变化、对立和革命的关系以及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通过具体分析马克思在阶级理论方面的新贡献,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从事实上体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30-02

马克思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曾阐述过他在阶级理论方面的新贡献。他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这是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阐发的在阶级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这与当今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已有很大不同。那么。今天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巨大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否过时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否需要丰富和发展?

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正确的态度

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同时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创新的勇气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作用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理论证明了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也是实践证明了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他理论内容就更不用说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体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内容,被后人“发展”为错误的内容,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认识。二是纠正错误的内容,修正过时的成分,完善其体系上的不足。当然,要发展还必须要坚持,否则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源泉,同时,不坚持就是抛弃,就是背叛,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经验都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就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什么时候背离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就会走弯路,就要遭受挫折。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特征上看,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及由此产生的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大特征。它产生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他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概括新经验,提出新理论,以充实、更新、完善自己。其次,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还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才能坚持,离开发展不会有真正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果只坚持,不发展,最终也会因马克思主义丧失生命力而难以坚持。反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只有坚持和继承才有革新。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了空中楼阁,就丧失了基础和源泉,最终也就谈不上发展。再次,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还要正确理解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坚持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源泉。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以及开放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第二,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言论。首先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他的个别结论相混同。其次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评论一种理论是否过时。再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仍然是真理,仍然没有过时。第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的勇气。创新的理论勇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不唯传统,只崇实。

二、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对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我们就应既要坚持,又要结合时代进步,大胆对其进行再认识。首先,“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可以说这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内容。它是关于阶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最基本结论,这一结论都是不能被推翻的。其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是不是一定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值得重新思考的。最后,“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要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是不是一定要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阶段呢?这也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衣俊卿认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各种矛盾都集中于政治和经济层面,而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理性的过度发达,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又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和人与人的异化的加剧。人不但面对着阶级冲突和阶级矛盾,而且更加普遍地经受着异己的文化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因此文化层面开始从历史进程的深处凸显出来,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点。”[2]这说明,今天(特别现在又进入了21世纪)人类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不仅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要多得多,而且要复杂得多。人类不仅面临着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而且更面临着环境生态危机、资源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恐怖危机等诸多危机,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面临着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与各种各样的压力,并且新的矛盾和危机又不断产生。各种世界性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矛盾、挑战和危机,不只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所关注的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关注的问题。可以说,很多问题不仅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是只有全人类共同解决才能解决的问题。在整个人类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危机的情况下,在整个人类必须相互协作才能解决这些危机的情况下,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服从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还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服从于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淡化了阶级斗争,阶级之间可能通过斗争走向融合,进而消亡,未必一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也未必一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阶级消亡。即使在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到处体现出这种迹象。

三、要正确认识经济对立和革命的关系

虽然斗争和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对立,但对立并不等于革命。特别时代发展到今天,更是如此。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在根本上虽然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会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或措施得到释放而走向缓和。再如,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产品分配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在社会生产组织和国家中的统治地位,这是无可否认的。但要知道,“最终决定”不是“全部决定”,也不是“直接决定”。最终决定力量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和制约,如计划、法律、税收、价格、证券、福利政策以及伦理道德、利率等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或者为了资产阶级长远利益,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而采取更多社会化的政策,一般不会采取赤裸裸的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强有力的计划调节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或消除了某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只是在根源上根本对立,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矛盾激化到革命的程度。也就是说,“最终决定”都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发挥作用的,从而表现出事物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淡化了“最终决定”的对抗性。这也就是一元多因多果的历史决定论。總之,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坚持基本原则,又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反对机械论,反对简单化、形式化倾向。今天,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有了相当改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有了相当提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制度成熟的社会,他们有完善的矛盾解决模式和各种政治社会制度,民众的政治权利也得到了相当保障,不具备列宁所说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形势。今天民众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已经与马克思所处时代民众的经济政治地位有了很大不同。

四、要正确认识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矛盾一般有如下三种解决形式: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三是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笔者认为,第三种矛盾解决方式是应该受到特别关注的。通过融合,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通过融合,阶级消亡,这样就不可能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阶段。当然,这并非是说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一定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并且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只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途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阶级斗争和消亡的形式或途径也不能一般而论。不一定要按照160年前马克思根据当时时代特征得出一定要通过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来实现。总而言之,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但阶级斗争和消亡的具体形式和途径则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总之,我们要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避免各种认识误区,不断总结新情况、新经验,不断得出新理论,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阶级理论分析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

[2]衣俊卿.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1997(6).

猜你喜欢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