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

2017-06-03唐文

教育界·上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寓言指导童话

唐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一定数量的童话和寓言,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小学生;童话;寓言;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一定数量的童话和寓言,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一、指导小学生了解童话和寓言的有关基本知识,能区分什么是童话,什么是寓言

童话是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歌颂或讽刺的作用。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特定的故事里面寄寓某种道理或教训。一般而言,寓言有两个部分:故事部分和道理部分。

童话和寓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它以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寓言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寓言故事往往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却富于变化,篇幅大多比较短小。童话和寓言相比,不同的是在故事情节上更富于幻想,人物活动更曲折离奇,更引人入胜,篇幅更长。

二、指导小学生把握童话和寓言中的故事情节

童话和寓言中的故事一般都能引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候是拟人化的动物或植物等),主要“人物”是谁等。故事情节是很重要的,记住故事情节本身比记住一个大而空洞的道理更有价值。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能够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就是很大的成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管齐下,突破重难点。

(一)教师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能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同时进行。童话和寓言故事语言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有所感悟。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的语言为小学生朗读示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故事中去,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感激发学生想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朗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让学生在自己和教师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过程是语言、情感与思想交融的过程。教师在朗读童话和寓言的时候,自己必须进入故事角色,读得有声有色,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各个人物的语言和心声,全身心地投入朗读,进入人物的角色状态。只有教师读好了,才能调动起学生朗读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读得有滋有味,学得津津有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想象朗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故事中的情境,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对话。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真正读懂故事。

(三)教师同样应该重视学生对故事情節的复述,再现人物形象

童话和寓言故事通过语言文字塑造虚拟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手舞足蹈,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结合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又使学生熟悉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指导小学生分析、领悟童话和寓言中的道理

童话总是通过有趣、离奇的故事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种道理,而寓言虽然短小,但其中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童话和寓言进行分析,把握童话和寓言中的道理。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童话和寓言中人物形象的集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具体分析,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生道理。

如《蚂蚁和蝈蝈》,蚂蚁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却在树荫下唱歌、睡觉;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最后懂得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二)角色语言分析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童话和寓言中角色语言的分析,加深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狼和小羊》,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可以看出狼的无理、虚伪、凶残和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

(三)关键句子分析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童话和寓言中关键性的句子进行分析,从而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叶公好龙》,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有关龙的描写,及真龙来后对叶公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可见叶公不是真的好龙。由此学生可知为人处世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四)特点规律分析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分析童话和寓言中事物的特点或发展规律,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拔苗助长》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刻画,告诉读者: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糕。

(五)辩证关系分析

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分析童话和寓言中的辩证关系,真正把握故事蕴含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中包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野兔撞树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惹人耻笑。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真正读懂童话和寓言中的道理

童话和寓言中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往往带有夸张和浪漫的色彩。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将故事中的这一人物设想成生活中的另一人物,将故事中的这一情景设想成生活中的另一情景,将非人的情景设想成人的情景,进而真正弄懂其中的道理。

像《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寓言,虽然写的是动物,作者批评、讽刺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结合现实生活加以理解,不要囿于故事本身。如把《渔夫和金鱼》中的老太婆设想成那些生活中贪得无厌的人(如贪官等),他们最终将一无所有;把《矛与盾》中的那个人设想成现实生活中那些夸夸其谈而又自相矛盾的人(甚至可以是某个同学、老师,抑或是某个学生的家长等);对于《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引导学生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那些高学历低水平的人是不是更高层次的滥竽充数者呢?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教学时,不可因为学生年幼就忽略童话和寓言的现实性,决不能小觑童话和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多加尝试。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小学生真正弄懂童话和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一定大有帮助。

五、教师要利用童话和寓言(课内和课外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素质

一般地说,教师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童话和寓言的内容,理解童话和寓言蕴含的道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习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只要学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然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直线思维中前行,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在小学童话和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年龄小,害怕学生难读懂,很少给学生独立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变成直线的、单一的模式,唯教师之思考是从。

有的学生认为《南辕北辙》中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就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地球本是圆的。这就是學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教师可借此机会让学生自由讨论。虽然这种讨论对缺少类似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注重学生多向、逆向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其效果远胜过学一篇童话和寓言,只明白一个道理的教学。

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学生的作文往往无话可说或条理不清,究其实质,是学生思维的呆滞和条理不清造成的。所以,提高学生理性的思维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计划,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这种训练,虽然什么体裁的课文都可以,但童话和寓言(尤其是寓言)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由于童话和寓言(尤其是寓言)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参与性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教师在童话和寓言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指导作用,更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价值理念,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引导,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寓言指导童话
时装寓言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