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门居民对文化遗产旅游的认知研究

2017-06-03王怡苹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金门观光冲击

王怡苹

(华侨大学,厦门 361021)

金门居民对文化遗产旅游的认知研究

王怡苹

(华侨大学,厦门 361021)

旅游收益已然成为国家、地区和个人收入的重要来源,结合文物古迹和旅游发展带动国家或区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上的潮流。如何善用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以及风俗,俨然已成为吸引观光客的主要诱因。文章以金门为研究目标,以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其对金门开放旅游发展后的态度。研究发现,金门居民对观光冲击认知与持续性发展态度间呈负向关系,以及观光拥挤感受会加深观光冲击认知和观光持续性发展态度间的负向关系。因此,如何有效分散观光拥挤程度是当今有必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金门;文化遗产;旅游认知

1 研究背景

旅游发展可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带动经济的发展,旅游收益已然成为国家、地区和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依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的估计,旅游产业将是21世纪最富生机的产业,如何发展旅游与评估效益是全球各国振兴经济成长的重要政策[1-2]。然而,如何使文化遗产的旅游业不至于“重发展、轻保护”,如何制定合宜适时的旅游发展政策,如何使当地的文化遗产既得以保存又能提升旅游文化产业,以及如何避免当地居民因观光冲击而产生生活上的过大偏离,都是政策实施上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以2001年推行“申遗”计划的金门岛为研究对象,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来进行评估。之所以选择金门岛是基于金门有3个优点:一是历史文化多重性,包含了闽南文化、侨乡文化及战地文化;二是传统聚落与建筑保存完整,可谓是闽南建筑文化圈的一个缩影;三是与两岸历史有密切相关,从古代延续到现代[3-4]。早年金门由于地处两岸对峙的前沿,现代化发展被冻结了50年以上,金门岛仍完整保存了聚落人文朴实、经济发展缓慢的,有别于现今台湾地区现代化的经济与人文景观。另外,金门岛内最古老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自然资源条件不佳,农业发展受限,多以耐旱作物为主,优质的高粱制成的白酒成为了重要的旅游产品。从1949年到1990年,因战地政务导致台湾驻岛官兵高达数万人,亦发展出近50年特殊的“驻军经济”。而当地居民一直以来依赖的传统生活产业的农、工商、服务业,有关部门提供的产业经济收入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的农业占16.9%、工商业36.73%、服务业46.73%;1991年解严前一年,农业略降至11.6%,工商业略降至30.61%,服务业则上升到57.79%;1996年金门解严及开放旅游,3年后,农业则直降到个位数的3.92%,工商业略降至32.32%,服务业则上升到63.76%。在15年内金门岛的农产业急剧萎缩了12.98%,而服务业因旅游发展大幅提升了17.03%,服务业提升的比率更高出农业萎缩比率4.05%;到2004年,农业为2.87%、工商业上升至43.94%、服务业则略降到53.19%[5]。说明产业经济结构从解严开放旅游的3年到10年之间,即积极实践以“观光立县、文化金门”为发展经济现代化的重点,而旅游事业加强了区域经济体系内之服务业的功能和发展,使经济体系更多元化和活泼化[5]。因此当地的农业经济下滑至维持当地居民少量生活必须品和游客所需食品的种植;而工商业则从略降后又提升了7.21%、服务业则从1996年最高点下降至53.19%。在1992年时,金门的设籍人口43 442人,2001年实施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后,金门的设籍人口达56 958人,2011年7月户籍人口是100 248人,突破了6位数(据《中国时报》2011-08-03),截至2015年户籍人口则达到132 000人;也实现了当地管理部门以旅游吸引外地人口移入造镇和小区的计划[6]。开放旅游以来的20多年,金门的人口激增了3倍多,在“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光产业推动下,金门农地减少,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与交通道路面积增加,社会生活产生急剧变化,新兴的住宅区与商业区形成,无形当中居民感到生活空间产生变化,变得拥挤。虽然游客改变了产业的经营形态,使经济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化,聚落联外道路更加便利,但这也带来游客的交流、噪音、垃圾等问题。旅游业为金门居民带来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新形态,居民需要重新适应。

本文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分析法(documentary method)、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及问卷调法,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方式。当地居民乃是旅游发展影响最深的对象,调查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了解金门在1992年开放观光后,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以及从观光游憩冲击的层面探讨当地居民面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如何?实行旅游文化经济政策后,当地居民面对的旅游冲击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供未来发展计划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不同背景的当地居民对于金门发展旅游的认知与态度是否有差异;探讨居民对游客所带来的观光冲击的看法和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主要目的在于探讨金门居民在感受到管理部门开放当地观光旅游后的看法,并对于观光冲击认知、观光持续性发展态度和观光拥挤感受等变项间的关联性。

2 文献探讨与假设

2.1 金门现况分析

总面积约150 km2的金门包含本岛、烈屿、大胆及周围15个岛屿,位于福建省九龙江口,历史可远溯至唐朝牧马侯、明朝郑成功等先人久远开发的年代。由于地处海峡两岸特殊的地缘位置,无论从生态、历史、建筑及文化上来看,自唐代以来至民国初期,既承袭祖国大陆沿海移民带来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海商文化、百越文化等。金门拥有闽南文化的精髓,充满战地遗迹与风情,更是南洋侨乡的发源地,拥有极佳的文化旅游资源。金门县文化局在简报中指出,金门与烈屿具有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这种突出价值表现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主要有两点:

首先,几百年来所累积的的闽南文化、近现代侨乡的形成、千年来移民宗族伦常关系的凝聚以及多元融合的民俗信仰等,实属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多面向结合的展现。全岛拥有170座宗祠、280座庙宇、130处以宗祠为中心的聚落、230座洋楼。这么大规模的遗存,包含了完整的、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和世界都十分珍贵和罕见。

其次,1949年后,金门位于大陆与台湾军事对峙的最前线,先后经历了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八二三炮战等多场战役,是台海军事冲突的重要战场,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多次的战火洗礼在这里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历史痕迹与战役史迹。岛上属于两岸战争对峙与冷战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战地景观、纪念物、军事空间等历史,形成了从古到今连续不断丰富的文化遗产。

金门“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军事使命延续至20世纪,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解除了长达36年的“战地政务”(1956—1992年)及近50年的军事管制并开放观光,现在金门是一处包涵有中华传统文化与拥有特殊“军事现代性”(military modernity)建构过程及自然生态丰富的文化遗产岛屿,其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促使台湾有关方面于1995年10月18日成立了台湾第6座“国家”公园,是台湾第一座以维护战役史迹、文化资产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资源的公园。在世界上与金门面积相当的塞班及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关岛,也充分活化原有的战争历史及设施,建立战争历史博物馆及和平纪念公园等等,成为岛屿文化特色之一,金门与之相较毫不逊色,亦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化岛屿。

2001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文建会曾邀请澳洲建筑师、史迹维护专家布鲁斯·沛曼(Bruce R. Pettman)实地走访金门,他认为金门可以凸显“战地遗迹”(cold war landscape)文化景观的特色,当时金门文化中心(金门文化局的前身)也争取了2003年首届的“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4年的“世界岛屿会议”先后在此举行。1992年开始,两岸往来交通逐渐频繁,也有学者、当地文史工作者开始推动金厦共同提出申请登录金门为世界遗产的声音,因厦门也正积极争取鼓浪屿登录世界遗产,而其强调的闽南文化、侨乡文化及战地背景,与一水之隔的金门十分相似;也有旅游工作者提出鼓浪屿旅游人潮已是饱和,可建议观光客转程到金门观光。2000年时,台湾有关方面为平衡离岛地区的发展公布实施了“离岛建设条例”,法条内容赋予离岛直航大陆的试办实施,2001年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航线开通,当时出入境人次为2万多;2004年航线改善并开通福建居民“金门游”,出入境人次突破50万人,2005年9月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10上半年经金厦航线赴台旅客出现“井喷”现象,总计有约6 000团(厦门海关官网)[6]。而实际踏足金门者应包含台湾旅客、大陆游客和少量国际旅人等。未开放观光前每年到金门旅游者平均约为35万人,开放光观后年平均约50万人以上(台湾交通旅游主管部门),而台湾交通主管部门公布的五通码头客运年吞吐量由1999年的1 054 875人到2001年激增至1 336 773人,到了2015年则为2 005 134人;客运吞吐量增加了百万人,实际在岛上住宿的游客约占五通码头年总吞吐人数的1/3,若无淡旺季之分,平均每日约有1 200(住宿者)至5 500(中转者)人次游客莅临金门[7]。由于金门是小型岛屿,旅游经济即观光产业在岛屿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增加收入,也是工作机会的主要来源;但在环境方面,岛屿环境承载量有限且敏感,民生用电和用水面临供不应求,影响旅游发展(澎湖技术学院,2005)。岛屿易受破坏且短时间内不易恢复,面对资源集中在有限空间的提供及管理饮水和控制污染问(UNEP,2003)。因此,岛屿的资源有限若发展无完善规划,会加速岛屿的破坏。

2.2 观光冲击与持续发展

就冲击的类别而论,可分为经济冲击(economic impact)、社会与文化的冲击(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以及环境的冲击(environmental impact)等3类。观光冲击最早是在经济影响包括增加地方收入、增加工作机会、刺激投资、物价上涨等表现的项目中被提及[8-9];1980年以后因环境保护和小区意识备受关注,开始越来越多地研究探讨观光对地区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冲击。社会文化冲击主要影响项目为增加地方知名度、认同感和骄傲、传统价值的改变、将文化商品化等[10-12]。环境冲击则包含实质环境及生态资源的条件变化,从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项目中的环境资源保护、环境脏乱、环境过度拥挤、改善地方基础建设、交通问题等[13]。

旅游开发被视为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强化地方产业体质、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决策。然而旅游发展产生的冲击是多面向的,在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上兼具了正负面影响的特质,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到底带来哪些正负面的冲击等,这些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11]。旅游可能对小区带来不利的影响,是否与大众旅游的快速成长有关联?当旅游产业成长时是否产生出许多观光正、负面的冲击,特别是居民对观光冲击认知多会影响其是否支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旅游能否继续在地区发展的主因[14-16]。

由于历史古迹是前人创造而无法再生的,1970年代随着台湾社会型态的改变,民众所得提升,相对提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水平,促使观光休闲机会比例随之上升。台湾交通旅游主管部门(2005)国人旅游调查的状况显示:约有90%的国人利用周休二日或法定假日进行观光游憩活动。根据台湾交通旅游主管部门(2006)年国人旅游状况调查国人国内旅游次数计10 754万旅次,其中“纯观光旅游”(61%)最多,其次是“探访亲友”(22%),再其次是“健身运动度假”(7%),然后是“宗教性旅行”(5%)。而其中“纯观光旅游”中更有5 592 080人次的旅游对象是与名胜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村镇等,文化遗产地所具有的历史、审美、社会、情感、象征价值,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这是旅游业不可忽视的。因此本研究认为,过度的旅游发展会带给当地人文环境冲击,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故假设1:当地居民的观光冲击认知与持续发展态度间呈负向关系。

2.3 观光拥挤与感受

过去研究认为,人们会感受到拥挤的前提条件是人数的增加;但随着长期的研究便发现,人数的增加在不同研究方法中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环境心理学家多认同拥挤(crowding)是一种主观性心理压力现象,且产生的充分条件便是每单位空间的人数要达到一定程度,此便为密度(density)的概念。但密度纯粹为物理上的意义,只有当人们对于特定密度产生负面评价,判断人数太多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拥挤[17-18]。Shelby(1981)[19]则定义拥挤的知觉可说是对特殊密度的反应评价;或者更进一步的认为拥挤产生的原因除了因为密度增加外,也可能为个体的动机或目标受到限制,因此而引起个人对于密度的负面且主观的评价[20-22]。而Choi, Mirjafari and Weaver(1976)则指出,拥挤不单是个体在既定的单位空间下的状况,而是种心理现象的体验状态,是由相对高的人口密度与其他社会、个人及实质环境等变量交互作用而产生[23]。上述的定义,其拥挤存在两个面向:一为拥挤感受除了来自物理上的主观评价外,如果受到人太多的影响而无法达到某种目标时,也会感受到拥挤;二是“多少人才算是拥挤”乃是一种个人主观的评价,即为“个人对密度的负面与主观的评价,所以若密度增加到某个点,以致于个体的动机或目标受到限制或违背时,拥挤感就产生”。根据以上两个拥挤定义的解释,其拥挤感受包含有两个概念:为描述性信息(descriptive information)和评估性信息(evaluative information)。其中描述性信息表示的是人数多寡,评估性信息则表示个人对于人数多寡的主观判断[24]。而这两个概念也隐含了拥挤感受的影响因子。

描述性信息部分会受到环境特征、从事活动的特性和游客本身特质等因素影响,其人数的多寡并非单纯地用密度的概念去衡量,实证研究中便发现空间密度的增加并不一定会产生拥挤的感受[25-27],因此发展出接触(encounter)的概念,也就是居民和游客回想在游憩区内的遇见人数[19]。至于拥挤则可更进一步被定义为是人们对于记忆中的接触人数之负面评价。也因此传统上认为密度和拥挤感受的关连性中,以接触作为中介变项影响拥挤感受[28]。

评估性信息是指对于拥挤根据的定义并非一个客观的事实陈述,而是会依循个人的心理和社会因子而产生对于拥挤不同的主观判断[17]。Manning(1999)[29]研究中提出了①游客个人特质:游憩动机、对于接触的期望和偏好以及经验水平等;②和其他团体接触的性质:接触团体的大小、特性、行为、活动和团体间的相似程度等;③游憩区环境因素:为游憩区的类型、基地区位和环境设计及质量等。这些因素在各个研究中多少显示出它们对拥挤感受的影响,即为理论上接触人数越多,拥挤感受越高,但仍有许多其他因素介入并干扰了接触人数和拥挤感受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当地居民的旅游发展冲击认知与是否愿意继续发展旅游产业会因为拥挤程度的认知而有所改变,故假设2:观光拥挤程度在当地居民的光冲击认知与持续态度间具调节效果(图1)。

图1 研究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卷数据收集

本研究依据前述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模型,并参考相关文献后针对金门岛居民所发展出适合本研究之问卷内容。主要目的在于探讨金门岛居民在感受到管理部门开放当地观光旅游后的看法,并对于观光冲击认知、观光持续性发展态度和观光拥挤感受等变项间的关联性加以施测。在衡量上则系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5-point likert scale)来记分予以量化;问卷的最后一部份为人口统计变量,包含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居住年限、职业别等题项。本研究共发放500份实体问卷,回收43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达412份。统计数据显示,抽样人群大多数为男性(59.4%),已婚(57.8%),平均年龄为38.9岁,平均居住年份为24年。这些参与者的工作背景大多是公共服务(33.7%)和自由职业者(24.1%)。

3.2 研究方法依据

观光冲击是指某地区在开始开放旅游后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造成困扰,此感受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本研究将采用Ap and Crompton[30]和Harrill[31]提出的观光冲击量表作为衡量之依据。此量表共有20个题项,分为生活状况和环境状况,Cronbach’sα=0.84。观光持续性发展态度是一种当地居民对于是否继续开放观光的个人看法;本研究采取Choi and Sirakaya(2005)所提出的量表[32],共6个题项,Cronbach’sα=0.93。观光拥挤感受系指居民个人对于城市拥挤程度的看法,在研究量表上系采用Su,Lin and Liu(2012)[33]提出量表作为衡量之依据,此部分共有5个题项,Cronbach’sα=0.88。

4 分析

表1列出各变数的相关系数表。所有相关系数r大于或等于0.211时,其统计之显着性在p<0.05之水平;而相关系数r大于或等于0.249时,其统计之显着性在p<0.01之水平。由表1可看出,金门当地居民对于观光冲击的认知与持续发展态度间呈显着负相关(r=-0.211,p<0.05),而且观光持续发展态度也和观光拥挤程度呈显着负相关(r=-0.249,p<0.01)。此外,观光冲击的认知与观光拥挤程度(r=0.332,p<0.01)呈现正相关。

表1 相关系数表

借助层级回归(hierarchical regression)的概念,本研究将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居住时间和职业别列为控制变量,接着将观光冲击认知列为自变项,观光持续性发展态度设为依变量而进行复回归分析,以验证假设1。如表2所示,在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本研究发现居民们对于金门的观光冲击认知与持续性发展态度间呈负向关系。其中,当居民们所认知的生活状况冲击程度越高时,其态度越不会支持观光持续性发展(β=-0.374,p<0.001);而居民们所认知的环境状况冲击程度越高时,其态度亦不会支持观光持续性发展(β= -0.256,p<0 .01),故本研究假设1成立。

表2 回归意象表

关于干扰效果的验证,本研究是参照Baron and Kenny(1986)提出的建议步骤进行,首先必须先确定自变项、干扰变项和依变项间关系,其次验证自变项与干扰变项间的交乘项对依变项间之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在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金门居民对于观光拥挤感受会加深观光冲击认知和观光持续性发展态度间的负向关系。

表3 观光拥挤感受

其中,观光拥挤感受会加深当地居民们对于生活状况冲击与观光持续性发展(β=-0.278, p<0.01)间的负向关系;观光拥挤感受亦会加深当地居民们对于环境状况冲击与观光持续性发展(β=-00.239, p<0.01)间的负向关系,因此假设2成立。

5 结束语

历史古迹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资产,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已被视为一种特殊性的观光休闲游憩活动。目前,结合旅游、城市的古迹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已成为世界上一种文化经济潮流;而金门县恰巧拥有上述的各项条件,其数百年来积累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多重性、特殊的“战地遗迹”、历史古迹、仍在累积的活态闽南文化古聚落等,金门文化资产多元且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在先天条件上就比台湾地区任何一个县市都占优势,而一个地区成功发展旅游业除了营销及运作上不倾斜于“重开发、轻保护”的规划与政策考虑外,当地居民的配合和支持是最重要的。

不同的游客类型对当地会产生不一样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冲击,金门是一处小型岛屿,其敏感地带多,对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及当地文化等的影响是重要的课题。Hess(1990)认为岛屿旅游是许多岛屿的主要经济收益,但岛屿的资源有限,若未妥善规划及管理,大量观光活动造成之冲击可能破坏岛上生态环境及文化特色。本研究发现居民们对于金门的旅游冲击认知与持续性发展态度间呈负向关系,这与笔者这次的田野调查访谈结果相符,其中特有财团介入金门免税商业活动、大量收购土地致使土地价格飙升、物价水平提高,但是一般居民经济收益仍一般,生活成本却因旅游发展、财团介入加重,这也是使居民所认知的生活状况冲击程度增高的因素。伴随旅游业而来的公共设施的建设、马路的开挖、车辆的噪音等也破坏和打扰了动物的栖息地,野生动物常见被碾毙于车道上,当地居民也对空间的变化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所认知环境状况冲击程度越高时,其态度也越不会支持旅游的持续性发展。而观光拥挤感受的分析显示,观光拥挤感受高,亦会加深当地居民们对于环境状况冲击与旅游持续性发展间的负向关系,从而不愿意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有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针对有关规划单位之建议如下:

(1)制定维持地区经营管理办法,加强检测工作:旅游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效益,居民也感受到旅游发展后对地区建设及环境质量提升是呈现正负面影响。旅游发展促使居民参与活动次数增加、改善地区公共设施,以及古迹与历史文化特色易受到妥善保存,但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破坏、海洋资源遭受垃圾污染、地方之不良场所增加等。因此,政府必须针对负面影响做改善及管理,定期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做检测工作,将负面冲击降至最低,正面影响增至最大。

(2)增加居民观光发展教育理念:目前金门常住人口约5万多人,中、老年人口比例偏高,居民教育程度虽多为高中到大学之间,但对于旅游知识却明显不足且对于地区发展旅游的认知程度看法不一,部分对环境冲击之意义不了解,对旅游发展之生态及周边环境不够关心。因此,建议管理部门增加旅游发展的科普和专题讲座,由金门大学观光相关科系的教师、学生齐力推动,以教育为根基,鼓励居民自发性的行为改变,藉此提升居民对环境教育及生态保育之观念。

(3)尊重居民意见及心声。旅游冲击是日积月累的,而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居民对此感受最深,建议管理部门重视整体居民之观感,了解居民对金门整体发展观光之看法与感受,对最在意的基本生活、经济面向问题作调整,不要存在“看得到吃不到”的发展政策,要建立符合当地居民共同增进经济来源的方法,不能只是财团获利和管理部门增加税收,这样才能更顺利推展旅游业的发展。

(4)利用旅游活动使居民之间更为热络。借助参与观光活动,使居民对居住地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更加了解,提升居民对自身居住地的认同感,使居民关系更为热络与团结。因此,建议未来可多举办旅游相关活动及小区会议,增加居民之间之互动。

[1]梁家祜,王翰元,郭沅志.观光意象与服务质量关系之研究[J].观光研究学报,2009,7(3):1-16.

[2]TSAI H T,TSENG C J,TZENG S Y,WU T J,DAY J D.The impacts of natural hazards on Taiwan's tourism industry[J].Natural Hazards,2012,62(1):83-91.

[3]欧圣荣,颜宏旭.金门地区观光发展冲击认知研究[J].户外游憩研究,1995,7(4):61-89.

[4]福建省管理部门.金门观光旅客消费及动向调查分析之研究报告[R].金门:管理部门,2012.

[5]两岸关系中金门产业发展规划研究[Z].管理部门, 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厦金航线今年上半年出入境旅客超66万[EB/OL].[2017-03-02].http:// www3.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637/ module18162/info236594.htm.

[7]金门县观光旅游网[EB/OL].[2017-03-02].http:// www.kinmen.gov.tw.

[8]LEE T H.Influence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siden t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3,34:37-46.

[9]S HARPLEYR.Hostper ceptions of tourism: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4,42:37-49.

[10]A N D E R S S O N T D,L U N D B E R G E.Commensur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Triple impact assessments of a tourism ev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3,37:99-109.

[11]DELAMERE T A,WANKEL L M,HINCH T D.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social impacts of community festivals, part I:item gene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measure[J].Event Management,2001,7:11-24.

[12]SMITH V L.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89.

[13]HALL C M.Hallmark tourist events:impacts, management and planning[M]. Mississippi:Belhaven Press,1992.

[14]ALLEN L R,HAFER H R,LONG P T,PERDUE R R.Rural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4):27-33.

[15]ANDERECK K K,VOGT C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p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39(1):27-37.

[16]KIM K,UYSAL M,SIRGY M J.How does tourism in a community impa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mmunity residents?[J].Tourism Management,2013,36:527-540.

[17]GRAEFE A R,VASKE J J,KUSS F R.Social carrying capacity:An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s of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1984,6(4):395-431.

[18]PONTING J,O'BRIEN,D.Liberalizing nirvana:an analysi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common pool resource deregulation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ji's surf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4,22(3):384-402.

[19]S H E L B Y B,V A S K E J J,H E B E R L E I N T 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owding in multiple locations:results from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1989,11(4):269-291.

[20]B E L L C M,N E E D H A M M D,S Z U S T E R B W.Congruenceamong encounters,norms,crowding,and management in a marine protected area[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48(3):499-513.

[21]KYLE G,GRAEFE A,MANNING R,BACON J.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 on users' wwvvperception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 natural set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2):213-225. LEE T H.Influence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sident support for sustain abletou rismdevel 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3,34:37-46.

[22]M A N N I N G R E,W A V A L L I E R E,B W A N G.Crowding Norms:Alternative Measurement Approaches[J].Leisure Sciences,1999,21(2):97-115.

[23]CHOI S C,A MIRJAFARI,H B WEAVER. The concept of crowding:a critical review and proposal of an alternative approach[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6,8(3):345-362.

[24]VASKE J J,SHELBY L B.Crowding as a descriptive indicator and an evaluative standard: Results from 30 years of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2008,30:111-126.

[25]GOULDING C.The museum environment and the visitor experi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0,34(3/4):261-278.

[26]GRAMANN J H,BURDGE R J.Crowding perception determinants at intensively developed outdoor recreation sites[J].Leisure Sciences,1984,6(2):167-186.

[27]PEARCE P.The ulysses factor:evaluating visitors in tourist settings[M].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2.

[28]VASKE J J,ROEMER J M.Differences in overall satisfaction by consumptive and nonconsumptive recreationist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2014,18(3):159-180.

[29]M A N N I N G R E.Studies inoutdoor recreation: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 corvallis,or.[M].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30]AP J,CROMPTON J L.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7(2):120-130.

[31]HARRILL R.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planning[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04,18(3): 251-266.

[32]CHOI H S C,SIRAKAYA E.Measuring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 sustainable tourism: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4):380-394.

[33]SU Y W,LIN H L,LIU L M.Chinese tourists in Taiwan:crowding out effects,opening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4:45-55.

A Study on Kinmen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Cognition and Culture Heritage Impact

WANG Yiping
(Institute of Overseas Chinese,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could drive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regional and personal income. Tourism benefits have become the key source of national revenu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to drive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currently become the world trend. Aiming at Kinmen as the research target, the local residents are researched in this study to discuss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after the opening to tourism. In this case, Kinmen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crowding would deepe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us, how to effectively disperse tourism crowding become one of the problem need to be solved necessarily.

Kinmen;culture heritage;tourism cognition

G112

A

王怡苹(1970-),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陶瓷考古、文化遗产、世界史专业。E- mail:1487774578@qq.com.

猜你喜欢

金门观光冲击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荡秋千
坐小火车去观光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