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花鼓看益阳农村地区的生育习俗

2017-06-02张博

大观 2017年4期
关键词:花鼓戏益阳习俗

张博

摘要:地花鼓是湖南益阳花鼓戏的俗称,在益阳乡间十分流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所演曲目大都欢快喜庆、轻松诙谐,在大众娱乐不甚发达的年代,花鼓戏是人们劳动之余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之一。《送子》《十月怀胎》等地花鼓小调,不仅给人们送去多子多福的祝愿,还传播了妇女孕期的一些常识性知识。本文即试图通过解读地花鼓《送子》《十月怀胎》的唱词文本,并以此为突破口,从中窥探益阳农村地区的生育习俗。

关键词:地花鼓;益阳;生育习俗

一、益阳地花鼓与农村生育习俗

益阳地花鼓又叫对子花鼓,表演时多为一“小姐”跟一“三花子”①搭对,用锣鼓击打节奏、用“胡琴”②或者唢呐伴奏。唱词多结合益阳方言,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地花鼓与民间传统的歌曲、舞蹈相结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风格独特的小型花鼓。[1]地花鼓突出一个“地”字,是与舞台花鼓戏相区别,主要是逢年过节及一些重要场合由地花鼓艺人走街串巷、穿门过户进行演出。无论是堂前屋侧还是田间地头,走到哪演到哪,对演出场地没有特殊要求。所演曲目多为“送恭喜”“新拜年”“恭喜发财”等喜庆内容,也有“十月望郎”“闹五更”“五瞧妹”等轻松欢快节目。《送子》和《十月怀胎》是结婚庆典上的必备内容:“天赐麒麟子,送与喜庆家”,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十月怀胎娘辛苦,人间皆举母子情”,不仅是新婚夫妇长大成人对母亲的感恩,更有对新娘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下面就通过地花鼓《送子》《十月怀胎》唱词③的文本分析,具体解读益阳农村地区的生育习俗。

(一)《送子》文本分析

桃子哟哟一枝哟 花呀儿依 呀儿呀儿哟

仙娘送子送你家呀依哟 仙娘送子不送多哪儿依 呀儿呀儿哟

送你五子早登科来呀儿哟 送你大哥登哪金榜呀儿依 呀儿呀儿哟

送你二哥伴君王呀依哟

送你三哥三学士哪呀儿依 呀儿呀儿哟

送你四哥状元郎呀儿哟

你的五哥年又轻呀儿依 呀儿呀儿哟 他在书房习五经呀儿哟

只等来年开科考哪呀儿依 呀儿呀儿哟 御笔钦点状元郎来呀依哟

透过花鼓戏演员的唱词,我们可从中看出当地推崇“仙娘送子”即向神灵求子的习俗。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已婚妇女在未育之前,对怀孕生子有着十分强烈的期盼。 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求子仪式,益阳乡间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向神灵祈子

“仙娘送子”在当地主要表现为观音送子,在益阳泥江口一带,新婚妇女、久婚不育者都会到位于祝乾村的石观音殿求子。殿内供奉着一尊石观音④,在大殿左侧供奉着专司生育的地方性神灵—“杨家娭毑”⑤,右侧虚供着神天菩萨⑥。求子的时候,庙祝会替求子者请上殿內供奉的三尊神灵,焚香鸣炮,诚心祷告,抽签打卦。求子者奉上檀香、香油、红包、红绸,最后,求子者将祭神用过的水果、点心带回家享胙,据说能帮助怀孕。

直到今天,“仙娘送子”这一习俗还在益阳农村地区长盛不衰,显示了民间信仰顽强的生命力。尽管人们已对生育有了科学的认识,但人们在生子的意愿下还是对神灵趋之若鹜。益阳古属楚地,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描述该地“信巫鬼,重淫祀”。“南方山河阻隔,民众分居于山林溪谷、河湖沼泽之间,自然的屏障将人们的视野局限在一个一个狭小而封闭的文化龛中。”[2]自古以来,遇事向神灵祈求是当地一贯的做法。民俗文化的惰性与顽固性,使民俗信仰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应该承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维护民众的心理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3]尽管“存在”不一定“即合理”,但是经久不衰的实际情况,足以说明它契合了人们的实际需求。

2.由旁人送子

据记载,古时“有乏嗣者,(在中秋之夜)朋好以瓜择美重抱之,鼓吹相随,送诸其室,谓之‘送喜瓜。”⑦在童年时代的人类想象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同人类一样有性别的区分,所以认定万物有与人相类似的方式来繁衍自己的类或其他存在的类。[4]在隆宗重嗣的中国社会,婚后不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故亲朋好友都要来帮忙求子。瓜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较强的繁殖力,故人们用这一象征物来表达求子的意愿。[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多将注意力集中到医疗手段上,这一习俗已很少出现,旁人多通过送钱送物来表达心意。

我们从地花鼓《送子》中,不仅可以看到求子的地方风俗,还可窥见多子多福观念在当地的巨大影响力。为维持父系宗族组织的稳定和家族香火的延续,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不仅要“五子登科”,还要辉煌腾达,“御笔钦点状元郎”。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使农家子弟对有朝一日跳出农门充满了期待,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就是今天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还是极强的,渴望光宗耀祖,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十月怀胎》文本分析

怀胎正月正,小妹子不知音,好像那浮萍,未呀未扎根。

怀胎两个月,小妹子不好说,肚里的娃娃,还是一坨血。

怀胎三月三,小妹子不思餐,三餐茶饭呀,改呀改两餐。

怀胎四月八,小妹子把信搭,要我爹妈,多喂鸡少喂鸭。

怀胎五月五,小妹子心中苦,想起杨梅子,吃得两三碗。

六月是三伏,小妹子热不过,好夫妻改着,睡呀睡两铺。

怀胎七月半,小妹子把数算,算来算去呀,还差两月半。

怀胎八月八,小妹子敬菩萨,保佑奴家呀,生个胖娃娃。

怀胎九月九,小妹子失了手,胎中娃娃呀,打了倒筋斗。

怀胎十个月,娃娃生下了地,六亲朋友呀,都来送恭喜。

腊月梅花开,实实开得乖来,花开花合,小妹子又怀胎。

《十月怀胎》主要表现了妇女从怀孕到生子的心路历程,涉及到孕期禁忌习俗,以及生子庆贺等。新妇有孕,全家都喜气洋洋。但是“喜种”才入门,腹中还只是“一坨血”,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此时尤须小心翼翼。俗以为母亲的行为举止会对腹中胎儿产生影响,故对孕中妇女的言行有较多要求。“好夫妻改着睡两铺”,夫妻分床避免房事有利于安胎。给娘家捎信要“多喂鸡少喂鸭”,娘家要在孕妇生产前给女儿家送来活鸡、鸡蛋、小儿衣物等,类似于催生礼。孕期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敬菩萨”,不止是祈求保佑孕中母子平安,更重要的是要“生个胖娃娃”,生育男儿是明白提出的要求。婴儿呱呱坠地,家人庆贺添丁进口。在出生的第三天进行“洗三朝”,烧锅艾叶水把小孩洗得干干净净。同时在烧水的锅中煮上鸡蛋,分送给左邻右舍,希望小孩长大能“分食”。家人吃的鸡蛋须在婴儿身上滚一遭,除了分食的象征外,还蕴含了小孩能像鸡蛋一样长得白白胖胖的希冀。满月酒也叫“三朝饭”,时间却不固定,可在第三天也可在第十天,家人多选在吉日宴请亲友,“六亲朋友”“都来送恭喜”。

二、对农村生育习俗的一些看法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中,关于“家中的儿媳妇”的章节里有这样的描述:新妇嫁入夫家,在生下第一胎之前,丈夫不能在公开场合对妻子有任何表示亲密的动作,甚至没有一个对妻子的正式称呼。直到新妇生育孩子之后,丈夫对她的态度才能有所变化,新妇也才有了丈夫对自己的呼号,“真正使丈夫的家接受一个妇女的,是那个孩子”。[6]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及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有“不落夫家”、“长住娘家”之婚俗,直到新妇有孕或是临产的时候才能长住夫家。由此可见,妇女生育在中国家庭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礼记·昏义》所谓“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隆宗重嗣的观念比婚礼中男女相爱而结合更加重要,也就是说,男女结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续家族香火。在今日之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在婚育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中共益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提出要求:响应国家“晚、稀、少”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到1979年,全市贯彻“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并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奖惩政策,鼓励实行计划生育。[7]尽管计划生育制度的执行一直呈高压态势,但是直到90年代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躲出来”。“躲计划生育”一度成为乡村热词,人们甘愿被罚款,也不愿“被计划”,想方设法生个儿子。

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简陋的医疗卫生条件,为了达到多生、优生的目的,各地的生育习俗五花八门。时至今日,地花鼓的“送子”環节,主要是为了讨个口彩,图个喜庆。今天的人们,生育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生男生女一个样”已颇得人心,人们不再一味追求“生到儿子为止”。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

【注释】

①当地人对旦角通称为“小姐”;称丑角为“三花脸”、“三花子”,因其在演出时双眼及嘴唇处被抹白。

②当地叫二胡做“胡琴”或者“胡琴子”。

③唱词根据益阳市花鼓戏剧团演出整理。

④“天下绝奇山自古生成石菩萨,世间慈悲佛至今显应活观音。”殿前对联很好地解释了石观音的来历。

⑤杨家娭毑主管生育,有送子、安胎之神性,由当地一张姓信徒从桃江请来此地。

⑥当地称关公为神天菩萨。

⑦丁世良 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674.

⑧杨波.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的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王月明.论益阳花鼓戏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8(04):219-220.

[2]李剑林.从《汉书·地理志》透视区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文化研究,2002:81.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06.

[4]魏勒.性崇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1-2.

[5]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38.

[6]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6-58.

[7]益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益阳市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65.

猜你喜欢

花鼓戏益阳习俗
花境植物在益阳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益阳市生态与文化策略研究
竹里茶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