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修之死,谁之过?

2017-06-02高扬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夏侯鸡肋杨修

高扬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战鹰。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诗中所言主人公杨德祖,即为三国时期魏国曹操门下主簿杨修,文中所言之事便是杨修之死。

杨修天性聪慧,能言善辩,智能过人,最终却一悲剧结尾,悲哉惜哉。杨修之死,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有所了解。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秋,曹操起兵四十万亲征刘备,奈何屡遭败绩,兵退斜谷,有退兵之意,又恐为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排,操见汤中有鸡肋,曹操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淳入账,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夏侯淳便传令到军中。杨修听出曹操有退兵之意,便告知诸位士兵,让他们先收拾行李,等待退兵口令。曹操知道自己心思被人猜出,十分生气,以杨修造违乱军纪为由,将杨修杀死,这便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

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曹操早有杀修之心。这就要从两位人物的性格说起。曹操自认为自己功德盖世,才华横溢,难免会嫉贤妒能,尤其是能猜出自己心思之人:而杨修恃才傲物,自以为是,屡犯曹操之忌,曾以“门内添活为阔”、“一人一口酥”、“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等事,不仅将曹操的心思揣测得一清二楚,还极其无礼,令曹操十分不满,;其次,杨修参与了曹操两位儿子的世子之争,并且屡次帮助曹植欺瞒曹操,更是令曹操对他厌恶。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之后,清除杨修也在情理之中。

杨修之死,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悲剧,但在我看来,更主要的因素在于杨修自身性格的缺陷。杨修既然聪明过人,深谙世俗,能揣摩出曹操之所思所想,就应深知曹操的嫉贤妒能。倘若曹操未得志时,或许会因为杨修之才而宽宏大量,一笑而过,但此时的曹操早已兵多将广,人才济济,加之多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自认为是天下最贤之人,又岂能容他如此无理取闹;既然杨修选择曹操为其主,而非刘备,就应当明白曹操之所好,就知道伴君如伴虎。他却自以为是,满不在乎,所以杨修突然悲剧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使我想到了曹操身边的另一位智谋之士,他便是司马懿。司马懿不论是对待曹操还是其后代都谨慎小心,忍辱负重,他在取得曹氏王权信任之后,仍不敢怠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诈病轉曹爽,夺取了魏朝的实权。司马懿大智若愚,韬光养晦,不仅避免了杨修式的悲剧,更是成就了一代伟业,成为晋朝开创的奠基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杨修具有不卑不亢,决不阿谀奉承的士大夫情怀,我也非常佩服那些不向权贵低头的人物,诸如李白、伍子胥、屈原,但是我更惋惜他们怀才不遇,我想倘若他们能找到恰当的解决途径,或许就能真正实现自我报负了。

就像当今的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如果中国义气用事,遭受损失必然是各国人民的利益。所以,中国人的智慧应当更多地体现诸如孙子兵法中讲述的避实就虚,应当脚踏实地,识时务者为俊杰,高瞻远瞩,选择利用中国的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来处理国际争端,求同存异,最终使得双方通过协调,达成一致。

杨修本非必死,像杨修这般踌躇满志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我想,这些人足够杰出,足够聪明,倘若他们能够懂得韬光养晦,大智若愚,高瞻远瞩,或许他们会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功绩。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夏侯鸡肋杨修
如是灭度鸡肋型员工
别惹葡萄
狱中学《尚书》
帝京旧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浅谈杨修之死
“退可守”没错,但也别忘了“进可攻”
玫瑰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