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观岱在近现代画坛荣衰分析
2017-06-02吴国平
吴国平
摘 要:近代无锡画家吴观岱(1862-1929)去世后至现代,除去民国时期出版的几本黑白画册外,在当代只出版了一本画集,近代史料也都没有他的绘画作品记录,仅有的几张被选在作品集当中的,还只是书法,他的绘画不闻于现代画坛。本文从着重从职业烙印与传承性画家、有石涛之迹,少石涛写生之功、为廉泉幕的得失、屡次与时运失交臂四个方面分析了吴观岱在当代不名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希冀客观地评判吴观岱在晚清、民国、当代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江南四吴;传承性;少写生;为廉泉幕的得失;时运失交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9-02
一、聲名隆显——晚清民国时期的吴观岱
晚清、民国时期,吴观岱在无锡时青出于蓝,以画技显名,到北平后,以逼真地仿习石涛,闻名当时画坛,入过如意馆,与金城、陈师曾、齐白石等人相善,到北大讲习画学,晚年以草书厕身民国书坛之列。
民国时国内珂罗版印刷刚出现,借廉泉之利,他的画册就印制六本之多,面向全国发行,而且再版多次,这在民国画家之中当属少见。而且他的作品,曾流至日本,被日本画界所倚重。当时就获各家盛赞,虽然部分说辞不免有过誉之嫌,还是能从侧面反映吴观岱在民国的地位。福建翻译家林纾的“余以为必传”之言,肯定地判断他的艺术可以传世,不可不谓有力度,让人信服。民国政治家、篆书大家吴稚晖,把他比作今之吴道子。书法家、金石收藏家,安徽张祖翼说他到北平后,比之为明季李流芳、徐侯斋。可见其人品高洁。收藏家裴景福亦把他人品比为倪云林和张伯雨。艺术成就比之王鉴、吴历、赵孟頫、唐寅。鉴赏家邵伯英认为吴观岱为戴熙后江南第一人,不让恽南田与华喦。
吴观岱“江南老画师”的名称是廉泉所为。吴观岱进入如意馆是他所荐。在如意馆当职是画师的身份,此是画师的由来,故乡又处江南的无锡,故称“江南老画师”。廉泉不只一次在他的诗文中把吴观岱的画师的身份拿出来,三番五次作诗提及,以后也就传播开来。对于吴观岱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出身的职业画家来说,入清宫造办处的是一种名声上的荣耀。这是一个身份的转变,从身无所依的一介布衣华丽地变成皇家所养人员。尽管因清末时局变换,不能象郎士宁那样终老于馆内,但这段经历具有特殊性,不是大多数画家所有的。鸳鸯蝴蝶派作家赵眠云、近代画家郑逸梅和廉泉、吴芝瑛等都提到“江南老画师”的名号。
此外,在江南地区,列于“海派六十家”之列,有“江南四吴”、(被称为“江南四吴”之一,与吴徵(待秋)、吴湖帆、吴子深为伍。)“江南祭酒”、“无锡祭酒”等尊称。
二、吴观岱在当代不名分析
(一)职业烙印与传承性画家
吴观岱是一个技法全面型的画家,除了诗文相对欠缺外,其余如书法、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似乎达到了一流画家的地步。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他出身贫寒,迫于生计而画画,作为职业画家,这种早期的画风习惯有时会伴随画家一生,当然职业画家身份并不是说一个画家的不能转变画风,比如转向纯文人画,像吴观岱也在后来竭力摆脱,努力往文人士夫画家的道路上走,经努力,他有一些作品已有这种意味,最终他后期的绘画作品味也在这种努力下得到提升,但是,光宣时期,内忧外患之间,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队伍壮大,而士大夫文人画家式微,吴观岱也沾染了一些这种风气。看其作品,蕴藉风流、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画目标,吴观岱没有完全、纯粹地达到,始终带有职业画家的影子。无锡本邑人士说吴观岱是“我国近代文人画风转变的先驱”,这个说法本身的名词就不准确,吴观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职业画家,虽然他自已说要自娱,可是对比苏轼与二米的墨戏图等真正的文人画来说,吴观岱最多算是一个具有文人气质的职业画家,所以,文人的身份不存在,就更谈不上纯正的文人画风。众所周知,职业画家历来是不被话语权掌握在文人士夫手中画家所重视的。
虽然经过了石涛的洗礼,加了一点恣肆,吴观岱的画风为之一变,借助学习石涛而产生的影响而为人瞩目,被京城人士所津津乐道,在晚清时期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吴观岱的艺术创作终极目的为三个字“适吾意”,表明他想继承的是文人画的传统道路,是吴门沈周、文征明一派。到了民国,各种艺术思潮蜂起,艺术样式光怪陆离,他这种偏传统、不温不火的风格是不容易被人记住的。再者,他这种继承性的画家又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面目过于繁杂,以至于风格不鲜明,找不到他的定位。艺术史评判中,评判的重点往往聚焦在某一画派的领军的开创性的人物,或是个性鲜明者身上,而对于中间的传承者关注较少。人们过于强调了石涛对于吴观岱的作用,而对于他在其它诸家山水、包括人物画的传承作用是被人忽视的,象吴门沈周、唐寅在其中打下的山水基础,有人说对于石涛的学习也是一种传承,这样说不错,但是,石涛以外,或者说二石以外的山水摹习,没有吴门山水的打底功夫,“石涛在世”的吴观岱肯定不存在,吴观岱在石涛以外山水大家所花精力丝毫不逊于对石涛的学习,如他经常反复对沈周、文征明作品进行仿习,尤其是对沈周、继而对宋代院体画的体悟,此是吴观岱山水画骨架中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史家或多或少地选择性的遗忘了。
(二)有石涛之迹,少石涛写生之功
吴观岱学习山水的方法,师古为多,师自然少。吴观岱师法众多,达几十家,上至五代,下到晚清都有涉猎。其中也有侧重点,那就是沈周、石涛。因为拟仿石涛,他的面貌也因而一度改变,酷似石涛。但是我们知道,仿某家而象某家的层次并不是很高的,这只是学画阶段中的一个过程,如果吴观岱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不只是学习石涛的简单皮相,而是沿着石涛的画学理论走下去,强调写生和用我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话,绘画面貌还将有所新意。但是吴观岱似乎对此并不在意,可能是他处于文明书局的工作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出游,也可能是他已经找到了他画学的支撑点,也即“适吾意”后,对写生放松了要求。不是哪种原因,吴观岱写生作品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多都是处于一种临摹诸家中状态中。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这个关键阶段丢失,导致画作沿袭吴门老路子,面目重复。
(三)为廉泉幕的得失
得廉泉的帮助,使他能进入北平这画坛重地,竭力为他擂鼓助威,使其成为当时京城画坛风云人物,可以说这一次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转变契机,但他的艺术活动同时也受制于廉泉。在北平和上海,吴观岱在在文明书局为廉泉效力,文明书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进行用玻璃板印刷的书局,其影响深远,吴观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但负面影响是,吴观岱在廉泉的文明书局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分散了他的精力,减少了他与北平和上海的画坛之间的交流,部分制约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精研。在1903年左右的这几年里,也就是文明书局刚开办的时间,他几乎没有作品出现,应该是在文明书局工作,没时间作画的缘故。所以收藏家石允文先生就说:“吴观岱作为廉泉的助手,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文明书店工作,和当时画坛的联系并不紧密。”后来,吴观岱的作品慢慢变多,但很多都是与廉泉相关的应酬作品,这些还都是力作,要花费大气力,其它众多的小品更是多如牛毛,这都大大牵扯到吴观岱的精力。
(四)屡次与时运失交臂
据记载,吴观岱曾在在北大讲习画学,为他这个布衣出身的职业画家增加了一层学者气息,但后来最终没有成为北大画学研究会的导师。他与北大画学研究会的导师大部分都认识,而且有些还相当有交情。比如与陈师曾是相识,贺履之是他与画坛之人推荐而在北平立住脚根,他们同时又是“无声诗社”的成员,应是老朋友。如果吴观岱当时加入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社团之一的北平画学研究会的话,成为导师,他就会在画坛历史中增上浓重的一笔而被载入史册。
吴观岱晚年,徐悲鸿当上了北平艺术院长,嘱托廉泉请吴观岱到北京任教,任该院国画教授,但是吴观岱却以年老多病而却之,不可不谓遗憾。如果此事成行,吴观岱作为民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教授,与当时的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等画坛领袖相唱合,那番情景,历史将会如何书写。同样可惜的有些重要史料也把吴观岱遗忘。民国时期,艺术思想碰撞交合,各地美术团体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社团,组织画展交流、阐述画学主旨,成为宣传美术与引领新审美的中坚力量。无锡锡山书画社1924年6 月6日于无锡公园池上草堂成立,是当时无锡地方最有权威的书画社团,吳观岱作为当时的画坛祭酒,当仁不让地被推举为正社长,此事文献载于《陶冷月年谱长编》,并见于苏民报、锡报、无锡新报、市乡日报、新无锡,甚至申报都有报道。但近现代史料和文献都没有提到这一点,是为一大缺憾,也使吴观岱在近代美术团体中的影响大大减少。最后,还有时局变动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吴观岱在如意馆里供职,虽然时间不长,但曾经的宫庭画家的名声在民间很受重视。可如意馆就因时局变换而取缔。要不然他有可能也可能象步屈兆麟、管劬安的后尘,在如意馆取得很高的声望。
三、结 语
吴观岱的影响从近代到当代的转变,由客观、主观多重因素造成,反思其过程,主要有二点体会,从外部艺术评价来说,对一艺术家的定位,应该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这样的品评才能做到全面与客观。对艺术家而言,不仅要担当历史所赋予的时代机遇,更重要的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艺术上的天资长短,敢于突破,创作出即符合个人秉性又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吴观岱.觚庐画萃[M].文明书局,1924.
[2] 吴观岱.觚庐画屏[M].文明书局,1924.
[3] 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院编.“江南老画师”吴观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2.
[4] 石允文.中国近代绘画从刊——吴观岱[M].台湾:雅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5] 南湖诗意画册[M].文明书局,宣统三年(1911年).
[6] 杨令茀.水远山长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7] 马叙伦.马叙伦自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8] 廉泉辑.天荒地老录[M].普通古籍,京师,1912-1949.
[9] 孙道毅.寒厓集[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3年(1924).
[10] (清)秦炳文.曝画纪余[M].梁溪秦氏,上海,1930.
[11] 汪大铁辑.空谷流馨集[M].普通古籍,民国37年(1948).
[12] 郑逸梅.郑逸梅选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3] 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艾涓]